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源《中国科学报》
文 |周光礼(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极大丰富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明年是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收官之年,国家准备开启第三轮“双一流”建设,这就涉及对前一轮“双一流”高校的评估。如果建设成效显著,自然会考虑扩容的问题。
上一轮“双一流”建设扩容了7所高校,第三轮“双一流”建设能否扩容20-50所高校?这是包括我在内的高教人士的一个猜想。2035年我国要实现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利用“双一流”扩容对高等教育的布局进行顶层设计,牵引各省份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关键的一步。
“双一流”建设扩容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现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扩招,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都在扩大本科生的招生数量;二是在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数量。
“双一流”扩容第一个可能的方向是理工农医优先。无论是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还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都强调优先发展理工农医。
“双一流”扩容第二个可能的方向是学科建设水平有相当实力的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只有在三方面都有卓越表现,才有资格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
“双一流”扩容的高校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点。“双一流”建设强调以学科建设为基础,这意味着扩容高校的博士生培养要有一定规模。今年,全国新增了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在数量上十分可观。我认为,在扩容对象的博士点数量上可能会有一定要求,一所高校至少要有10个以上的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
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必须有高质量、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能否拿到国家重大项目,是否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有无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将是重要考量。
“双一流”扩容另一个可能的要求是平衡区域布局。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最近做了一个高等教育强国指数,发现北京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一枝独秀,如果按百分制计算,可以打100分;上海、江苏可打50多分;湖北排第四,可以打35分,其他大部分省份都在20分以下。这说明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遴选上,目前的区域布局是不平衡的。
“双一流”扩容除了要考虑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学科建设水平外,还要考虑区域布局。因此,中西部要适度增加一些“双一流”建设高校,让它们成为引领区域创新的科技中心、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
需要注意的是,“双一流”建设承诺动态调整,在扩容的过程中,还需要给大家一个说法。只扩容不出局,存量与增量之间就会产生不平衡。因此,在扩容的同时,还得注意以绩效为杠杆,动态调整“双一流”建设高校,将建设效果不佳的学科淘汰出局。
(《中国科学报》记者温才妃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24-12-10 第4版 高教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