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就要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构建活动型思政课程。通过增强学生参与活动型思政课程的体验,力求形成一种课内与课外相互促进、网上与网下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文章从构建活动型思政课程的逻辑必然性、系列举措、成效与反思等方面梳理华中师范大学构建活动型思政课程的一系列探索及思考。
关键词:思政课; 活动型思政课程; 课程获得感; 实效性
● 主要内容
一、构建活动型思政课程的逻辑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客观要求
2.继承以活动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党的优良传统的题中应有之义
3.践行思政课课程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构建活动型思政课程的系列举措
1. 明确活动型思政课程的课程目标
2.确立活动型思政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3.坚持差别化标准,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三、构建活动型思政课程的成效及反思
1.系列课程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
2.系列课程活动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
3.系列课程活动在实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4.系列课程活动创新了思政课教学模式,形成了课内课外相互促进、网上网下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系统深入的课程研究和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程评价、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和人员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学实效性进 一步提升,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作出了卓越贡献,但 细究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现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例如,教 育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中存在重课堂理 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的倾向、现有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 容往往停留在感性与浅层的认知上,这些使思政课难以完全 适应新时代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因此,必须继 续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引,在巩固课堂教学主阵地 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以构建活动型思政 课程建设提升思政课实效性。活动型思政课程是指教育者 围绕特定的课程议题,创设相应的活动情境和活动形式,并 引导受教育者“身临其境”和“心临其境”,在态度的感受中 进行认知体验,进而在体验—理解—认可中加深对思政课教 学的认知与理解[2]。活动型思政课程主要分为两类,即社会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3]。本文侧重思维活动,旨在通过系列活动改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会思考,增强 学生兴趣。
华中师范大学( 以下简称为“学校”) 自 2017 年以来,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以“学马列 读原著 育新人”为核心主题的活动型思政课程,对该课程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和经验。本文旨在梳理、归纳和总结学校探索的经验教训, 以求教于学界同人。
相比于课堂教学,以朴素活动为教育载体的现象和理念 肇始于原始社会,人们在采摘果实、狩猎和捕捞活动中,通过 模仿行为习得种族生存的技能和经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活动教学逐渐与生产活动分离,私塾和学校相继 出现,并逐渐成为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机构。与此同时, 教育逐渐与生产活动拉开距离,活动逐渐演变成学生读书学 习以外的形式。直到近代社会,人们在反思以往教育的不足 的基础上,重新对活动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有学者将二者联结起来考察,如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虽然这反映的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 的教育理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客观上彰显了活动在教 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程成为学校和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应拓宽思 政课的教育载体,以活动或实践为教育载体构建活动型思政课程。
马克思将劳动视为人的类本质,突出反映了劳动在人的 生成和发展中的涵育作用。劳动是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劳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所构成的,因而也可以认 为,活动也是一种实践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与认识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决定作 用。换言之,实践是人的认识得以发展与进步的决定性因 素。这对于认识和把握将活动融入思政课程的必然性具有 重要作用。具体而言: 首先,实践是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根本途径。对于人类整体来说,人们的正确思想认识根源于社 会实践; 而对于个体来说,固然可以通过间接经验获得正确认识,但大多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往往还是需要依赖于 个人的学习或者亲身经历。其次,实践是人们将一定社会的 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必经一环。思政课不但要教育学 生认识正确的思想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其认同、接受和 践行这些价值理念,而这些教育教学目标的完成,无一能够 脱离学生的实践活动。唯有在反复的社会实践中,学生方可 逐步认同,渐进地接受和践行正确的价值理念。最后,实践 是学生提升思想认识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 将已有的正确思想观念践行于行动中,检验自身思想认识的 对错,在反思与批判中提高思维水平和思想认识,真正地做 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 也唯有在正确思想观念指引下的实践活动,才能正确地处理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多重实践,取得更大的实践 成就。