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4日,由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天津社会科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州学刊》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全国高端学术研讨会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举行。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尹书博出席并讲话,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王清义致辞。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研究员,中央党校原校务委员、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一级教授韩庆祥,国务院马克思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中科技大学原校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欧阳康教授,国务院马克思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长韩喜平教授,南开大学哲学系原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闫孟伟教授,《天津社会科学》杂志主编赵景来研究员、《中州学刊》副社长邓小云研究员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马书臣主持了开幕式并作总结讲话。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饶明奇教授、《中州学刊》副社长邓小云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杂志主编赵景来研究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兼副院长张梅教授、社科处副处长杨国斌教授分别主持大会发言。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副书记、院长、副院长、专家学者,以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生等近200人参加会议。

韩庆祥教授作主旨报告《创造“中国之治奇迹”》
韩庆祥,博士生导师、一级教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原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兼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央组织部联系的高级专家。2008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报告要点】韩庆祥教授指出,从2020年起又进入一个新的10年。新的10年的到来总是充满着期望。未来10年最大的期望,就是党能领导人民创造“中国之治奇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是“两大奇迹”。新的10年到来,期望我们党领导人民进一步创造“中国之治奇迹”或“国家治理效能奇迹”,可堪称“三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侧重于经济领域,“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侧重于社会领域。这两大领域的“两大奇迹”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这侧重于政治领域。政治、经济、社会构成社会结构的三大领域。任何对象和事物中普遍存在着三大根本因素,这就是动力、平衡、治理。自行车没有动力跑不起来,在跑的过程中失去平衡就要倒下去,既要跑得快又不倒下去,骑车人的调整技能是关键。一个社会缺乏动力,就好比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个社会失去平衡,好比一匹脱缰的野马,这个社会既要具有动力又达至平衡,社会治理是关键。治理,就是直奔动力和平衡去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本质上就是直接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平衡去的。我们讲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一定离不开国家治理效能。党创造“两大奇迹”已表明它具有较好的国家治理能力,如果我们党能进一步解决好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以及基层治理、群众自治和自我治理,如果我们党能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就一定能创造“中国之治奇迹”。“中国之治奇迹”更具世界意义!

欧阳康教授作主旨报告《强化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
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华中学者领军岗”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社会认识论研究。代表著作有《社会认识论导论》、《哲学研究方法论》、《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当代英美哲学地图》等。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国内知名外刊物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0余篇。
【报告要点】
欧阳康教授认为,如何更好地领会和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将其转化为治理效能,至关重要。他从深刻认识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之间的内在相关互动性,制度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治理效能是检验制度是否真正优秀的最根本标准等三个方面展开诠释。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大的问题,包括优势制度能否转化为社会共识,优秀制度如何转化为实施路径,如何转化为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等。中国的制度优势既在创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生成,也得到实践证明,给我们以信心和信任。面向全球治理变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还应当从提升治理效能角度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制度。要探寻和克服妨碍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各种障碍,要切实关注当代中国价值多元化对于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严重挑战。要特别注意制度优势从中央到基层的功能性贯通问题,特别注意末梢功能构建。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已经进行了革命性的重塑,中国快速发展,社会总体稳定,但也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国内国际问题已经前所未有的融为一体,通过对于治理体系内部诸多环节的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和功能性重构,中国国家制度的制度优势将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李庚香研究员作主旨报告《超越官僚制,跳出周期律——黄河文明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李庚香,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研究员。第十届河南省委政协常委,第十一届、十二届河南省政协常委。主要从事领导力、现代化与中原文化研究。出版《中原学》、《文化软实力学》、《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探析》、《法美学》、《文化强省与中原崛起战略》和《中原文化精神》等多部著作。在《中州学刊》、《领导科学》、《河南社会科学》和《河南日报》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50多篇。
【报告要点】
李庚香研究员从四个方面对所讲问题进行阐释。第一、中国之治、西方之乱背后的制度原因。中国之治的背后是中国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西方之乱的背后是西方制度的内在矛盾性。第二、中国和西方分别面对两个周期律。西方面对的最大问题是经济周期律的问题,中国面对的是历史周期律的问题。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从经济角度出发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第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我们跳出历史周期律,超越官僚制的选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执政70年的中国共产党超越了传统官僚制的弊端,走出了一条新路。第四、中国之治、西方之乱对社科工作者理论创新的启示。经济人理论与公共事务动机理论的不同。我们要再造中国之治的奇迹,有一个理论的选择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三大逻辑,一个叫生存竞争的逻辑,一个叫经济效率的逻辑,还有一个集体行动的逻辑。面对生存竞争,西方在方向选择上选择的是经济人假设的逻辑,中国选择的是集体行动的逻辑,西方社会科学从市民社会发展出来,搞的是经济人假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逻辑起点实际上是在历史事实、历史实践上从公共事务开始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们国家有两个优势:一个是党的政治优势,一个是中国的制度优势,以制度威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是中国之治的巨大优势所在。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面对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一问题做出的一个最新的回答。

韩喜平教授作主旨报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制度保障》
韩喜平,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理论研究。著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国农户经营系统分析》等多部著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制度建设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杂志发表科学研究论文百余篇。
【报告要点】
韩喜平教授作了题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制度保障》的主旨报告。他从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价值与优势展现,新中国一直致力于满足人民需求的制度构建,新时代以更加成熟稳定的制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三个方面进行诠释。他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时代坚定制度自信的重要主旨,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坚贞不渝的奋斗目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核心要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新时代,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提供了制度保障。

闫孟伟教授作主旨报告《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
闫孟伟: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系原主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报告要点】
阎孟伟教授指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有其制度优势,又有其政治优势。所谓制度优势,就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必然要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在经济基础中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并且必然要坚持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平等地位,从而能够真正实现“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真正具有广泛性和人民性。所谓政治优势,是指坚持党的领导,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同时又是健全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优势之所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本质上就是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与资本主义政党制的区别,不是一党和多党的区别,也不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区别,而是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政党和代表少数剥削阶级基本利益的政党的区别。因此,忠实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原则,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合法性依据。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有完整的制度程序,又有完整的参与实践。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社会主义实质性民主是一个在政治实践中不断完善化的过程。
(文稿整理:王湘云、霍贺、吴娜、尹学莉 统筹、审核:李心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