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我院副院长赵荣钦教授撰写题为“地理学与疫情防控的关系”的文章,该文在对地理学的学科特性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疫病传播的时空特征,并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提出了地理学有望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作用的若干领域。该文以“地理学在疫情防控能发挥什么作用”为题于2月14日在中国自然资源报发表,并于2月20日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
文章全文如下:
地理学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自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家每日发布疫情实时地图数据、有关部门利用大数据技术协助追踪疫情密切接触者、公众借助手机定位功能查询周边疫情信息等,这些无不体现了地理元素,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应用。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传染病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快速传播的疾病,明显具有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普遍属性。首先,疫情传播有一定空间规律;其次,疫情传播也具有一定的时间过程,且与空间分布规律相耦合;再次,疫情的发生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体现,它反映了人与自然失衡状态下“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突然“病变”,它不仅考验着人类生命健康的“抗毒性”,也考验着人类社会生产结构和运行体系的“韧性”、社会治理和政府应急管理的效率等。
地理学既可以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自然条件与疫病传播的关系,也可以从人文视角分析疫情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为疫情防控下的应急管理、社会治理、公众认知等提供决策服务。更重要的是,地理信息系统为我们实时监测疫情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总体来说,对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而言,地理学可望在以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揭示疫情时空格局与空间传播规律。地理学的本质特性是区域性。因此,通过收集逐日疫情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从不同尺度上展示疫情空间传播的过程和规律,对于政府部门和公众正确研判疫情发展态势具有直观、实时的优势。
预判疫情扩散风险分析并进行预警预报。通过对空间数据的分析,分析武汉周边及湖北毗邻省份的人口感染上升趋势,并进一步分析空间扩散的风险和主要路径,这有助于多区域联防联控的实现和协同决策。
基于人口流动空间轨迹数据的传染风险评价。通过对传染源的空间移动来提醒疾病蔓延风险是地理学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当前,基于人口流动大数据(结合手机信令数据)研判疫情扩散风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该方法需要与医疗部门的确诊和疑似病例数据相结合。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疫情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比如,构建不同部门和不同区域的联防联控信息系统,疫情实时空间信息上报及共享系统、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医疗物资定点救助(物资捐助)信息系统等,为地方政府实现更高效的应急公共管理提供决策服务。其中,地理信息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不同区域疫情差别化防控与协同治理对策。疫情防控应基于对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交通条件、产业结构、生产能力和物资供应等条件的综合评判,结合疫情发展态势,考虑差别化的隔离对策、物资供应和援助力度,避免“一刀切”,应在保证疫情防控的同时,兼顾区域的日常生活、生产需要和自给能力。这恰恰体现了地理学中的区域差异性。
疫情危机下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途径。从地理学的视角而言,更多谈的是“空间治理”,即更好地安排空间结构、更大发挥各类空间的效能。比如,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中,加强城市应急管理与防灾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区的重组提升城市公共卫生水平,增强城市韧性;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提升城乡空间治理中的居民参与度;如何进一步开展精细化和差别化的空间治理,等等。这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分析疫情对社会生产结构的影响并提出恢复重建对策。本次疫情造成了不少行业的“停摆”,特别是服务业和人员集聚的行业。因此,本次疫情过后,要考虑在不同地区如何协调各种经济要素的空间关系、开展产业结构调整,以更有效地恢复和重建生产秩序。
揭示公众对疫情扩散的空间感知及行为规律。普通民众对疫情的感知会影响其行为,比如恐慌会引起城市“抢购”、农村“封路”等现象。因此,研究不同群体民众对疫情扩散的感知,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并提出相应的缓解对策,有助于正确引导人们的行为,维持疫情时期社会的稳定。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反映出诸多社会问题,比如信息公开与共享、应急管理体系、物资供应、部门协调与区域协同治理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大数据、AI的应用和5G时代的到来,地理学应该在疫情防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习强国平台链接: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
中国自然资源部官方网站链接:http://m.mnr.gov.cn/dt/ch/202002/t20200214_2499197.html
中国自然资源报网站链接:http://gtszb.zrzyb.net/html/2020-02/14/content_7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