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与经验”学术研讨会摘要(三)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2日 来源:

3月26日,我院举办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与经验”学术研讨会。国务院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党校原校务委员、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一级教授韩庆祥,国务院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原校党委副书记、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马书臣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来自江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院长、专家学者,以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生等近100人参加会议,现将参会学者的大会发言内容分期汇编如下。

  1.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晓岗教授:《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高度自觉性》

何为历史自觉,就是对于一国历史发展趋势的自觉认知、自觉行动、自觉响应。这里的历史趋势,既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民群众的迫切呼声和要求。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面对国家满目疮痍、民生凋敝、列强入侵,无数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亟须拯救。人民的痛苦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亟须改变。但如何改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劳苦大众的切身利益出发,认真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危机的深层原因,认真总结近代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各种失败的探索和尝试,认真调研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以一往无前的勇气,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性选择了一条持久正确的道路,围绕明确的追求目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拼搏,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从救国到立国,再到复国、强国的辉煌成就。这种高度的历史自觉性,主要体现在:初心使命的确立上、理想信念的坚定上、道路路径的选择上和历史关头的自决上。

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霍贺副教授:《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百年嬗变与现代转型》


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百年嬗变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国前3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分别呈现出通过党的组织动员重塑乡村治理、全能性党组织领导的一元化治理、党组织引领下的“乡政村治”和多元共治的现代乡村治理四种治理模式。不同时期乡村治理的历史背景、治理目标、治理导向、治理困境等各有差异,这种差异取决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呈现出阶段性鲜明的治理模式。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百年嬗变与现代转型,始终围绕着“国家政权建构”过程展开,国家政权建构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张力是贯穿其间的主线,在此过程中也始终夹杂着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多重矛盾。中国共产党在对乡村社会实现了国家政权建构的秩序控制和经济基础之后,未来的乡村治理转向治理现代化,构建既有序又有活力且治理有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党支部引领的多元共治的现代治理模式。

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贾兵强副教授:《延安整风时期提高党性修养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延安整风(19415月-19454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有领导、有准备、有计划、有步骤的大规模整风运动,是党加强自身建设过程中的一次创造性探索,给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历史经验。延安整风时期,中共中央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加强党员立身、立业和立德的“三立”党性教育,是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的基本方法。新时代党性修养,就是要从延安整风中汲取历史经验,在理论学习中筑牢理想信念、在实际工作中淬炼作风本色、在政治生活中严明政治纪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永葆党的政治本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的力量。

4.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淼副教授:《新时代青年教师党史教育提升问题》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加强新时代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加强党史学习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部分青年教师对党史学习的践行动力不足。有些青年教师虽然能够充分认识到党史学习的价值意义但却存在着“知而不行”的现象。一些青年教师,认为知道一些党史,懂得一些理论,没有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做不到系统全面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践学,导致“学与没学一个样”,党史知识和理论水平仍在原地踏步,没有取得应有的进步。

以青年教师自身为起始点,增强党史学习的主体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地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对此,做好党史教育首先要从锤炼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开始,通过外在激励以及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导引内在驱动力,加强青年教师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以青年教师培训为关节点,锻造党史学习的训练营。加强和推动高校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协同,开展青年教师信仰教育培训、产学交流、教学研究、教学咨询、评估管理以及职业发展咨询等,帮助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思想理论素养提升。

   5.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策教研室主任孔祥增副教授:《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


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赓续不断的优良传统。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以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起点,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被中国共产党以斗争的形式连接在一起。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打出来的;中国建设的成就是干出来的;中国改革的推进是闯出来的。新发展阶段要传承和发扬斗争精神的内在逻辑。这是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历史启迪;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迫切需求;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新发展阶段要永葆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斗争立场;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的思想路线为斗争的根本方法,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6.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晓鸿副教授:《学好党史,讲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历史思维方法,就是注重通过追溯历史源头、回望历史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规律来判明大势、定位当下、开辟未来,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把握现实、推动发展的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求领导干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运用历史思维方法的主要特征有:始终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始终把准所处的历史方位,科学研判前进方向;始终按历史规律办事,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注重从历史中汲取内生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运用习近平历史思维方法,讲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和近代史上中国任人宰割的屈辱作比较,向学生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功绩,从而使学生更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和近代旧式农民战争失败原因作比较,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7.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卢保娣副教授:《革命的女性与女性的革命-从女性角度谈长征中的女性》


