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言献策 > 正文

     

强化碳水双重约束 走集约高效发展道路

(民建华水支部 赵荣钦)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当前,全国各地致力于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纳入到十四五规划中,制定不同部门的碳达峰路径,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的绿色复苏,同时将带来经济社会中长期的系统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提,要实现碳中和,就要尽早实现碳达峰;要实现碳达峰,就必须大力推动节能降耗和碳减排。因此,碳达峰和碳中和必须从“减排”和“增汇”两方面协同推进。

      对黄河流域而言,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要靠“生态保护”,实现碳减排则依赖“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中,坚持差别化发展理念,在水资源和碳排放双重约束下,“减排”和“增汇”并行、减污和降碳并举、保护和修复并重,因地制宜,协同推进,打造黄河流域碳达峰先行区、碳中和示范区,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强化国土空间管控 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基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特点和自然禀赋,制定差别化的生态保护和碳汇提升方案,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农田和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蓄积量。

      将碳中和目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土空间碳排放核算体系和标准。一是针对黄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开展碳排放碳汇功能评估,将碳收支风险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相结合,确定不同区域国土空间碳排放阈值;二是结合区域碳达峰目标构建低碳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方案,在碳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划定三区三线,引导形成生态和谐、绿色低碳、人地协调、布局优化的低碳国土空间格局三是针对中心城市,开展基于生命周期过程的精细化建设用地碳排放评估,引导形成集约高效、空间优化的建设用地布局方案;四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交通、优化城区生态,以碳中和为目标加强城市空间精细化治理,形成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空间治理格局。


      加快结构调整升级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

      黄河流域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刚性约束明显,产业结构偏重,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已明显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长期目标,就要稳步推进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能源革新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二是积极研发低碳清洁生产技术,通过技术革新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新兴绿色产业,推动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继续加强碳捕获利用和封存集成配套技术的研发,开展试点示范四是强化双高行业碳排放和污染物协同监测,统筹考虑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治理,针对黄河流域重度污染区域和中心城市设置差别化、阶段性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倒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资源能源节约、污染物减排和碳达峰多重目标的实现。


      强化碳水双重约束 探索差别化发展路径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刚性约束,这是黄河流域的特殊性,因此,应将水资源和碳排放的双重约束纳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

      一是农业领域要加强水土能资源协同优化管理,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精准施肥和灌溉提升水能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低碳发展;二是工业领域考虑构建基于多要素的碳排放绩效评估方法,将不同行业水能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等纳入碳配额分配方案,探索形成利于节水降碳协同的碳交易体系;三是流域协同治理方面要完善区域分水方案,统筹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和经济、社会、生态的用水需求,探索基于区域尺度碳收支核算的区域横向碳补偿机制;四是以水资源承载力和碳峰值为约束探索黄河流域差别化发展路径,如上游重在生态保护以增强碳汇能力,中游重在生态治理,积极探索生态修复对策、节水型农业和绿色产业发展模式,下游重在人地优化,强化碳水约束,落实“四定”,走集约高效发展道路。


      加强绿色低碳引领 打造碳中和示范区

      结合黄河流域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产业和能源结构等,以系统降碳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转型为抓手,制定黄河流域中长期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方案和时间表,细化经济社会各领域碳减排路线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城市和产业率先达峰,积极打造碳达峰先行区和碳中和示范区,以此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以流域中心城市为依托,设置严格的能耗约束标准和碳减排绩效目标,推动各领域全面节能降碳,打造城市碳达峰先行区;以沿黄钢铁、有色、煤电等高能耗行业为试点,积极推动绿色化改造,打造若干碳达峰先行产业;以产业园区或适宜的县域、市域单元为载体,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开展碳排放核算、碳收支评估和碳流通监测,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碳消纳能力,打造碳中和示范区。

      展望未来,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对于强化黄河流域资源环境约束和生态保护、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减污降碳、实现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使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统战部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北环路36号 邮编: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