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一直都是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内容、传统项目和常规课题。在传统调研方式中,逐渐显现出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走访看到的更多是亮点特色,座谈的主要是学生骨干,问卷的选项大多积极向上,调查对象似乎已经在“战场”中摸索到了“答题技巧”,即“党和国家大事朝好说,道德观念往美说,思想状态向上说,各项工作肯定说”。如何打破这种“高位徘徊”的迷思,走出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是我们必须面对、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没有变,变化的是实操的方式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没有变,变化的是身处的外部环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变化的是育人的时代要求,在“变化”中坚守“不变”,在“不变”中创新“求变”。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认识,此次调研没有完全依据样本数据,而是采取了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数据看趋势、透过热点看问题的方式,探索尝试创新调研路径、归纳状况趋势、提出工作转变的研究体系。
一、探究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方法路径
1.从新媒体互动中了解价值认知。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情感、认识外界、人际交往的依托,“在看”“留言”“转发”“点赞”等情况,反映了他们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价值取向。
2.从社会思潮碰撞中洞察理想信念。当代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圈层化、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特点,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巨大影响和强烈冲击,必然会引起他们理想信念的相应变化。
3.从社会热点追踪中窥探道德水平。在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中,社会热点频现,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想法、态度和反应中,既可以掌握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情况,也能窥探出他们道德水平的高低。
4.从追星追剧群体中解析精神追求。追星追剧如今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生活现象。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明星,热衷于怎样的综艺节目,反映了他们的所思所想,解释了日常的所言所行,更表达着真实的精神世界。
5.从网络流行话语中总结社会心理。网络流行语已经逐渐成为日常聊天交流、表达立场态度、传递内在情绪的新方式。大学校园是网络流行语使用的高频场所,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折射出当代大学生普遍的社会心理。
6.从手机软件使用中探究生活方式。作为网络时代的宠儿,各类手机软件不仅填满了当代大学生手机的内存,更“控制”着他们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功能属性成为他们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
7.从学生社团活动中梳理就业趋向。目前学生社团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练兵场、明确就业方向的实习地,组成比例、规模人数、活动频率也反映了大学生的择业倾向、职业态度和就业意向。
8.从网络舆情应对中会意心理状态。面对错综复杂、真假难辨的网络舆情,当代大学生是一味地听之任之、人云亦云,还是坚定立场、明察秋毫,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应变能力和心理状态。
9.从家庭成长环境中获取婚恋观念。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婚姻状况、相处模式,家庭的教育理念、亲子示范,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婚恋观念的看法和认知。
10.从参与志愿服务中感知家国情怀。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可程度、参与程度、贡献程度中,可以感知他们“小我”“大我”“忘我”的人生境界,洞察到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深沉热爱之情。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出的趋势特点
1.理想信念摇摆化。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未定型期,一些大学生对学校政治学习、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不高,呈现出不主动、不热心、不积极的“三不”现象,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2.价值取向多元化。当代大学生总体上积极向上,但有个别学生崇尚“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信条,以追求物质利益享受为主要目的,将追求财富和权力作为自己的目标;也有一些大学生崇尚“小确幸”“佛系”“宅”“丧文化”。
3.信息解读碎片化。抖音、微博、微信等APP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常使用的软件,追求“快”和“短”成为一种趋势,以致于一些大学生在解读信息的时候,不能从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国家与个人等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思考。
4.社会认知两极化。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不成熟,存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偏执思维模式,他们爱憎分明,情绪表现不仅强烈,而且极不稳定,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5.消费理念超前化。蚂蚁花呗、京东白条、360借贷等借贷软件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必备神器,由于对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过分向往,导致出现感性消费乃至超前消费的状况。
6.就业观念滞后化。一些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时仍抱着“活少、钱多、离家近”的传统就业观念,忽视了国家倡导的新型就业方式和个人职业发展愿景,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不相匹配,出现能就业而不就业的失业状态。
7.心理情绪浮躁化。当前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出现了急于实现自身价值、急于实现人生抱负的特征。他们容易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盲目从众、焦躁不安,“三分钟热度”成了许多大学生的标签。
8.创新创业窄视化。许多当代大学生没有充分解读国家政策、没有充分结合专业特点,简单粗暴地把成为微商、开淘宝店视为创新创业。还有一些学生只注重“跑赛”,不注重成果转化落地。
9.偶像崇拜个性化。在资本逻辑和市场运作的助推下,形形色色的“新生代”偶像,掀起了一场以当代大学生为主体的盛世狂欢。与传统偶像崇拜的“英雄化”“崇高感”迥异,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新生代”更显个性化、娱乐化。
10.生活方式网络化。网络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不再是技术手段,而是生活环境。他们面对面的交流甚微,但是键对键的讨论却爆棚。有生活难题找百度,有思想困惑找知乎,他们就是这样“无网不欢”的一代人。
三、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
1.工作思维上要从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的要求,解决好“对谁用情”“如何用力”的问题。放低姿态、将心比心,充分尊重学生,摒弃居高临下的“传旨”思维,拒绝一厢情愿的“公式”引领。
2.工作导向上要从领导满意向青年满意转变。要将“青年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革工作“供给”,持续满足学生“需求”,主动破除“四化”,把服务落实到基层一线,把资源优势投到学生身边,使学生在和共青团的互动交流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3.工作程序上要从墨守成规向除旧布新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贴近实际、贴近青年、贴近生活”,要创新方式方法,优化工作程序,以青年诉求作为工作程序制定的准则要求,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团组织的积极作为、真诚改变。
4.工作方法上要从集中施策向分类引导转变。要在遵循集中施策的基础上,联系不同青年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因人施教、精准施策,“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效避免大而化之、上下一般粗的情况出现。
5.工作形式上要从大水漫灌向细水长流转变。要充分契合青年的认知和接受规律,坚持在细微处下实功夫,于无声处见真功夫,全面贯穿青年的日常生活,覆盖学生的公共活动,用十字绣花的耐心细致,用铁杵磨针的坚韧不拔,陪伴青年学生快乐、健康、正确成长。
6.工作路径上要从单向灌输向互动交流转变。要在充分了解青年学生所思所想中将“教条”和“强制”转化为“启发”和“引导”,在“同频共振”和“同质相吸”的互动中满足青年学生的“需要”和“追求”,使青年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坚定理想信念,在互动交流中升华思想境界。
7.工作载体上要从传统单一向现代多元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善于运用网言网语、微言微语,带正面节奏、发权威声音,让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在网上多起来、活起来、传起来。
8.工作落实上要从齐头平推向重点突破转变。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将“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关键环节,作为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主要突破口,从而对全面工作发挥牵引和推动作用,真正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9.工作成效上要从单摆浮搁向入脑入心转变。坚持用青年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用接地气、有实效的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精神食粮很“解渴”,党的创新理论很“亲切”,伟大祖国的未来很“给力”,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0.工作力量上要从各自为战向群策群力转变。避免共青团单兵作战的工作局面,构建起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协同育人“立交桥”,着力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形成差异化工作亮点,共同打造传递党政声音、凝聚青年力量的思想智库和活动范式,最终实现工作合力、多赢格局。
[文字编辑:魏瑶瑶 责任编辑:张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