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尤其注重实践在人的发 展提高过程中的作用,作为思政课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活 动型思政课程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顺应马克思主义 实践观的客观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探索历程,形成了许许多多行之 有效的工作方法。其中的重要一条就是以活动载体进行思 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它要求运用多种活动载体对党员、 干部以及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长期的实践让中国共产 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例如在经典作家诞辰、辛亥革 命、十月革命、建党日、建军节、抗日战争胜利周年、国庆、国 家公祭日等重要的时间节点,精心组织、策划和开展各种仪 式活动,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举行阅兵仪式、举办展览活 动、播放影音资料展现历史事件、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 方法,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教育、中国化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对于以往的历 史时期,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有了很大的拓展, 也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发展,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思想政治 教育实效性的持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以 往的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活动载体 是不成体系的,有着较多经验成分,学理性和普及性不足,有 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注重继承 以活动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方法,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拓展活动载体以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 育的实践活动。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制 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活动规划,使之产生和获得良好的思想政 治教育效果。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 实践的辩证关系也启示我们,在掌握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应当 进而践行之。作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方式和手段,“‘活动’着眼于‘学科课程’的实现形式”[4]。以活动为载体,寓思政课内容于其中构建活动型思政课程,既是实现拓展思政课程教 育载体的重要举措,也是学生践行思政课理论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5]。大学生既需要接受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也需要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如果说课 堂教学注重的是在讲授中传递理论知识的话,那么活动型思 政课程注重的就是在举办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中引导和调 动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中彰显 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由此观之,让活动融入课程教育教学中 是一种必要的和现实的选择,但是应当注意的是,传统课堂 教学以科学知识和经验知识为主,既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也是开展活动型思政课程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必 要的知识传授作为铺垫和基础支撑,活动型思政课程的教育 效果将难以保证甚至会适得其反。单一的课堂教学也有其 不足,特别是无法有效地兼顾和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 感。因此学校应当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巩固课堂主阵地 的基础上稳妥推进活动型思政课程的构建,应科学组织和积 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型思政课程的建设中,让学生在参与 活动型思政课程中践行思政理论,通过学生的参与来体验和 传递思政课的价值观念,使之入脑、入心、入行,进而不断提 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活动型思政课程注重学生参与课程的外在体验,通过增 加学生参与课程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来强化思政课的教育教 学实效性,这是对思政课单纯的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能够 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的发挥。学校自 2017 年开始探索构建活动型思政课程,面向全校学生举办“学马列 读原著 育新人”系列活动,以系列活动打好课程“组合拳”,协同发力探索育人新模式。
1. 明确活动型思政课程的课程目标
马列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应当将其当作一种生活习 惯和精神追求[6]。学校的活动型思政课程以“学马列 读原著 育新人”为主题和核心,以系列课程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功底和水平。因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生,原著功底毫无疑 问是看家本领; 而作为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生,通过研读经典著作来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无疑是必不 可少的一条捷径。总之,品读马列经典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 来说极为重要。在多年的思政课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马 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既是由于 就业压力的存在,导致部分学生更加注重专业课程的修读, 进而在主观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轻视思政课的错误倾向。其 更主要的原因在于: 思政课教师若非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时候就必然会有相当的难 度且不易得其要领。这里有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有相当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 和掌握水平是亟待提高的,甚至还有“门外汉”; 二是即使开展经典著作的教学,单纯的传统课堂的讲授仍不足以满足学 生的好奇和学习的需要,必须基于特定的议题开展经典原著 的研读、研讨与研修活动,方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需 求。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 所蕴含的基本原理,静心品读马列经典,汲取精神力量,内化 于心进而外化于行,学校对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进行了有机整 合,聘请马列名家助力“学马列 读原著 育新人”系列活动, 推动构建活动型思政课程。
