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由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天津社会科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州学刊》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全国高端学术研讨会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举行。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尹书博出席并讲话,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王清义致辞。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研究员,中央党校原校务委员、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一级教授韩庆祥,国务院马克思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原校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欧阳康教授,国务院马克思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长韩喜平教授,南开大学哲学系原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阎孟伟教授,《天津社会科学》杂志主编赵景来研究员、《中州学刊》副社长邓小云研究员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马书臣主持了开幕式并作总结讲话。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饶明奇教授、《中州学刊》副社长邓小云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杂志主编赵景来研究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兼副院长张梅教授、社科处副处长杨国斌教授分别主持大会发言。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副书记、院长、副院长、专家学者,以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生等近200人参加会议。
会议承办方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党委书记王清义亲自过问、亲自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会议组织严密,受到与会同志一致好评。
这次研讨会非常成功,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这次学术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的报告讲政治,主题鲜明、主线清晰、系统全面、深入浅出,从多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进行诠释,视野宏大、内涵丰富,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思想深度,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受益良多。现摘编大会主旨报告、主旨演讲、大会发言的观点,按照发言顺序,分期推出,与读者分享。

康凤云教授主旨演讲题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探析——以江西省瑞金市为例》
康凤云,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江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重要成员,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北省高校十佳思政课教师,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十几项科研项目,多次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武汉市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
【发言要点】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
瑞金是红色革命老区,农村道路多是崎岖山路,临水、临崖、陡坡多,翻车、坠车事故时有发生;返校日、节假日,交通拥堵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都凸显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内容缺失、缺乏科学规划;治理手段落后、缺乏有效监管;治理力量薄弱、缺乏制度保障;治理深度不足、缺乏针对引导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推进瑞金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方案:推进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网络现代化、提升治理主体统领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养护治理体制现代化、增强基层建设保障力;推进农村道路基础资金投入体制现代化、筑牢资金投融支撑力;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市场运营体制现代化、提高开放市场竞争力;推进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系统现代化、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力。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体系,要理顺治理关系,提高治理能力,创新治理方式,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打造“瑞金样本”,更好地为其它县级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提供借鉴。

关锋教授主旨演讲题目:《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整体性》
关锋,华南师范大学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在国内CSSCI正刊独立发表近60篇文章,获教育部高校思政择优资助计划1项。
【发言要点】
十九届四中全会列举并简要概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显著优势,它们分属不同方面,有没有内在联系?众所周知,我国还存在总体性的道路优势,这意味着,这些显著优势具有整体性,我们还存在着整体性的优势。这种整体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把握,一是这些显著优势之间内涵的内在关系,二是这些显著优势具有共同的生成逻辑。
关于13个显著优势内涵的内在关系,从哲学的高度分析,可以分为三个维度,一是系统论视域下的内在统一关系,如表现为多领域与总体性、多维度与聚合性、多层次与统领性;二是互动论视域下的内在辩证关系,如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互动,政党、国家、社会和市场的互动,制度定型和制度革新的互动;三是合力论视域下的内在聚合关系,如定力、活力、动力的合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合力,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的合力,民主、民生、民本的合力。
关于13个显著优势共同的内在生成逻辑,可以分为三种向度。其一,共同的发生逻辑,如理论之根、实践之源、文化之脉所形塑的根源逻辑;其二,共同的统摄逻辑,如坚定的政治方向、明确的目标导向、鲜明的价值导向和务实的问题导向同向同行的导向逻辑;其三,共同的深化逻辑,如问题与发展的辩证法形成的不断驱动逻辑。

吴增礼教授主旨演讲题目:《道德治理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吴增礼,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
【发言要点】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道德治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此有重要论述。其一,这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其二,明确道德治理的深刻定位,即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其三,明确道德治理的使命任务,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这些密切关系道德治理的重要论述,应该成为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道德治理研究还需关注但不限于以下几个重要问题。其一,道德治理研究需要关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所以必须深刻研究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特别是凝练出二者关系学界更为认可的表达方式,明确德治与法治共享的价值属性。其二,研究道德治理的薄弱之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目前关于道德治理制度体系系统性完备性和科学规范性、道德治理标准和评估、道德治理在农村与城市的各自实践态势等都值得密切关注。其三,研究道德治理研究还需要关注道德的法治化和法治道德化、道德治理体系运作机制、道德治理话语体系构建等。
饶明奇教授主旨演讲题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文化密码》
饶明奇,历史学博士,政治学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水利部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水利学会水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历史与文化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出版著作14部,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纵向横向研究项目20余项。
【发言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背后的的文化密码,总的来说,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而言,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革命和建设的成功靠实事求是,制度优势的背后都蕴含着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维方法。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是整体主义的思维方法。凡事首先从整体和根本上考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华文化优良的思想传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基础。四是一主多元的思维方法。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制度格局,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大一统国家多民族、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等中国智慧的体现。五是民心导向的思维方法。中国人认为,民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是检验制度优劣的基本标准。六是选贤任能的思维方法。中国人认为,不能仅看干部选拔的形式,只要能选出最优秀的干部,就是好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具体化,也是这种文化传统的体现。七是自强不息的思维方法。天破了就补上,有洪涝灾害就治水,天太热就射下多余的太阳,大山挡路就挖山不止,地球不适合生存就团结人类安装几万个发动机求生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是上帝赐予的,而是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流血牺牲、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出来的。八是公大于私的思维方法。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为什么集体利益至上、公有制为主体等理念能够被广泛接受,是因为“夙夜在公”,“公私之交乃存亡之本”,“天下为公”等文化传统早已深入中国人的血脉里。九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说,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又与中国古代的“德刑之辩”相呼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土壤。

刘振江教授大会发言题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生成逻辑》
刘振江,法学博士、教授,现任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兼任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河南省工人运动理论研究会会长。全国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委宣讲团宣讲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研究》主持人。
【发言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生成逻辑包括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逻辑,包括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积淀,近代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制度创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和治理体系上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理论逻辑。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治理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二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三是科学的吸收借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没有马教条也不是苏教条,更反对西方教条,将会成为最好的制度。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实践逻辑。一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我国GDP从1978年的第11位到2010年已经跃至世界第二,2017达到了美国GDP的2/3。目前我国高铁、高速公路世界第一,是桥梁强国,是航运强国。二是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相比西方国家的政治之乱、经济之乱,非传统安全因素导致的社会混乱,中国的社会治安稳定让世界上许多国家羡慕至极。历史上没有其他任何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创造出这两大奇迹。
把握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稿整理:王湘云、霍贺、吴娜、尹学莉 统筹、审核:李心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