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一程——我院举办
华水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事迹分享交流会
为进一步巩固我院“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成效,培养我院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促进我院学生全方面发展、内涵式提升,6月6日晚19:00,我院在龙子湖校区5102教室举行了土木学风建设暨“出彩土木人”系列分享交流会之三——《那山那水那一程》。我校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刘冬东、程娜、李宏伟、张峰升出席本次交流会。2017级辅导员于文凤、2018级辅导员李欣楠、高桢赞以及200余名学生到场聆听。本次交流会由我校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2015级辅导员王昊坤主持。
不忘初心: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此次交流会在第四届研支团支教纪实片——《飞扬的青春》中拉开序幕,多彩贵州、荷都安龙的秀丽风景令人向往,孩子们对未来充满渴望的眼神更让人动容。队长王昊坤讲道:“在去安龙之前,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到最艰苦、最需要支教老师的地方去,扑下身子、扎根基层,实实在在地做一些自己能做的工作”。支教团成员婉拒了当地政府、学校提供的优越条件和留在县城工作的机会,甚至被别人说成‘自讨苦吃’。”最终,当地各级领导被他们的决心和真情所打动,一行五人被分配到当地最贫困的乡镇——笃山镇,到了支教和志愿服务工作的第一线。“追梦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梦想也绝不是敲敲打打就能实现。”王昊坤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同学们要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努力践行华水人“下得去、吃的苦、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优秀品质,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奉献青春力量。
不倦躬耕:志之所趋、支教“黔”行,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无论孩子们多么调皮,上课多么不认真,走近他们看到的是真挚的笑容,纯洁的眼神,这或许就是支教的动力。”支教团成员刘冬东以视频和PPT为载体,向同学们讲述了支教团队员们在教学工作当中的付出与收获。从深夜点蜡批改作业到顶着狂风暴雨走向课堂,从构建知识框图到课后精心辅导,他们克服课程任务重、学生基础差等困难,细心研读教材,丰富课堂形式,因材施教,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帮助学生打牢基础知识。随着学生成绩的逐步提升,当地领导、老师和学生家长对他们的态度由最初的抗拒、怀疑逐步转变成支持和信任,他们也从中收获到一种强烈而又真实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大学是一个人价值观念成型的关键时期,同学们要惜时如金、淡泊名利,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刘冬东如是说。
不负使命:扶贫扶智、教书育人,志愿公益服务结硕果
支教团成员程娜、李宏伟围绕“以支教为点,以扶贫为线”这一工作主线,向同学们详细地讲述了第四届研支团开展的“华水润荷都”节水护水志愿服务项目以及“七彩课堂进村小”、“圆梦微心愿”、“爱新桌椅捐赠”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李宏伟说:“支教,我们为大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山外更加精彩的世界;分享,希望城市里的你们不要忘了大山的那一边,珍惜内心深处的那份朴实与纯真。纵使城市的夜空看不到北斗星,大家依旧要铭记最初的梦想,坚持正确的航向”。在一年的支教时光里,华水研支团的成员们用不悔的青春,扎根基层,刻苦奋进,用行动传递爱心,用青春助力扶贫,受到贵州团省委、安龙县政府、团县委和校方的高度评价,先后被新华网、中国共青团网、凤凰网、贵州省政府网、多彩贵州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在传递爱心和志愿精神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华水人作为志愿者坚持奉献,自强不息的良好风貌。
不说再见:挥手远离、梦回安龙,一年支教一生牵挂
程娜说:“忘不了,那山那水那一程;忘不了,那天那云那份情”,刘冬东说:“每次收到孩子们的来信,都会感到鼻子酸了,眼眶红了”,张峰升说:“离别前孩子们悄悄为我准备了生日蛋糕,那是此生最珍贵的礼物”,王昊坤说:“洗尽铅华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停水、停电、交通不便所带来的困难与烦恼,总会在一起工作、生活的时光中销声匿迹。一起被困雨中的无奈、一起冒雨奔跑的洒脱、一起奋斗的那些忙碌与充实、一起面对的那些朴实与纯真,互相之间的支持与鼓励,使得支教团成员凝为一体,给彼此的人生中留下了一份关于笃山的美好回忆。
在这一年的支教中,支教团的五名成员完成了从平凡人到志愿者,从学生到老师的蜕变。这一年,他们用飞扬的青春,还原着爱的质朴;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爱的距离;用坚定的眼神,诠释着爱的意义;用一年的青春去奋斗,用一生去回忆这段难忘的青春。
会后,大一大二年级部分学生与支教团成员就加入研究生支教团的必要条件、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方式方法以及在校期间参与志愿服务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交流,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弘扬华水研支团精诚团结、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宝贵精神,坚持知行合一,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本次分享交流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