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赓续历史,坚守中华民族一家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总体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与精神家园,每个民族在关注和热爱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不能仅仅表现为孤芳自赏,而应该互相欣赏、广泛交流、彼此互鉴,促进和谐共处。各民族的非遗保护工作应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认可并接受其他民族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有利于每个民族的文化建设和整个人类文化的推进和发展;“美美与共”才会成就人类文化发展的绚丽多彩的百花园。非遗文化展现着中华民族各族儿女的审美情感、社会思想、价值追求,展示着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蕴含着各民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爱恋,塑造着华夏儿女共同的民族性格。文化传承必须以文化的认同为基础,非遗文化作为“活态文化”,有着极强的文化聚合力。非遗文化传承,不断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互动,使各民族形成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文化自觉与思想认知。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传承凸显“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从汴绣一针一线见山河,到核雕方寸之间藏玲珑;从泥狗极强的张力感与力量,感到棕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生活感与现实感;从不忘初心使命、坚守传承的木版年画,到大胆创新、利用芦苇作画的淮阳芦苇画;这些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展现于台前的精美艺术,更是世代相传的责任与使命。参与调研实践活动的学生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实践之行,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也有了更多思考。此次实践结果以实践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并得到学习强国、光明网、网易新闻、河南日报、郑州广播电视台、周口文旅等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非遗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帮助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牢固树立“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切实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有助于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引导当代大学生和社会各阶层自觉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赓续精神血脉,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刘丽霞、薛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