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河南省地震学会、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联合举办科创中原论坛第49期“河南省防震减灾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河南省地震局副局长王维新、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二级巡视员冯爱萍、郑州大学代表钱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代表董金玉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邀请李宏男院士、翟长海、钱辉、邓绪彪、洪利等十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黄河流域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大城市重点部位中强地震灾害风险管控服务、文物保护地震安全服务与保障”等进行学术报告和研讨,河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省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地震勘查院以及各省辖市应急局各有关单位百余名代表出席本次会议,同时线上二百余名代表以视频的形式参加本次会议。
李宏男院士认为城市扩大导致重大工程在灾害预防方面存在安全隐患,深刻剖析结构高效耗能减震控制研究,向我们阐述了结构的减灾控制技术的重要性,而其核心就是结构减振阻尼器,通过分别介绍开缝-新型相对变形放大耗能阻尼器、节点-节点转角放大式剪切阻尼器、层间-放大位移型自复位SMA阻尼器这三种阻尼的工作原理、减震效果及适用范围。翟长海教授就《城市基础设施安全与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安全与韧性》结构方面展开交流,阐述城市基础设施韧性概念及在国家重大需求、科技前沿及推动土木学科发展的作用,介绍城市基础设施抗震韧性评估的关键技术,并对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研究和实践进行展望。
钱辉教授通过《基于震后使用功能快速恢复目标的混凝土结构体系研究》重点介绍了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韧性结构的原理,自恢复功能抗震结构技术可以通过采用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FRP筋材料、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等实现。
我校邓绪彪副教授作了《震源结构与地震的中短期预测》的报告。邓老师从传统多层次的震源认识出发,将震源位错、断层因素、粘滑、断块等概念有机地整合进多尺度震源结构中。新的多尺度震源结构,清楚地揭示了震源边界条件和地震加载过程中的能量过程,运用震源区超流体在地震过程中的变化,解释了若干地震异常现象,为地震预测预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洪利教授围绕《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应用》展开深入探讨,刘希强、高杰、张小虎、李恒、等研究员聚焦地震赋能增效以山东平原5.5级地震应对处置、震灾防御基础业务体系建设河南考古新发现的古地震、防震减灾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研讨,吴华灯对河南省重大工程地震安全在线监测与健康诊断平台研发与应用开展研究。
黄河流域九省(区)地震局就进一步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协作机制进行了认真研讨,对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工作亮点和经验做法开展交流座谈,河南省地震局结合《黄河流域城市群联防联控》作专题报告,各参会单位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完成协作区轮值单位交接仪式。
与会人员对此次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学会今后多举办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表示会后要加强行业间的学习与交流,取长补短,争取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更多成绩,为推动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服务保障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