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八个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内在要求,是达到思政课最终目标的重要保证。
从当前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看,在贯彻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原则方面,总体情况良好并逐年加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往往只关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讲授的知识性、系统性、完整性,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实际、理论关切、人生困惑和生活难题等;课堂教学与学生校园生活脱节,教学内容与学生校园生活的关联度不高,与学生的党团生活、文体活动和日常行为养成等,缺乏有效衔接和相互促进作用;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脱节,学期教学内容与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统一设计和规划、缺乏统一组织,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部门相互沟通不够、配合不够,导致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打了折扣;思政课效果考察与学生的现实表现脱节,衡量思政课质量往往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没有把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思想、行为及参与学校、社会服务等现实表现纳入其中或所占比重偏小,影响了思政课所学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就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融入上用真功、在相互结合上使实劲。
要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作为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课前问卷调查、组织座谈和个别谈话等形式,摸清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特别要发挥学院干部、辅导员、学生干部等与大学生朝夕相处、接触密切,对学生思想掌握较为全面、清楚的优势,把他们纳入思政课设计和备课环节,与他们一起分析学生思想情况,找准问题症结,增强课前准备的针对性。
要积极推进课堂教学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思政课堂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校园生活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包括了大学生党团生活、社团活动、日常教育管理等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使校园活动安排、日常行为要求等,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深化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自觉践行课堂理论,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像在讲授“改革开放成就”章节时,可结合党团生活、学生社团活动等,组织开展“我眼中的家乡变化”演讲比赛、摄影展、视频展等,既有利于课堂授课内容的有效深化,也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增强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形成课堂教学学理论、开展活动促转化、日常管理抓养成的有效机制。
要着力实现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衔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组织大学生进行的有意识有计划深入社会、参加具体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认知国情,在理论与现实的互动中,提高运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是课堂理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着眼于立德树人全局,坚持以理论性为先导,突出实践性特征,各部门统筹配合,着力构建课堂与实践有效衔接的制度机制。一方面要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主题,将其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增强针对性,克服随意性和简单化;另一方面要合力抓好落实,学生工作部门和学院要积极主动抓,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具体组织和指导,确保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要加快推进思政课考核内容与方式的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模式,既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课程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措施。但是,相当一部分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还仅限于一张考卷定结果,简单以分数衡量学习成效。这在理论转化于指导实践方面的力度还不够,没有真正体现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因此,要在抓好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与运用考核的基础上,注重加大对学生在校期间日常行为表现、思想动态、参与学校服务、社会服务等实践性考核的力度,推动学生真正把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信息采编:赵振铎 责任编辑:程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