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动态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阳泥泥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棕编

品味非遗扎实民族团结根脉,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活”体现,具有传承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生命动力、精神依托,是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周家口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穆广科的家中,他日复一日传承着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也是在这间小屋里,穆老师的孙子在为另一张拓印好的纸上涂颜色,一个房间,两种方式,三代人的传承,这张薄薄的纸无言,却在讲述着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在“党建引领,非遗助残”的院子里,当地政府面向残障人员先后开展淮阳芦苇画授徒传习活动,受众两千余人,一幅幅由芦苇做出的工艺作品其美妙绝伦的程度让人惊叹不已,这种非遗传承方式不仅扫除了脱贫工作中残障就业的死角,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素材,成为同行业复制的模板。非遗文化有着极强地域性,是地域文化的呈现载体,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众多非遗文化既各具特色,又和谐共荣,这也凸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而非遗传承强化“多元”与“一体”辩证关系,各民族非遗精彩纷呈,又能相互交流、促进和融合,非遗文化使华夏儿女产生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各民族同胞紧密团结,共建和谐,共同建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统战部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北环路36号 邮编: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