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验证是助力早期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一环,可以更好地弥补科研成果与市场化之间的空白,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近年来,国务院、科技部、教育部等先后发文引导“概念验证中心”建设,高校率先探索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多地也陆续兴起探索概念验证中心创建热潮,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梗阻。
什么是“概念验证”、“概念验证中心”?
“概念验证”最初起源于美国,为解决高校发明专利转化率低的问题,在《拜杜法案》推动下,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于2001年建立全球首个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冯·李比希中心)。
概念验证(POC,Proof of Concept)是将研究人员的创意或成果转化为可初步彰显其潜在商业价值的技术雏形,验证早期成果的可行性,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原理或技术可行性研究、原型制造、性能测试、市场竞争分析、二次开发、中试熟化等验证服务,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弥补早期科技成果与可进行市场化成果之间空白的关键环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概念验证中心(POCC,Proof of Concept Center),是依托具备基础研究能力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企业,聚集成果、人才、资本和市场等转化要素,营造概念验证生态系统,加速挖掘和释放基础研究成果价值的新型载体。
概念验证中心在多地多校“生根开花”
我国于2017年首次在中央政策文件中提及概念验证,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提出,强化创新创业载体的技术转移功能,支持技术概念验证、商业化开发等技术转移活动。2020年,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技术转移机构应逐步形成概念验证、科技金融、企业管理、中试熟化等服务能力。2022年,科技部印发《“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文件指出探索对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等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方式。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开始探索概念验证中心建设。
多所高校率先探索概念验证中心建设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似,我国的概念验证中心也起步于重点高等院校。
1.西安交通大学概念验证中心2018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全国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通过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平台联合政府背景资本发起成立特定领域的微种子概念验证基金,由主任或副主任作为GP合伙人。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概念验证中心2019年10月,“中关村科学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概念验证中心”挂牌成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承建。中心聚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优势学科领域,形成了“概念筛选-评审立项-验证辅导-验收评价”的全流程管理和服务模式。
3.清华工研院概念验证中心清华工研院概念验证中心2020年11月启动,该中心依托工研院技术创新中心、硬科技孵化器、创新基金等成果转化资源,构建了包含项目遴选、验证辅导、创业孵化、投融资等在内的全过程服务体系。一方面,组建专家团队、项目团队两个技术经理人服务团队,有效帮助入选项目开展概念验证评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政策支持资金,合理设置概念验证全流程保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采取阶段支持方式分期拨付项目经费。
4.上海理工大学“医工交叉平台”概念验证中心2021年,上海理工大学通过成立“医工交叉平台”开展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多渠道的财政资金,已经向医生征集700余项临床需求,组织医学、工程、市场等领域专家进行项目筛选,近300项列入概念验证清单,已孵化5家医疗器械公司。
5.中关村科学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医学概念验证中心2022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与海淀区共建的中关村科学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医学概念验证中心揭牌。临床医学概念验证中心是国内首个基于医院建设的概念验证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医学科技创新链条,加速从想法到样品的路径,实现“0→1”的突破,促进更多优质的基于临床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6.浙江大学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2022年10月浙大控股集团与浙江大学共同发起成立浙江大学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旨在建立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新型组织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这是浙江省首个概念验证中心。从实施层面来看,该中心将建立“项目筛选、项目投资、项目培育、联合发展”四大机制,在生命健康、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系统性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逐步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产业发展”的成果应用贯通机制,夯实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条。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浙大控股集团还将联合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成立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的运营实体,设立创新概念验证基金。
7.华东理工大学概念验证中心2022年,华东理工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基于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设立,通过校企合作由企业投入资金,将概念验证纳入成果转化服务链条,建设覆盖资金平台、技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平台和商业化顾问团队等的支撑体系,在建子平台如“华东理工--瑞昌国际低碳技术概念验证平台”。
