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专业简介
我校土木工程学科源于1978年设立的水工结构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3年取得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取得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 年取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被评河南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本学科依托土木与交通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涵盖了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岩土工程、市政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主要研究方向。经过长期发展,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实现了优势与特色并存的核心竞争力,在钢纤维混凝土及其结构、装配式结构新体系、预应力纤维聚合物增强加固混凝土结构、景观桥梁设计优化与建造技术、结构振动电磁阻尼减振技术、固体废弃物建材化综合利用、特殊岩土体的本构关系与破坏准则、大型岩土工程物理模型试验技术、滑坡灾变过程多因素预测预报理论与防治关键技术、城镇供排水管网漏损检测技术、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技术、生活污水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多能互补供热供冷技术等方面具有特色优势,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
二、培养目标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学术道德、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 掌握本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及试验等专业技能;能够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相应专业方向的科研、设计、施工、技术革新与推广工作;具有持续学习、理性的质疑精神与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创新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撰写科技论文,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4. 身心健康,自觉维护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
三、研究方向
1.结构工程
2.桥梁与隧道工程
3.土木工程材料
4.岩土工程
5.市政工程
6.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四、学术素养、学术道德和学术能力要求
1.学术素养要求
(1)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复杂问题的抽象、建模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避免学术浮躁;具有持续学习、理性的质疑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2)工程素养:对新体系、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或对现有技术进行革新的进取精神;勇于承担责任、团结合作沟通协调的职业精神;面对挑战和挫折的乐观主义精神;良好的市场、质量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3)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维护他人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尚未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果,保护本人尚未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果。
2.学术道德要求
(1)恪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严禁考试作弊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成绩;严禁在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中存在抄袭剽窃、编造篡改数据、一稿多投、随意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严禁购买或由他人代写学位论文。
(2)遵纪守法:遵守国家有关保密和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3. 学术能力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从书本期刊、影像、会议、互联网络和生产实践等多种可能的途径快速获取符合专业需求及研究复杂工程问题的信息、研究方法的能力,以及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自学、专业实践、文献阅读等方式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并善于总结与归纳。
(2)科学研究能力:发现问题、全面了解问题,并对其进行质疑和评价的能力;复杂土木工程问题的建模能力以及问题的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成果,提出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并采用理论实验数值计算等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和逻辑严谨的归纳总结来论证其工程问题解决过程的能力。
(3)实践能力: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包括熟悉土木工程一般工作流程和执行规范,综合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学术研究或进行创新试验、技术开发、组织实施的能力,土木工程试验技能,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尤其应具有善于将土木工程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应用技术探索等相结合以处理复杂土木工程问题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较强的文字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够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进行学术表达(阐明学术思想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技术手段及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科内、跨学科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
(5)其他能力
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国际视野。
五、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年限不得超过5年。
六、培养方式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可采取导师负责或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的方式,也可采用聘请校外专家和校内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包括课程和实践环节。理论课程分学位课、非学位课两部分,实践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开题报告、专业外文文献精读等。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总学分为36-38学分,其中学位课17-19学分,非学位课15-17学分,实践环节4学分,一般以16-18学时为1学分。
学位课程为考试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必修课为全校通开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由学生结合学科研究方向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
非学位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全校通开课)、专业选修课。
研究生学位课程成绩75分为及格、非学位课程成绩60分为及格。
实践环节包括开题报告、学术活动和专业外文文献精读共计4学分。
1、学术活动。2年内必须参加校内外学术活动6次以上,其中本人作学术报告至少1次,每次写出不少于500字的总结报告,由导师给出成绩。成绩全部合格者计1学分。
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在第3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由评议专家组审核通过者,计1学分。
3、专业外文文献精读。精读10篇由导师指定的近年来发表在国外权威期刊上的反映本专业研究热点、研究动态或最新研究成果的外文文献,写出文献阅读报告,并将其中不少于5篇翻译成中文,在中期考核阶段交导师审查并评定成绩,成绩合格者计2学分。
八、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是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依据培养计划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学分、科研和实践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在第4学期末完成。
九、学位论文与科学研究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工作包括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等环节。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由学院负责实施。
1、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进入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必须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立论依据,课题研究内容、预期目标或成果,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生本人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资料查阅及工作基础。
2、论文要求: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背景,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科学问题或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论文应在学术上或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并应具有一定的新见解和新内容。
学位论文要按照学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的有关要求事项和格式撰写。论文应概念清晰,论据可靠,分析严谨,数据真实,文字通畅。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两万字,中、英文摘要1000字左右,并附参考文献及书目。
3. 科学研究
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之前,要求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名义以第1作者或导师为第1作者研究生为第2作者,公开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
4. 评审与答辩。
(l)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 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 学位论文应有两位同行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不少于5位专家组成;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应是本行业的教学、科研和工程设计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十、其他
研究生毕业,须满足学校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