我们提到长征,不应该遗忘红军长征中的女性。因为她们参与革命战争的进程,影响着革命战争的走向,在革命战争中扮演着耐人寻味的角色,为革命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该群体处于重要战役、重要会议和主要领导人等主流叙述之外,所以对长征中女红军的研究相对匮乏,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有必要重新审视长征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女红军群体,缅怀她们英勇奋战的光辉事迹,追溯她们与所有红军在长征这一雄伟的壮举中所作出的不朽贡献。所以我今天想从女性角度来谈谈长征中的女性。题目是革命的女性与女性的革命——副标题是从女性角度谈长征中的女性。革命的女性是想从长征中女性群体本身、她们的重要作用甚至特殊作用来考察。女性的革命是从她们的革命精神、历史贡献、历史意义来分析。

8.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副主任韩东云:《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价值观建设的百年历程及基本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价值观建设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中有大量的关于社会价值观的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记载着大量的以“尊道贵德、民惟邦本、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价值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价值观中也蕴含着许多先进的价值理念。

二、改造转化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1921—1956)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开始对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进行改造转化。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灵魂的注入,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作用,以社会主义为最高价值目标等。

三、探索认知社会主义的价值性(1956—1978)

195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过度强调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却忽视了它的价值性。经过调整,我们党开始辩证认知社会主义科学性和价值性,为在改革开放后持续探索社会主义的价值性奠定了基础。

四、总结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978—2006)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者积极建构了系统地中国价值哲学理论体系。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持续探索社会主义价值,他们都为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06—2021)

2006年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2012年召开党的十八大,我们党一直在进行着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新时代,我们党也从不同角度不断深化和发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价值观建设的延续性和发展性。

六、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价值观建设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价值观建设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六要”,即“要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重视我国先进文化建设,要始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要积极融入时代发展全过程,要不断健全相关制度体系”。

  9.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保全博士:《党是主义结合的共同体—-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哲学寻思》


在毛泽东建党思想与实践中,党既是主义结合的共体,又是制度建构的组织,两者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具体的同一,充当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工具。

毛泽东所缔造的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主义结合的共同体。共同体是党作为整体的精神创制,具有作为肌体的有机性质,但又超越了作为肌体的自然生命,并将自然与精神的张力统一于党自身。共同体由党员因信仰共同的主义而构成,共同的主义将党员维系为严密统一的共同体,这个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它在其中起着作为关键纽带的中介作用。

中国共产党作为主义结合的共同体,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意味着,它是个政治上的伦理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有其政治性的伦理事业,这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并且要一代一代将其化为现实的伦理作品;对于共产党员而言意味着,它是其政治上的伦理依归。作为主义结合的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有其伦理边界,而非松散的人群的聚合;人们因信仰马克思主义而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获得作为党员的伦理资格。党员必须增强身份意识,必须以党的事业为伦理依归,并志愿为其贡献一切。

中国共产党是主义结合的共同体,主义构成中国共产党的内在规定。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结合,中国共产党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共产党员就不再属于党的成员。但作为主义结合的共同体,本身属于党的精神创制领域,它依赖于党作为外在形态的组织建构。

10.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进博士:《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宋朝以后,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的最终确立,女性在封建伦理道德的重压之下,社会地位极其卑微,一切依附于男子,缺乏最基本的人权保障,更不具备独立的法律地位介入和参与政治生活(宫廷女性除外)。近代以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妇女第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但由于封建领导者并没有从独立人格的角度提出妇女解放的要求,当时中国的女性也只是封建领导者的追随者而非倡导者,因此并不说明中国女性政治意识的觉醒。直至二十世纪初期,即辛亥革命前后,才有了真正意义的女性参政运动。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非常重视女性的作用,不仅积极鼓励女性参与到其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中,而且在党的创始人中就包含一位女性党员——向警予,她也在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被选为第一位女中央委员。除此,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还设立专门的妇女组织部门——妇女部。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女性通过参加反帝斗争、开展女学运动和进行革命事业参与政治。这在政治方面促进革命事业的发展,在社会方面促进教育、医疗、经济等行业的发展,在思想方面促进女权主义思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