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格的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师资队伍、话语形式、教育载体、教育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化解,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须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盘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
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中主要矛盾在推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须深入分析并积极化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及其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是基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个特定阶段的表现,基本矛盾则是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思想政治品格的活动,其基本矛盾是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社会成员思想政治品德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2],这一基本矛盾规定和制约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阶段,承担着培育大学生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的重任,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培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品格符合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要求的时代新人,即有远大理想、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奋斗精神、品德修为的新时代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接续奋斗,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勇担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修为,这是时代新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格的要求。
但是就现实状况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格与时代新人的要求是有差距的,而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无论是思想品德还是政治素质,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格的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3个理由。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决定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主题和阶段性目标。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党和人民奋斗的主题是“革命”,阶段性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党和人民奋斗的主题是“建设”和“改革”,阶段性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小康生活。
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3],党和人民奋斗的主题就是“复兴”,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这就决定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强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对于高校而言,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1]。探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首先要抓住这个要求,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此相对应,存在差距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现实状况,则构成了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时代新人的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便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意识形态领域是我国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影响着社会系统中各领域的发展状况,从而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内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5],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在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格,着力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要求这一主要矛盾。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意味着我国“社会生产落后”的状况已经得到很大改变,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不再停留于“量”的层面,而是跃升到“质”的层面,而且“美好生活”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括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需要,而且还包括对民主、法治、公正等价值的诉求,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必然结果。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在于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在“富起来”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按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来立德树人,但是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不能完全满足时代新人的要求,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内容。
(三)时代新人要求与思想政治素质现状之间的矛盾在矛盾体系中起决定作用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诸多矛盾,比如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之间的矛盾、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之间的矛盾、理论灌输与教育效果之间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矛盾中,时代新人要求与思想政治素质现状之间的矛盾始终处于支配地位,对其他矛盾起着决定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总要求,这个时代新人,必须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能够自觉“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立志做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努力成为“知行合一”的实干家。[6]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实际状况与时代新人的要求是存在较大差距的,由此形成的矛盾是其他矛盾产生的根源,支配和制约着其他矛盾的发展状况,比如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体现了社会价值导向并为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决定了理论灌输的内容并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依据,因此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体系中,这一对矛盾是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格的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受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规定和制约,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在新时代高校阶段的具体表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影响因素
贯彻落实时代新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格的要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就是解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一)师资力量整体比较薄弱
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教师。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格的塑造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引路人,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解决。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作为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3项基本素质,即政治过硬、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教师的政治、道德、学识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那就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并且强调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4]。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教师的政治、品德、学识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有的高校、有的教师与党和国家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规模有待扩大。最新资料显示,2018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总数是6.7万人[7],全国各类高校在校生总人数达3833万人[8],二者比例为1:572,按照教育部规定的1:350的师生比来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约有4万左右的缺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规模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的状况,导致现有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学班学生人数过多,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
(二)话语转换出现不良倾向
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道”,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具有高度凝练、抽象的特点,这要求教师做好话语转换工作,用具象的、生动的、通俗的话语形式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话语转换和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
1.“敷衍化”倾向。有的教师对话语转换和创新敷衍了事,虽然新时代的“新词语”进入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中,但是理论讲授仍然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与新时代生动的现实生活相脱节,与新时代大学生的话语模式和思维习惯相隔离。由于话语形式不鲜活、不接地气,教师与学生“话不投机”,由此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教师上课很吃力,学生“抬头率”不高。在网络非主流话语的挤压和网络生活“圈层化”的阻碍下,话语转换和创新的“敷衍化”倾向,容易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出现场域失效现象。
2.“娱乐化”倾向。有的教师为了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大胆开展话语形式“创新”,让大学生“携带自制的铁锹、自行车等道具”走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小品、歌舞、朗诵、辩论齐登场,怎么生动怎么来,怎么‘潮’怎么上”,鼓励大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把大学课变成了一场场“热闹非凡”的娱乐活动。这种“娱乐化”倾向实际上是把深刻的理论庸俗化、把复杂的理论教育简单化,很容易把理论过滤掉而只剩下热闹和欢娱,不仅限制了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且阻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三)教育载体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发挥传统载体的积极作用,而且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基本上改变了“一部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幅图片”的传统教学模式,但是总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实践运用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1.新兴载体运用不充分。有的教师仍然习惯于老办法老方式,多媒体设备基本上成为摆设,新兴载体没有真正走进课堂。有的高校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搞起了网络思政,但是由于疏于管理、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教育和引领作用。据调查,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高校中92.59%的高校依靠多媒体技术开展了形象化教学,[9]但是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不够充分的学科点单位占比高达57.83%。[9]实践活动载体运用不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载体的运用,但是在很多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上流于形式,没有往实里走、往深里走,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高校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但是对实践活动缺乏组织,有的高校开展了社会公益服务、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参与人数有限。
