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发布时间:2024-04-19]

一、学科专业简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始建于1951年,199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004年以来连续入选河南省省级重点学科,201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获河南省特色品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0年入选河南省首批特色骨干学科。目前,学科建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9个。学科立足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中原经济区建设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求,针对水利水电、交通和生态环境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学科领域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应用方面开展研究,坚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新工科建设为依托,瞄准国家重大工程科技需求,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具有鲜明水利特色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

学科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理论造诣深、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凝练了以多学科交叉会聚、多技术跨界融合为特色,水利行业优势显著。

研究成果已为超过300家行业单位提供了技术服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科研奖励28项。

二、培养目标

学科立足中原,面向全国,对接国际,重点围绕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问题,培养能胜任工程勘察、设计、咨询、施工、科研及管理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国际视野开阔、能解决复杂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问题、特色鲜明的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具体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培养具有严谨学风和一定创新能力,系统掌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相关研究方向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具有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熟练运用先进地球科学理论和地质勘查、探测、钻掘及地质评价的方法和技术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从事相关领域地质体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并能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三、研究方向

1.地质工程理论与应用

本研究方向以地质工程理论与技术方法为研究重点,主要在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及应用、工程地质体稳定分析等领域开展研究,并注重在水利水电、城市建设、交通等工程中的地质工程理论及其技术运用,丰富滑坡治理技术方法,开展工程岩土体结构的稳定性及其加固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机制。

2.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在学习地质学、力学、信息科学技术及监测技术等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地质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以国土防灾减灾和保障工程建设安全的需求为研究重点,着重开展自然和工程建设诱发重大地质灾害的成生背景、形成机理、早期识别、监测预警与工程治理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主要在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互馈作用及灾害控制、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信息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应用。

3.生态环境水文地质

在学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环境生态学和水文地球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地质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掌握地下水资源评价、动态预测和合理利用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由于环境水动力作用和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变化所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防治处理措施;研究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探索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勘查地球物理与地学信息技术及应用

在学习物理学、地质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计算机及信息等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地球物理场模拟理论与技术、岩石物理理论与测试技术、地球物理成像与反演理论与技术、地球信息采集、处理、分析、融合的基本理论、数学模型和方法;了解地球物理仪器的原理、结构和种类、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软件的原理、种类和操作;掌握地球物理野外施工设计、数据采集、质量评价、可视化解释、成果显示、地球信息存储、管理、应用、共享等技术术。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年限不得超过5年。

五、培养方式

采取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教研室、研究所、科研团队的集体力量和作用。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业务学习及身体健康,通过言传身教,使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人格修养同步提高。

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依据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进行。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科学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鼓励硕士生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加强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锻炼。

2.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倡导师与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注重发挥院(系)各学科的整体优势,鼓励聘请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学者担任硕士研究生的兼职导师,合作培养研究生。

3.实行政治思想与业务教育并重,修读学分和进行科学研究并重的方式。通过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位论文、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培养。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课程学习一般应在第3学期末之前全部完成。实践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开题报告、专业外文文献精读、生产实践等。要求应修总学分为36-38学分,一般以16-18学时为1学分。研究生学位课程成绩75分为及格、非学位课程成绩60分为及格。具休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如下:

1.学位课〔必修课)

需修满17-19学分。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第一外国语2学分;工程伦理1学分;基础理论课12-14学分。

2.非学位课(选修课)

需修满15-17学分。其中:公共选修课(自然辨证法概论1学分,专业英语2学分)3学分;专业选修课12-14学分。

3.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4学分。其中:开题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专业外文文献精读2学分。

1)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在第3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主要介绍项目的技术路线、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和计划安排。开题报告应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开题报告由导师及所在学科审核通过,完成此环节获得1学分。

2)学术活动:2年内必须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6次以上,其中本人作学术报告1次以上,每次写出不少于500字的总结报告,由导师给出成绩。成绩全部合格者,计1学分。

3)专业外文文献精读:精读10篇以上由导师指定的近年来发表在国外优秀期刊上的反映本专业研究热点、研究动态或最新研究成果的外文文献,写出文献阅读报告,并至少将其中5篇翻译成中文,连同阅读报告一起在中期考核阶段交导师审查考核并评定成绩,通过后计2学分。

非本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同等学力者录取后,应补修本专业本科生主要课程,一般选36门,但不记学分。视其本科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情况,可从以下课程中选择。

补修课程:

1)地质学基础

2)矿物岩石学

3)构造地质学

4)土力学

5)岩石力学

6)地下水动力学

7)工程地质学

8)水文地质学

9)地球物理勘探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依据培养计划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科研学习情况、学术活动和实践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在第4学期末完成。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以退学,不再继续硕士论文阶段的培养:

(1)出现1门课程重修不及格,或2门课程补考不及格,或累计3门课程不及格者;

(2)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未获通过,经修改后仍未通过者;

(3)导师和中期考核小组根据综合考核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

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工作由各学院以二级学科为单位组织进行,成立中期考核小组,导师参与。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工作包括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等环节。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由学院负责实施。

1.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进入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必须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立论依据,课题研究内容、预期目标或成果,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生本人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资料查阅及工作基础。

2.论文要求。在导师指导下,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背景,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科学问题或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论文应在学术上或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并应具有一定的新见解和新内容。

学位论文撰写须符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位论文统一格式的规定》,论文应概念清晰,论据可靠,分析严谨,数据真实,文字通畅。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两万字,中、英文摘要1000字左右,并附参考文献及书目。

3.评审与答辩。

(l)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 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 学位论文应有2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不少于5位专家组成;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中均有来自本行业的教学、科研和工程设计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严格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规定》执行。

九、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各研究方向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研究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出席有关的学术会议,出差调研、搜集资料等。研究生在读期间,须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