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对拓展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指明了方向。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充分利用新机遇,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守正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动力,是守正的实现路径。要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前列,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向高科技要生产力,以先进技术为引领,深入研究运用人工智能、5G网络等新技术,推动最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高度融合,才能大力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
最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高度融合,能够有机整合课程体系,灵活把握课堂育人,有效落实实践育人,将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如西北工业大学在全国率先将最新5G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打破时空条件限制,极大拓展了课程内容。在进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宣讲时,与延安的现场红色课堂相连接;在进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时,通过远程将优质课程资源送至扶贫支教第一线;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与榜样人物直接对话等。这些活动使学生同步体验和深刻理解课程内容,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根基。
守正要正本清源,就需要还原经典。如在学习青年价值观塑造时,通过模拟图像再造,将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面貌呈现,让学生直观体会大机器生产的历史意义,感受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那个时代对工人阶级生活困境的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再现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掌握历史知识,同时,将历史虚无主义的杂音清除出课堂,从而坚守思政课的历史定位。
思政课不是理论空谈,只有把握社会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才能成为精神引领的先导。有些教学方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手段应用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思维框架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无论“一本教案打天下”的思维,还是口号式、机械式的传达,都提醒思政课教师“不日新者必日退”。在新时代,思政课需要利用新的信息技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料,同时,把社会正能量主题转化为看得见的表达形式,使其传播广泛,赋予思政课温度、情怀和精气神,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把握思政课的新时代脉搏。
面对新技术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思政课的文本语言受到了网络媒介的极大挑战。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表情包等正改变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这就要求学校思政课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培养方式。要充分掌握新媒体和新技术,多渠道多形式推送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理解网络的语言逻辑,把马克思主义话语从理论性、政治性的话语形态“翻译”成学生能感知和理解的话语;从灌输式转向浸润式教育,引导学生价值观的知、情、意、信、行相统一;进行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顺应时代潮流,做到全面掌握新技术的使用和新媒体的思维,自信面对学生并引导学生,提高思政课的质量。
上好思政课,需要坚持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坚持守正,创新就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不断创新,守正就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敢于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将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构建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化思政课教学平台,使思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真正实现守正创新。
【文字编辑:曲一凡 责任编辑:程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