根据活动型思政课程的目标,学校沿着“学马列 悟马列传马列”的思路,打造了“学马列 读原著 育新人”活动型思政课程教学品牌。系列课程活动的开展,既让课程内容得以 具体化,也让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还能激发学生学原著、习 马列的兴趣,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活动型思 政课程有利于学校打造“三全育人”新体系,构建“大思政” 新格局。目前,学校的活动型思政课程主要由“名家导读马 列经典”活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征文活动以及“马 列原著百生讲”活动等三大部分有机构成。其中,名家导读 马列经典是课程的基础和核心组成活动,而征文活动和“马 列原著百生讲”活动是课程的延伸和必要补充,三者统一于 学校的活动型思政课程的构建和探索实践中。
第一,以“名家导读马列经典”活动带领学生学马列。根 据活动型思政课程的规划,负责活动型思政课程的教学团队 会通过系列步骤开展课程工作。首先,教学团队会结合教师 及学生的提议与推荐,精心挑选和严格把关,每年聘请 6 - 10 位师德高尚、学养深厚、有着较强人格魅力的马克思主义理 论名家,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确保“名家导读马列经典”活 动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其次,在选择导读内容时,教学 团队会充分地考虑到课程的整体规划、名家擅长的领域和学 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遵循层次递进的教学原则,在此基础 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精准安排。再次,在每次活动前,团 队成员均会按照课程要求,通过微信公众号、社交平台、公告栏等各种途径进行课程预告和广而告之,并提前准备好学生 学习这门课程所需要的资料,如导读篇目的原文材料、笔记 本和用于记录学习心得的小卡片。在导读经典的过程中,名 家不仅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魅力、科学魅力、 真理魅力以及经典作家们的崇高品格和思想境界来说服和 感染学生,还以其自身的深厚的理论功底、坚定的理想信仰、 崇高的人格魅力以及条理清晰、精彩生动与充满激情和智慧 的原著导读引领和教育学生。最后,教学团队会在每场导读 结束之后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与感悟,在筛选出精彩的内容 之后用作课程素材和予以必要的点评,并通过“桂子山上思 政说”① 微信公众号推送与分享给学生。许多学生看到这些 精彩的学习感悟,特别是当看到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感悟被推 送出来,更加激发和提升了他们的参与感、自豪感和获得感。从学校近三年的原著导读情况来看,“名家导读马列经典”活动型思政课程导出了新境界、读出了正能量。
第二,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征文活动引导学生悟马列。学校的活动型思政课程不仅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还积极鼓励学生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为此,学校每年举办两期征文活动,征文活动立足于马列经典原 著,倡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用多元化的形式将参加课程活动的所感所想所悟展现出来,例如,鼓励文史哲专业的学生 采用学术论文、时政热点短评等,音美专业学生采用音乐作 品( 如舞蹈、小品) 、美术作品( 如油画、雕塑) 等形式。课程尝试鼓励学生在创作课程作品的同时,涵育学生思想,让学习马列成为学生自愿自觉的行动。以 2018 年为例,征文活动共收到 4000 余份作品。在参赛作品中,既有用漫画解读
《马克思主义婚姻观》的,也有用视频讲解《共产党宣言》诞 生历程的,还有用学术论文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作 品林林总总,仅诗歌就有 400 多篇。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涉及面广、感触深。在收到参赛学生的作品后,教学团队 会根据征文作品的分类情况,聘请有关专家对各类作品进行专业评审,依次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 奖若干名,分别予以颁发奖状,以兹鼓励。同时,分别以《马 列原著的诗歌表达》《马列原著的音乐表达》《马列原著的美 术表达》《马列原著的学术表达》等为主题陆续集结并公开 出版。如果说“名家导读马列经典”活动是让学生对马列经 典有所学、有所得的话,那么征文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有所思、 有所悟,促使学生结合所学深入思考马列经典,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效果。
第三,以“马列原著百生讲”活动实现朋辈教育传马列。 在开展“名家导读马列经典”和征文活动的同时,学校每年还 会定期举办“马列名著百生讲”活动,旨在强化学生对马列原 著思想“外化于行”的效果。活动邀请学生担任主讲人,选取马列经典著作中的某一句、某一段、某一篇或者某一个故事 为切入点,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出发深入剖析经典文献,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主讲人在准备讲演内容的过程中 必然要付出努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 需要研读经典原著,在理解和把握原著内容的基础上,通过 宣讲的方式将原著的思想精华讲演和传达出来。这种主动 学习马列原著的经历不仅有助于学生消化和吸收原著的思 想和精髓,还有助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 和方法。学生的讲演会由马列名师担任评委进行点评、指导 和评奖,视频也会被录制和编辑成为教学的微视频,甚至优 秀的讲演微视频还会被教学团队推介,通过微信公众号“桂子山上思政说”等途径在公共网络空间中传播,从而营造出 良好的学马列、用马列氛围,提升学生学习与宣讲马列经典 名篇名著的积极性,既达到朋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教育、互 相提高的效果,也扩大活动的参与性与社会影响力。这种朋 辈教育“传马列”的方式因其覆盖面广、平等性和感染力强等优点,通过身边同学担任主讲人的榜样示范和现身说法,引领带动周边同学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大大地激发了学生 学习、钻研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进程。
