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标准,要讲中国特色,也要有世界水平

[发布时间:2024-12-25]

转载,来源《中国科学报》

文 | 姜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

当下,我国的教育强国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双一流”是否需要适度扩容?笔者以为,扩容之前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双一流”标准。近期,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对下一步“双一流”建设重点提出八方面工作考虑,其中就提到“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

标准是对事物属性、类型、数量、质量等要素的统一规定,具备科学性、代表性、权威性以及时效性等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所在行业领域的话语权。长期以来,高等教育领域以欧美国家各类大学排行榜为主导,它们较多采用显性、量化指标衡量高校和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实施,特别是未来“双一流”的扩容,亟须增强标准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为此重点要把握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教育强国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首要标准。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是做“旁观者”。对“双一流”建设而言,不管是已经列入其中的高校,还是未来可能加入行列的高校,其重点都应该是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努力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二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这是教育强国战略属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使命。未来的“双一流”建设重点是要着力打破我国面临的技术封锁,特别是突破在半导体、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上的“卡脖子”困境。对“双一流”高校来说,要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特别是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和科研优势,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以高质量科学研究成果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积极推动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三是坚持满足民生需求,这是“双一流”建设的应有之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对于大部分家长和学生来说,不是有没有大学上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上好大学”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规模,或适度增加现有“双一流”高校招生数量,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就有了必要性和合理性。至于要从目前147所“双一流”高校扩大到多少所、招生增加多少人,还需要进一步科学论证。不过,总体建议“双一流”高校的扩容应适度,且对中西部地区高校予以适当的政策支持。

四是要坚持国际可比,这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维度,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共识。“双一流”的扩容及其标准的完善绝不能自说自话、盲目自大,更不能只讲中国特色而忽视世界水平。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必然要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特别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科技支撑、社会贡献、国际影响等方面要充分借鉴国际通用质量标准。

总之,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有机统一,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有机统一,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双一流”标准,以此推动“双一流”在规模和质量上的扩大与提高,进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中国科学报》记者陈彬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24-12-10 第4版 高教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