8.“同济致蓝”概念验证中心“同济致蓝”概念验证中心于2022年底开始着手建设,将配套设立“同济致蓝”概念验证基金,开展概念验证资助计划。概念验证基金在2023年初已取得重大突破,首期2000万元已完成募集,将用于助力项目团队研发和打造原型、样机等,并用于验证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可行性,发现价值。与此同时,“同济致蓝”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启动筹备,将与概念验证基金协同,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同济致蓝”概念验证中心定位于弥补大学研发成果与可市场化成果之间的空白,是同济大学完善技术创新链前端的又一全新尝试。推动进一步将目光前移、将支持环节前移,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细分阶段,以促进基础研究项目向概念验证项目转化为核心,帮助科学家迈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步”。
9.环上大智能制造概念验证中心环上大科技园区与上海大学工训中心共建的环上大智能制造概念验证中心于2023年11月启用,总面积超1200平方米。一方面,依托上海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软硬件设施,推动基础研究项目开展工程技术概念验证;另一方面,紧邻上大校园的环上大科技园负责对项目进行市场研究,设计、优化商业模式,帮助项目团队对接投融资,寻找合适的商业伙伴,后续还对项目进行商业化绩效评估,分析市场反馈、销售数据、财务指标等。
各地政府争相布局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等十余座城市发布了与概念验证相关的政策文件,鼓励符合要求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开展概念验证中心认定;并且北京、深圳、杭州、合肥等地均已授牌首批概念验证中心。
1.北京
2018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区发布《中关村科学城“概念验证支持计划”》,设立1亿元综合专项资金,支持北航、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旨在弥补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研发成果与市场化、产业化、成果化之间的空白,“填平”实验室基础研究成果与可市场化成果之间的鸿沟,助力创新主体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让“躺在”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
2.深圳
2022年10月,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印发《深圳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资助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概念验证中心采取“先建设、后认定”的方式进行事后资助,每年在科技研发资金中安排经费,择优进行认定资助和评估资助。
3.杭州
2022年11月,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印发《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打造全国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之都,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
4.成都
2023年7月,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向各有关单位印发《成都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资助管理办法(试行)》,鼓励产业园区、重大创新平台、科技企业、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根据重点产业建圈强链需求,采取联合或独立方式建设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
5.上海
2023年9月,为主动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上海宝山区科技委制定《宝山区概念验证中心管理办法》。这是上海首个发布的区级概念验证中心管理办法,也是宝山区全力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积极破除科技成果转化堵点难点的重要举措。
6.江苏
2023年11月,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和财政厅发布《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旨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价值发现和前端赋能,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全生态链,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和育成未来产业。
7.河南
2024年2月,河南省科技厅印发《河南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旨在为高质量推进河南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梗阻,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推动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8.广州
2024年4月,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发布《广州市概念验证中心资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拟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更好发掘早期科技成果的潜在商业价值,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移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9.武汉
2024年4月,为推动武汉市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健全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武汉市科创局印发《武汉市概念验证中心管理办法(试行)》,提出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含氢能)、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北斗、量子科技、新材料、生命健康、生物制造、生态环保等重点产业和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未来产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10.宁波
2024年4月,宁波市科技局印发《宁波市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明确提出,将重点布局宁波市“361”万千亿级产业领域,构建产业导向、多方支持的培育机制,采取“先创建、后认定”的工作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分级管理的运行机制,通过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打造“全场景”成果转化生态。
从全国范围内的发展态势来看,概念验证中心已成为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验证中心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技术评估、商业指导等服务,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不仅填补了科研机构与市场之间的空白,也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克服转化难题的有效途径,显著提升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延伸阅读:
