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 “法律文学外译重构法治中国形象研究: 问题与路径”专题讲座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供稿:王静芸 李静   审核:孟治刚

 

秋阳和煦,暖桂飘香。2025918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军峰应邀在外国语学院114会议室作出了一场“法律文学外译重构法治中国形象研究:问题与路径”的专题讲座。会议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文霞主持,学院研究生导师、青年骨干教师及研究生代表参加。

微信图片_20250919130953_57_22

讲座伊始,赵军峰以“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时代命题为切入点,指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但大量法治经验尚未被系统外译或未得到正确阐释。相比法典、政策文件等“硬”材料,法律文学兼具“法理真实”与“文学情感”,是国际社会认知中国法治最柔软、最易共情的载体。赵教授强调,通过精准外译法律文学,可向历史深处重构“法治中国”形象,打破西方单一叙事,展示中国法治的多元性、连续性与现代活力。

随后,赵军峰围绕“译什么、谁主译、如何译”三大核心问题展开深入阐述。他提出“3W”选题框架,建议优先选择情节生动、文化符码丰富、最能体现中华法治精神的经典文本,如《包公案》《水浒传》《大唐狄公案》等;在译者模式上,倡导“中国译者主导+外国译者协作”的复合路径,既确保文化主体性,又兼顾语言地道与接受效果;在翻译策略上,创新提出“立格+传意”双轨原则,即在法律文化核心信息上“立格”以守正,在文学审美再现上“传意”以创新,实现法理与诗学的有机统一。

讲座中,赵军峰还分享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法律文学经典外译与传播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了团队已完成的《大明会典》故事化改写、多模态漫画版《狄公案》英译样章。他指出,法律文学外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跨文化法理对话,需要法学、文学、翻译学、传播学等多学科协同创新,呼吁高校师生积极加入法律文学外译的建设队伍当中,共同构建中国法治叙事的世界表达。

互动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表现出对法律文学外译的高度兴趣,就“法律术语的文学化再现”“中国传统法律体系对当今社会的影响”“黄河法治文化如何融入法律文学外译”等热点问题与赵教授展开深入交流。赵军峰逐一给予细致解答,并勉励我院教师和研究生应当从我国传统文学文化中挖掘故事,用多语种、多模态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法治中国形象。

最后,院长刘文霞做总结发言。他指出,赵军峰的讲座站位高远、视野宏阔、案例鲜活、语言生动,为学院“新文科”建设与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思路。学院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为师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学术研究平台,力争产出高水平成果,服务国家法治国际传播战略。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