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01
移动通信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微媒体移动智能传播生态的形成,也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智能、智力、智慧化的进程。面对高校微空间思政教育智慧化发展态势,打造一支“意识强、素质高、技能专”的思政队伍已成为时代之需。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明晰思政队伍“微”能力属性,厘清“微”能力图谱的基础上,实施“激励式”“应变式”和“强制式”能力提升模式,以促进队伍创新创优
关键词
02
智能时代; 高校思政队伍; “微”能力
主要内容
03
一、智能时代高校思政队伍“微”能力的意蕴和价值
(一)智能时代高校思政队伍“微”能力的新意蕴
(二)智能时代高校思政队伍“微”能力提升的价值
二、智能时代高校思政队伍“微”能力构成的三重维度
(一)融合化的思维意识
(二)复合化的职业素养
(三)全息化的职业能力
三、智能时代高校思政队伍“微”能力提升的三个模式
(一)进取型群体:“激励式”提升
(二)保守型群体:“应变式”提升
(三)居安型群体:“强制式”提升
正文
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提速升级,基于用户心理和行为特点的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供给已成为微空间传播新样态。面对教育环境和对象的新变化,高校思政教育要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加快思政队伍建设,更好地以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构建“与时代共舞,与数字共在,与智能同行”的微空间思政教育新阵地。
一、
智能时代高校思政队伍“微”能力的意蕴和价值
智能时代,教育主客体已成为信息体,传播载体与技术高度融合,教育对象更加数字化、智慧化。只有建强思政队伍,才能推进教育创新创优。
“微能力”是指智能时代,高校思政队伍适应思政教育新业态、新思维、新范式而生的新能力向度,是在集智慧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微空间环境下所具备的一种自身内在的信息认知和觉察意识,继而形成行动理念,并外在显现为对信息把控、思维引领、行动指导的综合能力体系。“微”能力作为微空间思政队伍的能力标准,特指高校思政队伍在“微空间”对学生实施思想、价值引领和品德塑造实践活动所应具备的一种综合素养。智能时代,高校思政队伍“微”能力就其本质来说,是教育能力、媒介能力、数字能力的深度融合,是超出单体能力之和的“聚变”效力。
“微”能力作为大能力结构中的微系统,还蕴含特殊性、技术性和应变性等新意蕴。“微”能力的特殊性,是指思政队伍能力适用教育场域、对象和中介载体的特殊性。这一“特殊”能力是基于人工智能自主感知、认知和决策能力,将人的思想意识、行为痕迹视为一种算法,运用微媒体中蕴含的大数据、深度学习和算法技术,对教育主体、对象、环境、内容等要素数据全样本、全过程、跟踪式汇集,并进行“精准”评估的能力;是科学揭示、分析和预测学生思想、行为趋势,针对学生需求,进行个性定制、适时推送蕴含价值导向精神“食粮”的能力。“微”能力的技术性,是指高校思政队伍技术赋能的意识、技术赋能的水平。面对微媒体智能传播生态下思政教育内容数据化、活动精细化、人机协同化的新样态,高校思政队伍要明晰思政教育与人工智能的关联性与契合性,提升微空间思政教育的个性化、精准性和针对性。“微”能力的应变性,是指思政队伍主动应对微空间思政教育移动化、智慧化的能力。应变性是有效运用个人智慧推进思政教育与微媒体融合的必然之选。针对思政现实“话语”与网络“话语”[2]的冲突,高校思政队伍要树立超前思维,增强微空间议题介入与设置能力,提高智能算法赋权能力,建好自己的思政信息“推荐池”,进一步规避算法风险,使算法“为我所用”,提高其价值赋能水平,守牢思政教育微空间阵地。
“微”能力是智媒时代高校思政队伍的基本能力。提升思政队伍“微”能力,将促进人类智慧、思政教育智慧与微媒体、人工智能智慧全面深度聚合,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智慧化。一是媒介聚合需要“微”能力。人工智能时代,移动设备迭代更新,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微媒体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网络信息元技术为支撑的多元媒体交相呼应、有效聚合的媒介传播新样态。思政队伍,既要具备整体性、动态性和关联性思维能力,也要具备适时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教育和驾驭微空间舆情的能力。二是主客协同呼唤“微”能力。人工智能作为数字技术标志,已成为教育现代化、智慧化的重要战略支撑。以移动通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驱动,基于微媒体特殊场域,高校思政教育营造了一个全新的“微空间”。