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出了“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指出了抓好新媒体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是指导高校做好新形势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遵循。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完善顶层设计、运用先进技术、拓展工作渠道、建强人才队伍,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建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阵地。
一、唯实惟先,认清抓准网络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提升的着力点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平台不断更新迭代,大数据、云计算等以网络和信息为依托的新技术不断产生,各类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人际互动关系,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当下以95后、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极高,运用网络的能力极强,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课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华水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从新形势下做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起点破题,从搞懂弄通“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新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哪些挑战”这一根本问题入手,从而精准抓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着力点。
新媒体新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工作主体权威性遭到削弱、工作对象能动性大幅提升、校园网络舆论形势复杂。相反的,新媒体新技术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新媒体带来了更为高效、便捷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二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为教育者更加直观且深入地了解学生提供了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华水积极顺应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准确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成因及特点,主动迎接新媒体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的要求,依托河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等平台载体,继承前一阶段学校在“华水苇渡”微博矩阵、“微言大义”达人讲堂等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品牌项目中的成熟经验,主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狠抓意识形态工作、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效能。
二、稳字当头,守牢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红线底线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同样也关乎育人。校园网络舆论形势复杂这一现实环境,要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新媒体平台建设、新技术手段应用时,必须把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作为红线和底线牢牢住在手中。
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学校修订了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制定了党委《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责任清单》《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对外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明确了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负责,以党委的坚强领导确保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向“不跑偏”;成立“河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处级单位,统领全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根据职责任务设立网络思政理论研究室、网络思政大数据研判工作室等相关职能科室,配齐配强工作队伍,以岗位职责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为了切实守好思想政治工作每一个端口,学校建立了网络媒体平台、群组备案监测机制,通过融媒体线上工作平台“天眼查”对新媒体平台推送内容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在细枝末节处防微杜渐。面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学校先后制定了《网络舆情工作实施方案》《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文件,以完善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守牢红线、底线。
三、以融求进,建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
现阶段,网络信息技术和全媒体不断发展,媒体形式发生变化、新兴媒体不断出现并得以广泛应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兴媒体平台不断迭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受众转变为了“发声者”,传统的“我说你听”的一对多传播模式转变为全员参与、信息互动的多对多传播模式,教师和学生人人都有麦克风,校园自媒体逐渐崛起,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渠道不通、主体权威性削弱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强调:“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为了破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渠道、主体权威性方面的问题,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的要求,华水以“建强发声渠道,重塑主体权威性”为核心,开展了“华水融媒”校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一方面,坚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政治使命,围绕大学生思想问题和现实需求,强化“内容为王”的工作思路,狠抓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建设。另一方面,打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组合拳”,实现多种媒体平台的功能融合、优势整合、劣势闭合,使得融媒体平台集群化、矩阵式组合运行特点和优势更加突出,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传播生态。通过优质内容供给与传播生态构建的统合,让大学生能够听得见、听得进、听得懂到思想政治教育主流声音,切实增强覆盖面和渗透力。
一是搭建全媒体传播矩阵。“一线双行”拓展媒体平台,着力提升发声覆盖面。上行对接顶级媒体平台,开通《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端号;下行“跟着学生走”,不断入驻学生聚集的新媒体平台,让学生听得见思想政治教育主流声音,建成了“两微一网十三端”的校园全媒体传播矩阵。二是打造融媒体中央厨房。听得见是基础,听得进才是关键。学校开发了全省高校首个融媒体系统,通过融媒云、师生投稿、标准化线上生产等模块整合了思政素材库,坚持大众化目标、分众化传播,使同一主题面向不同受众、不同平台呈现出最优内容,使学生听得进思想政治教育主流声音。三是推进内容供给侧改革。让学生主动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融媒体中心积极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改革,主动融入青年学生话语体系,尝试表情包、网言网语,通过文化共鸣、价值认同、情感联结的多维交互,以既严谨又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认同感。
华水融媒校级融媒体中心建成以来,各媒体平台协同联动,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2019年,华水作为民运会竞赛项目举办地,各平台于民运会前夕发布了《华水欢迎您》的短视频推送,其中微信平台获得了19万+的阅读量,创造了全省高校微信最高阅读量记录。疫情期间,华水融媒以“讲中国抗疫故事,讲华水抗疫贡献,讲师生抗疫担当”系列宣传取得千万级传播量,一大批学生主动参与到当地和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中去,真正实现了“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目标。学校微信平台传播力长期保持省内高校前三,最高全国第十三,2021年全年共推出3篇10万+推送;微信视频号创建一年以来,传播力长期保持在省内高校前三、最高全国高校第四;此外,“华水70周年校庆系列宣传”“执耒安邦水利人”“一岁致敬一百岁”“华仔给你说晚安”等融媒爆款产品深入人心,创造了3万体量师生高校的奇迹,为主流音量提供了坚实的渠道和内容基础,成为了网络思政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一招”,华水融媒也荣获全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精品项目。
四、引领为要,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育人空间
现阶段,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大幅提升,但是仍存在对网络信息警惕心不足、辨识力不强的问题。加上整体网络环境呈现舆论主体多元化、传播平台多样化、舆论交锋复杂化等特点,仍存在局部的正能量缺失、不当言论时有出现,甚至西方敌对势力和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和新媒体不断宣扬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煽动师生的非理性和不满情绪,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为育人工作提供清朗的网络空间。
一是强化网络舆情发现处置能力。华水依托河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于2019年上线了省内高校首个全天候全网舆情监测系统、组建舆情观察团队,通过抓取、分析师生网络言论,时刻掌握师生思想动态,了解重点诉求,加强对突发敏感舆情的预警和研判,把准网络舆论态势,强化网络舆论引导,通过针对性制定政策、融媒体矩阵发布针对性推送等方式及时予以处置,大大提高了网络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精准度。21年夏季,舆情观察团队整理学生关于安装空调的网络言论,以舆情周报和专报的形式反馈给学校党委,提供相应处置建议。截至目前,全校学生公寓空调已安装到位,以回应学生关切、服务学生需求为切入点,切实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是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全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宜疏不宜堵已是共识,善于发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一方面,学校开发了安全性、隐秘性较强的网评员管理系统。通过网络评论员管理、任务下发、任务考核、有害信息发现上报、工作记录留痕等功能模块,构建了网评员系统工作机制,实现网评员队伍的科学管理;通过工作记录、任务考核、账号积分等级系统等功能模块,为网评员绩效考核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推进核心网评员队伍建设,遴选40名党员教师组成核心网评员队伍,挖掘网促会学生社团潜力,吸收70余名网络文明促进会骨干学生干部作为学生核心网评员团队,通过强化实践锻炼、完善培训制度、建立奖惩机制等措施建强队伍,不断增强网上斗争能力,为网络育人工作营造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