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大中小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实施对象
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四、实施内容
劳动教育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主要包括劳动实践活动、专业类课程中的劳动实践、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各类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各类劳动教育活动依托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素质拓展课程、专业类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总学时不少于32学时。
(一)劳动实践活动
1.内容:学生工作处负责劳动实践活动,主要为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结合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服务性劳动教育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2.途径:开展劳动教育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评价的标准、程序和方法,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将劳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具体实施细则由学生工作处负责制定。
(二)专业类课程中的劳动实践
1.内容:学院负责组织各专业的生产劳动锻炼,使学生能积极参加实习实训和专业服务,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
2.途径:以专业类课程为依托,开展与服务学习、实习实训、科学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相结合的各类劳动实践,注重分析相关劳动形态发展趋势,强化劳动品质培养。在公共必修课中,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
(三)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各类实践活动
1.内容:创新创业学院负责组织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各类劳动实践活动,通过与“互联网+”等创新创业赛事深度融合,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
2.途径: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课程为依托,采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项目实践等形式行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择业观。
(四)社会实践活动
1.内容:校团委负责组织全校“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创青春”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强化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2.途径:以社会实践为主,由校团委、各学院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组织各类形式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等形式进行。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学校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学生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过程管理和总结评价等工作。教务处负责全校劳动教育总体规划,制定学校劳动教育具体实施方案。学生处、校团委和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各自承担部分劳动教育活动,做好每学期劳动教育活动组织工作。各学院依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本单位劳动教育实施细则,负责学生劳动安全和过程管理,做好学生劳动安全教育和保障工作。
(二)做好安全防范。各部门和单位在组织劳动教育过程中,要依据学生身心发育情况,适度安排劳动强度、时长,切实关注劳动任务及场所设施的适宜性,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
(三)确保条件保障。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职工特别是班导师、辅导员的作用,利用共青团、党组织以及学生社团等各方面的力量,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各类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
(四)注重宣传引导。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各部门和学院要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教育效果,注重总结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学校将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发挥榜样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氛围,不断加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