考核是评估和反馈课程开展情况和效果所必不可少的 环节和步骤。传统的和现有的思政课程考核以学术论文和 考试为主,辅以考勤、课堂表现等平时成绩考核。这对于活 动型思政课程来说却不完全适应。究其原因,一是活动型思 政课程主要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因而具有多样化、异质化程度高的特点; 二是由于是以自愿为基本原则参加的,因而学生呈现不确定性特征。因此,在开展活动型思政课程的考核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多样化和异质化特征,也要考虑到学 生的思想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差别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就显得很有必要。以征文活动为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用感兴 趣和擅长的形式完成和提交学习成果。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参与活动课堂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在他们看来,不但能够将学马列经典的感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这样自发自为的活动还有可能获得评奖评优的奖励。这样的奖励虽然不是丰厚的,但是对他们学习态度和付出的一种回应和肯定。在往期征文活动所收到的作品中, 有论文、诗歌、视频、舞蹈、油画、彩绘、雕塑等,形式多种多 样。这在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型思政课程的主动性与创造 性的同时,学生积极的课程表现也反向助推教学团队不断地创新和完善课程的考核方式,二者形成了良性互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活动型思政课程行稳致远。
从近年来学校开展“学马列 读原著 育新人”系列活动的实施情况来看,活动型思政课程初步形成,有力地补充和 完善了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拓展了思政课程的教学载体,在 校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具体而言,学校的活动型思政课程 的实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值得注意的是,系列课程活动不算学分、不考核、不强制,学生自愿参加,但恰恰是这种与传统思政课的要求和风 格不一样的课程活动,反而激起了学生对马列经典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许多学生纷纷报名参与。以“名家导读马 列经典”活动为例,由于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在发布课程公 告之后,报名人数一增再增、活动地点也被迫一变再变,从一开始的小教室转到大教室,再从大教室转到报告厅,最后从报告厅转到演播厅。为了满足校内外学生的强劲学习需求, 课程活动方式也从现场教学转为现场教学与直播教学结合。系列课程活动几乎场场爆满,为此甚至不得不在现场增加了 许多“小板凳”座位,以满足学生的学习与求知的需要。
系列活动聘请的都是师德高尚、学养深厚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名家,他们不但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说服学生,而且用自身的高尚人格感染和鼓舞学生,进而赢得学生、成为学生为学和为人的表率。例如,在导读毛泽东的《为人民服 务》时,时年 72 岁的李良明教授在 2 个多小时的教学中,以27 岁的心态全程站立,慷慨激昂,娓娓道来,感动和鼓舞了现场和观看网络直播的观众。众多学生纷纷在小卡片上写下了自己的学习心得; 也有学生深受启发地表示: “如何做一位好教师,看完这个直播,我在心中有了答案。”
活动不仅吸引了本校师生的积极参与,还吸引了包括武 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众多 高校在内的师生前来学习,特别是在开通网络直播后,观众 更是覆盖到全国的多个省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众多好奇 与关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人士的学习需求。江苏省盐 城市的一位学生家长在观看了活动的网络直播课之后,专门 写信表扬道: “通过直播活动,让我们普通民众也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度、力度和温度,我为我孩子能够有这样的教 师而骄傲,我为我孩子是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而骄傲! ”
作为活动型思政课程的重要探索,系列活动有机地整合 了课内与课外的教育资源,创新了思政课教学模式,对思政 课程教学主阵地进行了有益补充。有学生在留言板上深有 感触地说: “名家对经典的导读深入浅出、让本来枯燥的理论学习柳暗花明。”“对于难懂的理论研究,专家的讲授算是帮 助我推开了理解的大门。”有的学生因为系列活动爱上了思 政课,在课堂上学得更认真了; 有的学生还申请转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如在 2018 年,学校的其他院系共有 17 位学生要求转入马克思主义学院; 有的学生甚至立志今后成为思政课教师。比如,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陈同学、教育学院 的谌同学等就决定考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20 多位学生陆续申请加入“桂子山上思政说”微信公众号的运 营团队,积极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付诸努力。通过构建课 内与课外、网上与网下的活动型思政课程体系,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正在不断提升,参与思政课程的获得感不断增强。在2017 年和 2018 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学习实践活动中,学校学生参与的各项活动均取得佳绩。
多年的探索历程也让我们逐渐意识到,以提升实效性为核心的活动型思政课程构建不仅需要紧紧围绕着学生的思 想状况和特点,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还要通过思政课程改革,才能不断地提升课程实效性。为此,还可以尝试更多 的探索: 一是强化对活动型思政课程的指导,科学组织策划、精心精细实施课程建设。构建活动型思政课程,既要求增加 活动的教育性,也要有专门人员对相关课程活动进行研究设计、组织筹划、总结评估,还要求学校增加对课程建设的投 入,这种投入包括但不限于资金、场地、人力,为课程开展提供必要条件。二是厘清活动型思政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形式之间的关系。构建活动型思政课程,离不开活动载体的参与,而在利用活动进行课程教育的同时,必然要求明确这些活动的目的,并根据这个目的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之 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三是避免形式化及重数量而轻质量的 错误倾向。不注重活动型思政课程的实效性,就会丧失开展此类课程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其中,形式化和重数量轻质量 的做法特别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降低课程实效性,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应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