河南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价值发现和前端赋能,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梗阻,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推动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结合我省实际,高质量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制定本指引。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目标,通过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进一步畅通成果转化渠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加快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布局新赛道,为培育我省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源头活水。
(二)建设原则——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的方式,择优布局建设省概念验证中心。——优配资源,开放共享。整合利用现有基础条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创新主体共享仪器设备、实验平台、人才团队等,强强联合共建省概念验证中心。——综合赋能,培育产业。综合相关扶持政策,合力支持概念验证中心围绕全省产业布局重点和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开展概念验证服务,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孕育能力。——宁缺毋滥,优胜劣汰。推进省概念验证中心针对性补短板强弱项,提升条件支撑和服务保障水平,强化监督指导、绩效评估,淘汰不符合条件或作用发挥不明显的省概念验证中心。
(三)功能定位概念验证是将创新概念和早期科技成果转化为可初步显现其潜在商业价值的技术(产品、服务、系统)雏形,并对那些不具备商业开发前景的设想加以淘汰,降低转化机会成本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强其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效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推动创新概念和早期科技成果迈向市场化、产业化应用早期阶段的关键驱动环节。
本指引所称的概念验证中心是指依托具备基础研究能力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聚集成果、人才、资本和市场等转化要素,营造概念验证生态系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原理或技术可行性研究、原型制造、性能测试、市场竞争分析、二次开发、中试熟化等验证服务,加速挖掘和释放基础研究成果价值的新型载体。
(四)建设目标围绕我省“7+28”产业链群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专业化、市场化和开放性导向,建设第三方概念验证平台,通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等创新主体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核心技术和高价值技术成果,实施技术开发、产品验证、市场应用研究等概念验证活动,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题,补齐我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未来科技研究+中试+成果转化”创新链短板,加强高水平创新供给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加速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二、建设布局
概念验证中心可围绕多个学科或产业领域开展概念验证服务,也可重点聚焦1-2个学科或产业领域开展概念验证服务。
支持创新概念和早期科技成果多、实施概念验证服务能力强的高校、科研机构建设概念验证中心,重点对本单位优势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开展“原理验证”、“产品与场景体系验证”和“原型制备与技术可行性验证”等概念验证服务及关联服务;支持概念验证项目来源稳定、服务成效显著,并能提供职业化、专业化概念验证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建设概念验证中心,重点对新兴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开展“产品与场景体系验证”、“原型制备与技术可行性验证”和“商业前景验证”等概念验证服务及关联服务;支持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基地(载体),特别是政府资助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完善概念验证功能,积极开展概念验证服务,更好地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策源孕育功能。
三、主要任务
(一)原理验证对新原理、新方法、新发现等创新概念和早期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验证分析,重点验证技术的可实现性。
(二)产品与场景体系验证对创新概念和早期科技成果迁移到其他学科或跨学科整合到新的应用场景上的技术可实现性与潜在市场需求点、需求真实性、需求群体匹配性等进行分析验证,重点验证产品实现的基础条件及应用场景体系实现过程中关键技术、加工测试工艺、系统集成验证等技术手段以及产业支持政策体系的可实现性。
(三)原型制备与技术可行性验证组织关键功能分析和实验结论验证,明确产品关键技术指标和主要使用性能,验证成果产业化的技术可行性及需要的基础条件,组织产品试制验证并在相关使用环境中进行测试,完成符合设计要求的小批量试制工艺技术体系验证,明确工程化过程中的技术风险。
(四)商业前景验证完成产品满足使用要求和质量一致性验证,对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产品优势、竞争产品分析、生产与组装调查等进行验证分析,重点验证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社会经济价值、市场应用前景,以及产业化过程中互补技术(产品)的成熟度与供给、商业策略、知识产权、投资回报等商业要素的可实现性,形成推广应用的政策需求分析报告和市场竞争策略报告等。
(五)其他服务概念验证中心还可以组织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技术权益确认、成果评估、技术交易等科技推广及相关服务;跟进式项目调研、创业咨询辅导、小批量试制、二次开发、中试熟化等产创融合链接服务;产业创新资源推介、合作伙伴对接、创业投融资等商业顾问服务,以及基于并伴随概念验证服务的其他关联服务。
四、支持举措
(一)强化政策支撑制定建设方案及考核办法,择优遴选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授予河南省概念验证中心铭牌,并纳入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序列管理;省科技厅从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建立健全概念验证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二)鼓励多方参与支持引导各类主体参与概念验证中心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完善配套政策,立足自身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特色优势,培育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引导本地区、本单位形成的创新概念和早期科技成果主动进行概念验证,建立健全验证项目产业化运用支持机制,促进概念验证中心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宣传引导加强概念验证中心扶持政策研究、解读,定期开展互动交流研讨,总结典型案例与经验做法,及时宣传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模式、新成效,着力营造概念验证服务和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浓厚氛围。
本文来源于高校科技进展、河南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