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村辖区有前真村、后真村、刘寨村、东大村四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约4.1平方公里。志愿服务队在综合考虑后,调研首先从刘寨村开始。
一、实地调研刘寨村基础现状
了解村庄现状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志愿服务队跟随刘寨村各组组长穿梭于刘寨村的房前屋后,手拿刘寨村卫星平面图,一家一户地统计并记录村中建筑类型和居住情况、人口构成、年龄结构、健康状况等信息。

在记录标注阶段团队也遇到了由于卫星图清晰度较低,平面植物茂密等情况难以分辨房屋边界和道路的问题,为了确保调研和分析图的准确性,团队分为两组,利用地图软件运动轨迹功能,用脚步一点点将刘寨村内难以在卫星图上确定的房屋和道路进行定位,通过CAD绘制更为精确的刘寨村村庄平面图。在平面图以及房屋人口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志愿服务队绘制出房屋类型、人口结构等分析图,让刘寨村基础现状变得更为直观,为后续工作奠定数据基础。
二、与村民交流中深入了解刘寨村
“解放初期村里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国家第一代拖拉机就在这里使用的。”在志愿队队员进行刘寨村村庄历史调研时,村中75岁的王叔说道。
实地调研过程中,志愿队成员与村中年长的老人进行交流。在村中的大槐树下,村民们围坐一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从春种秋收的辛勤耕耘,到家庭收入的点滴变化。村民聊到兴头,志愿队员们认真倾听,不时点头记录,那份专注与真诚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为了更全面地掌握刘寨村的经济状况与村民生活,志愿团队选择采取入户访谈的方式,与村民聊天闲谈,在质朴的语言中逐渐完善刘寨村现状:每户村民家庭成员的就业情况、收入来源、生活开支以及对当地产业振兴的看法和建议……

在入户访谈中,志愿服务队了解到刘寨村村中现居住大多数都是老年人,有一部分老人甚至是独自生活。如何帮助村民就业,帮助村中老人养老是乡村的一大问题,提高村民收入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村民富起来,村子就能富起来。
三、村落手工艺的挖掘与学习
“俺那时候都是自己编席,用那个芦苇杆,还有那用高粱杆编锅拍,那馍啊、饺子啊、面条啥的放上去都不会粘住,它吸水。”一位71岁的奶奶聊天时说道。
团队在与这位奶奶聊天时了解到,村中大部分上了年纪的村民都会用高粱杆编锅拍,也称篦子,还有凉席等编织物在过去均是村民自己手工制作。同时团队在聊天中得知村民们还会使用玉米皮编织坐垫,奶奶热情地向团队成员展示她编织的手工艺品,耐心地教团队成员如何用玉米皮编织坐垫。

“不过现在的人都不会编了,俺妈会,我都不会了,快失传了。”一位52岁的大叔说。
手工艺技术因为需要耐心和技巧,且在需求上可以很容易地购买到,或者能够使用机器制作,有着能快速量产等人工所没有的优势。但手工艺品的一勾一捻皆是缠绕成圈的心意,倾注了人感情的温度。因此志愿服务队深入挖掘村落手工艺,希望保护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利用文化振兴乡村发展。
四、展开队内会议总结每日工作情况
为确保调研实践工作按照计划顺利进行,志愿服务队每天中午和晚上进行队内会议,总结调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总结实地调研过程中统计记录的数据,交流调研实践的感悟,并就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深入探讨。志愿服务队及时将走访调查、入户、与村民们交谈中所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整合,制作统计分析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