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升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质量与立项率,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立足学科特色,以“全员动员、全程服务、精准指导”为原则,系统部署2025年度基金申报工作,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一、复盘总结强根基,靶向发力补短板
2024年国自然评审结果公布后,学院迅速行动,对未中标申请书开展“复盘总结”。通过汇总未中标的申请书,按学科方向细分为“边坡”“洞室”“地下水”“特殊土”及“地球物理”5个申报方向,聘请院内有经验的老师逐项剖析“创新性不足”“科学问题凝练薄弱”等共性问题。同时,经个人申报、学院精心遴选出20份具有代表性潜力的申请书,结合函评意见定制个性化提升方案,为申请人提供可视化改进路径。
二、全员动员聚合力,梯队建设育新苗
2024年8月29日,学院召开“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全体教职工大会及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大会”,明确要求45岁以下青年教师、新引进博士全员申报。
三、分层指导提质效,专家把脉促提升
自2024年9月初至11月底,学院针对遴选出函评意见较好的20份申请书,根据申请老师个人意愿,分3批次采用专家线下“评审纸质申请书”形式,邀请专家进行重点指导把关,并将申请书存在问题及提升措施标注在申请书中,这一举措可在申请书选题、科学问题等方面,显著提升申请书质量。
2024年12月26日,院长董金玉就学院2025年国自然部署动员工作向学校领导进行汇报,向兄弟学院学习研讨国自然申报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2025年1月16日,学院通过“线下+线上”形式,召开国自然申报交流会,王四巍副院长组织每位国自然申报老师交流个人在基金申报中的困难、好的建议。董金玉院长指出基金申报对教师个人发展与学院发展的重要性,并强调制定学院绩效考核文件中专列基金奖励政策、专列研究生招生奖励指标、年终评优评先倾斜等激励政策,显著提升了教师申报基金、完善申请书的内生动力。此外,动员申请人与博士导师课题组成员加强联系,就申请书内容开展学术交流,邀请导师或师门老师对申请书创新性及研究内容进行指导。
2025年2月中下旬,新学期伊始,学院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会,进一步强调将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部署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学院学科经费列支专门经费,用于支付基金申请书指导专家的劳务费,学科经费鼓励支持申请人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促进学术交流,加强学术联系。
2025年2月底,学院组织院内专家进一步对遴选的国自然申报书进行加强指导,分析指导了每份申请书的选题前沿性、科学问题重要性、方案可行性、基础支撑、预期成果,使申报老师在修改申请书时更能突出创新性和研究基础。
2025年3月上旬,学院特邀请国家优青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薛翊国教授、秦四清教授组成“国自然申报一对一指导”小组,对27份重点培育申请书开展一对一“封闭式打磨”。两位专家从“关键科学问题”“技术路线创新”“预期成果”三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并分别提出了切中要害的修改完善建议。
2025年3月15日,学院科研办公室对修改后的申请书进行再次审查,做提交前最后的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审查。经多轮部署和动员,我院2025年申报国自然项目5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9项,青年项目22项。

奋楫扬帆正当时,赓续前行谱新篇。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以此次申报工作为契机,持续深化“学科-团队-平台-项目”四位一体建设机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为突破口,全力推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流学科建设,为学校“双一流”创建贡献地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