高校思政必须回归并把握学生成长发展需要[3],在学生成为微空间“常客”的同时,思政队伍急需主动融入,尽快成为微空间学生道德价值的塑造者、深度学习的合作者、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和树人成才的引领者。三是思政增效依附“微”能力。微空间环境下,“由于身体的隐退导致责任的飘零”[4],如何解决学生责任感、使命感缺失的问题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关键。“微”能力是微空间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内驱力。思政队伍“微”能力是决定微空间思政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思想状态、行为和需求特点进行求解和模拟,科学把握和预测其现实状态和未来趋势,适时设计与研发个性化、高品质作品,为学生提供精智化管理服务是微空间思政教育的核心。
二、
智能时代高校思政队伍“微”能力构成的三重维度
智能时代,思政队伍的“微”能力具有外显内隐的特质,作为与微媒体和数字技术相伴而生的能力,“微”能力不是单一结构,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能力综合体,是从最高层次的思维意识到结构性素养再到基本能力的三维聚合体。
智能时代,树立超前意识、聚合意识和复杂意识是思政队伍“微”能力提升的思维基础。超前意识是能力革新之基。超前意识作为主动性思维,是直面业态变化、主动迎接新挑战的积极思维,是微空间思政教育事先举措、预先设防、消弭问题的根本保障。树立超前意识,可提前疏导,避免不良舆情的扩散和蔓延,解决价值引领偏离问题。聚合意识是能力提升之核。聚合意识是指人们对各种观念的梳理和重新整合,最终形成统一的目标指向、行动指向,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计划的思维模式。提高聚合意识,才能在理念上破除传统“管理、支配”旧习,提升微信息驾驭力和微空间安全保障力,才能在行动上善于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复杂意识是能力应对之要。复杂意识是个体将事物零散认知联系为一个整体进行认知的过程,有助于人们形成全局和整体性思维。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流瀑,从无序性中找寻有序性,切准临界相变点,用秩序的力量来处理复杂的信息,使无序的信息被有序的行动所洞见,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以应对万变的环境。
智能时代要求高校思政队伍具备扎实的思想理论素养、完备的信息和媒介素养。一是思想理论素养。“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5]是微空间思政教育的价值旨归。智能时代,人机协同、深度学习已成为时代的标志。面对微空间媒体和教育的智慧化,思政队伍要具有“立人机之德”“立未来之人”“立师生之业”的素养[6]。二是智能信息素养。智能时代,微空间思政队伍的信息素养,即运用人工智能对学生群体和个体“画像”进行思政教育评估、评价的素养,具备善于重组微场域,促进微媒体、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相互协作、相互赋能的能力,以及掌控、处理人工智能给微空间带来的安全、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三是智能媒介素养。智能时代,“人机协同”已成为媒体时代所趋,微空间思政队伍要具有运用人工智能有效解读、欣赏微媒介以及对微媒介进行思辨、内涵价值赋予的素养。
智能时代,微媒体融合、智慧化发展,要求思政队伍具有与之匹配的全息化能力。“微”信息感知力,是指思政队伍对微空间承载思政教育价值信息的捕捉、识别能力,即通过对微空间思政教育信息传播样态的感知,预测此信息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及结果。“微”信息判断力,是指思政队伍对微空间思政教育信息分析与判断的能力,是对多元信息进行分析、判断,选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重塑,使之发挥教育引导功效的能力。同时是开展学生行为痕迹数据筛选和比对,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状态精准画像,把控学生群体动态的能力。“微”信息沟通能力,是指思政队伍以微空间为场域,运用微表情、微话语、微视频、微行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实现师生共情、共意,实现思想、价值和行为趋同的能力。“微”信息创造力,是指思政队伍在对微空间思政教育价值信息有效抓取、筛选、整合的基础上,对蕴含思政教育的信息资源、内容、呈现方式和推送形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进行价值赋予的能力。“微”信息行动力,是指思政队伍深入了解舆情传播特点和规律,有效应对、化解突发事件和舆情危机的能力,是信息危机的处置能力和复杂问题的化解能力。深度学习能力作为自主探究、合作和创造性的学习方式,需要学习者具备批判性的高阶思维、理解性的学习和信息深加工能力以及知识建构、转化、迁移和真实问题解决能力[7]。