2.新兴载体与传统载体尚未形成整体合力。新兴载体与传统载体各有优势,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将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是当前,新兴载体与传统载体的有机结合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在深层次上实现,新兴载体与传统载体优势互补的运用模式还没有构建起来,传统载体的优势与互联网技术如何深度融合仍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四)教育环境没有得到彻底改善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解决。
1.新媒体环境的负面影响干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品格的塑造。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迅速发展,将大学生置于海量信息之中,这些信息包含的内容“鱼龙混杂”,其中不乏低俗文化和金钱至上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利己主义道德观、虚无主义历史观等错误的思想观念,一些西方国家也借助互联网技术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渗透,干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道德评价和理想追求。新媒体环境的上述负面影响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空间环境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品格的发展。这里讲的“空间环境”,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物质环境,是制约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不同的教学空间组织形式和空间密度对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学活动的效果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11]尽管教育部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规定,教学班的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00人,要求推广“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但是最新数据显示,全国高校中本科生课堂教学规模在100人以上的高达63.25%[9]。由于班级规模过大,教师不得不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持课堂纪律,以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进行,更重要的是,教师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深入开展课堂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也难以开展诸如研究性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改革,这种状况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功能。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化解对策
时代新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格的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支配和决定着矛盾体系中其他矛盾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时代新人、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须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
(一)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基础工作,是解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关键。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
1.突出强调政治忠诚,造就政治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首先是政治上的要求,教师政治素质过硬,才能培养出政治上合格的时代新人。要从政治上严把准入门槛,遴选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要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政治素质,确保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强化政治纪律意识,切实做到“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当好大学生政治上的引路人。
2.突出强调道德品行,造就道德情操高尚的师资队伍。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明大德,厚植爱国情怀,做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遵守社会公德,做社会公序良俗的维护者;恪守职业道德,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做有仁爱之心和奉献精神的教育者;严守个人私德,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为学生和社会做出表率。
3.突出强调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造就理论功底深厚、育人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高校要在党委和政府支持下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服务和保障,让他们安心工作,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是要为青年教师搭建优质的成长平台,鼓励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确保政治、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的基础上,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规模。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优化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将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感染力,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品格。
1.增强理论话语的新颖性和时代性。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聚焦新时代,深入解读和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有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富有时代气息的理论表达和理论解释”,避免出现“要的给不了”和“给的不想要”的问题,[12]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同时,一定要立足于新时代的生动实践,使用鲜活的新时代话语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2.推动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具有很强的学术性、理论性、抽象性,教师必须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把教材话语转化为生活化、大众化、可视化的教学话语,使理论表述鲜活生动、通俗易懂、乐于被学生接受。当然,理论不可能完全具象化、通俗化,不可能无限制地被解构,必须防止话语转化过程中过滤理论、扭曲理论的现象,坚决抵制思想政治教育的娱乐化倾向。
3.构建“惠风和畅”的话语沟通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大学生的人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善于说理,又要懂得用情,要用丰富的话语形式阐述道理、传递情感,做到以理统情、以情载理、情理交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盘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信息获取相当便利,高校的教育“硬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可供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载体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如何“盘活”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上做文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解决。
1.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功能。深化“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全媒体教育新格局,如利用微博微信技术开展“微言教育”,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展“移动教育”,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数说教育”,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联动,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和思想引领能力,把互联网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变量”转化成“最大增量”。
2.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功能。既要“不忘老祖宗”,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又要“说新话”,关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和文学著作,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创新校园文化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大学生精神生活再生产的文化创造、创新全过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3.充分发挥课程载体和其他载体的整体合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4],把现代信息技术、主流媒体资源、优秀文化资源、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奋斗成就融入课堂教学,发挥课程载体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品格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发挥课程载体之外的其他各类载体的积极作用,使传统载体与新兴载体有机结合,使各类载体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四)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化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必须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天朗气清”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效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积极功能,也有利于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刻板印象,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
1.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网络监管部门要提高网络环境治理能力,及时清扫网络中的低俗文化和错误价值观,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净化网络政治生态,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网络素养,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低俗文化和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为净化网络环境提供正能量。
2.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要在扩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改善高校教学设施的基础上,落实教育部关于“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要求,切实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空间环境。要在加强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党政干部、团委、学生工作部、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学生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织环境。要落实习近平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格局,并且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7]陈占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教育理论,2018,(10).
[8]叶雨婷.去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833万人[N].中国青年报,2019-02-27.
[9]艾四林,吴潜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18)[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10]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1]杨业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6).
[12]蒲清平,何丽玲.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的新变化与新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8,(7).
作者:彭正德,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邵似玉,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