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

发布时间:2015-08-10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01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2005年获批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招首届硕士生,同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082012年被评为河南省重点一级学科,2017年学科被列为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并再次入选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学科依托学校水利特色,围绕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环境系统分析及环境新材料开发等方向开展研究,形成具有一定基础、较为稳定的4个研究方向。

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方向依托河南省水体污染与土壤损害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节能型智能污水处理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研发处理工业废水、难降解有机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新工艺和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方向重点研发工业废弃物、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技术及污水污泥、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水环境系统分析方向重点研究黄河、淮河流域环境容量,运用数学建模对河流、水体的自净能力、纳污能力进行预测、评价,从系统层面解决环境生态问题;环境材料开发与应用方向主要针对行业废水处理、中水回用、固废处理的新问题,研发新型高效的催化氧化材料、生物材料、膜材料、吸附材料,并应用于环境治理中。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29人,拥有教授9人,45岁以下比例为62%,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为79%,高级职称人员占79%,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6人,拥有1个河南省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管理模式研究省级创新团队。近五年完成纵、横向项目54项,到账科研经费1200万元。发表核心以上论文112篇,其中SCIEI论文60篇,专著8部,取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项;正在承担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河南省典型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经费5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级氧化过程中高毒性中间氧化产物的电助吸附高效去除调控机制研究”,项目经费76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多沙河流水--砷污染物相互作用规律研究”,项目经费25万;新型多孔陶瓷电极水下大面积均匀放电等离子体放电特性研究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项目经费27万;紫色非硫细菌处理食品有机废水的高价值物质合成代谢及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经费18万。

学科环境工程实验中心总面积5000㎡、固定资产总价值3000万元,包括“河南省水环境模拟与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水体污染与土壤损害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节能型智能污水处理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湖库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和“河南省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五个省级教学科研实验平台。与河南易道环境测试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环境检测中心具有CMA认证资质,具备开展水、气、固的处理、处置、检测等优良的科研试验平台。同时,共建成立的河南省九州生态环境研究院通过省司法厅、环保厅批准设立了河南省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环境损害鉴定资质的单位,20176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损害司法鉴定与修复研究基地落户在我校。

学科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发展理念,注重对外合作交流,坚持以开放办学提升学科的实力和国际化水平。2015年学科成为“金砖国家网络大学”水资源与污染治理牵头的学科领域。作为“河南省面源污染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水体污染治理与河湖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要成员单位,全程参与联盟的创建及验收过程,并根据自身技术优势重点负责联盟水体污染治理及农村污染的相关规划,承担联盟规划目标水体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及实验室、技术团队的建设和落实。同时学院与河南省环保厅、河南省科学院(化学所、化工所、地理所、冶金所、高新技术中心5个研究机构)、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易道环境测试科技有限公司等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学科坚持基础扎实、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理念,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先后培养了约800名本科生,115名硕士生(包括工程硕士),他们分布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各行各业,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为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目前,学科结合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点,按照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建设、整体提高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学科研究方向,着力汇聚高水平学科队伍,积极引进学科方向带头人,加强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优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提高重大科技项目承接能力,把本学科建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学科。

(更新至2018年3月)

上一条:给排水新技术转化与应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