站内搜索

1、 课程层级系统应用实践

目前,本成果开发的“智慧教学评价系统”在多所大学的多个专业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节以《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为例,具体讲述“智慧教学评价系统”在日常高校教学的应用实践过程(图1)。

undefined

图1 基于智慧教学评价系统的课堂教学过程

(1)课前:先修课程数据下的精准学情评估

课授课教师利用系统汇总学生先修课程、平均绩点和已进行的《地信》课程数据,分析班级整体学习效果与每个学生具体成绩曲线。跟踪前知识阅读情况,探寻不同绩点区段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动性,决定课堂教学方法。

图2显示了人文地理1班学生《地图学》和综合绩点情况。可以看出班级整体成绩优良,其中10人《地图学》成绩在85分以上,7人绩点高于3.6;5人平均绩点低于3,课堂答题可能错误率较高,应多关注。以“坐标系统”一节为例,班级历史签到率95%,《地图学》平均成绩82.1,90%进行了课前知识阅读。能够判断学生学习基础良好,对涉及《地图学》的知识进行简单复习后,即可用于课堂教学。

undefined

图2 先修课程统计分析

这种方式对学情的掌握更加精准,效果良好,具有很好的推广效果。随着各门专业课教学过程数据的增大,分析结果将更加精确。例如:坐标系统与《地图学》第二章关系密切,若具体掌握该章节学生做题情况,对学情的判断将更为具体和精准。这也是建立专业层级大数据教学评价体系的原因,数据的共享与分析,有效形成了课程间的联动。

(2)课中:基于大数据的课堂数据分析与实时反馈

1)发挥教学团队集体优势,创造性的进行大数据分析实时反馈。

课堂做题数据的实时反馈与分析,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课程进度。但是,主讲教师无法课上完成数据的分析对比显示工作。因此,本课程发挥教学团队集体优势,创造性的选择辅助教师参与到名师课堂的数据分析展现中。一方面,该方法能够在不影响授课节奏的前提下,完成上述工作;另一方面,使辅助教师在听课过程中不再是旁观者,在学习课堂教学的同时从数据角度认知课堂教学效果,将“传帮带”精神带入教学一线。

如何引导学生捅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窗户纸”,是团队教学创新的重要目标。团队采用了重复做题教学创新方法。例如 “数据结构”一节(如图3),首先出“题目2”让学生作答(此时正确率低);此时不看答案,直接进入“题目3”,在考核基本概念的同时,引导学生重新思考题目2;然后再次考核题目2(即:题目4),可以看出正确率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带着问题、尤其是作答错误的问题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记忆深刻,效果非常良好;在日后遇到同类题型时,相比往届正确率明显提高。

undefined

图3 实时反馈过程与部分结果

2)基于大数据的课堂答题结果分析

做题是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有效手段。团队教师一致认为,许多概念的理解,往往在于带入习题生动那么一下,乏味的理论即刻跃然纸上。

以“坐标系统”为例,题目1、2、3具有明显的因果递进关系(如图4),学习通中结果呈下降趋势符合预期。由辅助教师展示的深入分析结果可知:绩点高于3.6分区间,6人做对3题;班级13人做对前2题,说明基本概念掌握良好;第3题做对11人,说明还需加强概念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师应及时做出深入讲解第三题的判断。另外,有1名同学(学生20),前2题错误,第3题正确,这不符合正常知识掌握情况,可能是随意作答。考虑学生隐私,学生均匿名,排列方式为绩点从高到低。

undefined

图4 学生课堂答题统计结果


课堂做题与统计结果实时分析,有效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结果的及时展示,使学生对知识的构成和班级整体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而探讨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往届的调查问卷中,学生都对这种教学方式表示印象深刻。

3课后: 基于大数据的课程教学评价分析

依托课前学情、课中学习和课后作业结果,分析班级学习情况,为学生学习提供精确的学习诊断,开展课程教学评价,结合团队讨论结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结束后,将所有数据提交人文地理专业负责人,用于基于大数据的专业教学评价分析。

2、专业层级系统应用效果

教师教学特征分析:专业负责人根据系统收集的专业内各课程数据,使用不同的评价模块分析教师教学特征,包括教学行为分析、教学实施情况、课程教学评价等(图5),基于教学活动全过程评价教师教学情况。

学生学情分析:以学生为中心、以数据为支撑的教学评价系统的应用,方便了本专业教师跟踪、记录和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特点(图5),有助于专业教师开展更具针对性、差异性和个性化的教学。

undefined

undefined

图5 学情分析部分结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36号,邮编:45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