三、
智能时代高校思政队伍“微”能力提升的三个模式
智能时代,思政队伍的“微”能力提升既是一种能力外显,也是内在提升的过程。内在提升需要触发机制——驱动力,驱动力既包括外在压力,也包括内生动力。高校思政队伍归根结底是由人构成的,这些人作为独立的个体生活在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多层面的需求和期待[8]。思政队伍“微”能力提升,也应遵循群体差异的规律。
进取型群体是指发展上有方向,工作上有目标,行动上有动力,善于捕捉机会、主动提升自己的群体。“激励式”提升取向属于能力跃升型提升,是个体在自身已经适应并具备“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的自我能力发展和跃迁,须以鼓励、支持、扶持等外部要素进行“催化”,使其在“目标”的“激励”下积极提升,进取型思政队伍“微”能力提升,既需要自我拓展,也需要外部助力。
一是善探究、勤学习,自我拓展 “微”能力。高校要帮助他们了解思政教育智慧化对职业素养和能力的要求,寻找自身不足和差距,协助他们制定中长期能力提升计划,并为计划实施提供制度保障;要结合个体专长,设立教育智慧化“卓越人才成长计划”,直面微媒体和人工智能发展大势,帮助他们规划职业目标,制定优先支持计划,推荐他们参加更高层次研修;同时围绕人工智能强国战略、教育智慧化、新媒体发展动态进行专题强化,提升他们信息应对和复杂舆论问题的化解能力。
二是分类培养、注重优育,打造业态的“新标杆”。高校要发挥自身知识文化集散地的作用,“用好”人工智能新技术和微社交媒体这一“大渠道”,将进取型的知名学者、专家打造成思想、理论和文化引领的网络传播“大咖”,将进取型的辅导员、教师、心理咨询工作者打造成“职业导航”“学业领航”“心灵港湾”等智能服务“达人”、传播正能量的“网红”。要注重微思政领军人才培养,围绕微思政教育难点和问题,设立人工智能与微思政专项课题,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通过建立开放式研修平台,组建学术共同体,实施 “思政名师引领工程”,促进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要打造思政“网络达人”,遴选有潜力的专业骨干,通过新闻媒体单位挂职锻炼、专业院校相关专业深造,使他们明晰智媒体发展态势,掌握时机、技巧与方法,增强他们用媒体“广角镜”辨别真伪、用媒体“麦克风”引导舆论走向、用媒介语言传递信息,让学生豁然开朗、诚心悦纳的能力。
保守是一种人格特质,这类群体思想上处于守旧状态,现实中思维滞后于形势发展,在能力提升上也处于被动状态。“应变式”提升作为一种触发、驱动式提升,是针对现实问题,通过引导、激励等外部影响,促进个体应急转变,以抵抗外部压力的自发提升,需借助思想引导、问题驱动、多元激励等外部作用予以“唤醒”,使其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提升。
一是强认识、明大势,树立“用好”意识。要提高这类群体对微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价值赋能的认知,让他们了解微媒体种类、特点、功能,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明确思政教育媒体化、智慧化的趋势,增强运用微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专题培训,使保守型思政队伍群体了解智能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大势,坚定全面融入微思政的信念和信心,树立“用好”微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意识;要以能够运用微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解决微思政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为着力点和基本出发点,围绕智媒体发展态势,从微媒体和人工智能知识普及入手,使能力提升成为常态。
二是重激励、搭平台,促进能力提升。要借助外部驱动——刺激、督导和施压,由外向内传导压力,以激发其正确面对微媒体和人工智能,做出应急选择并予以改进。高校要将微媒体和人工智能应用纳入岗位职责和业绩考核,列入学校评优体系,设置微媒体和人工智能应用专项经费,激发队伍应用的积极性;高校要加快微媒体智能平台建设,使其尽快熟悉微空间信息传播规律,学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汇集、研判学生思想动态和教育效能,动态调整教育策略,善用“网言网语”设置议题、组织线上研讨,具备甄别、抵制、批判错误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与应用技能。
居安型思政队伍群体存在职业倦怠,对思政改革创新具有排斥抵触心理,行为认知迟滞,若非外力急剧促动,其自身发展和能力提升则多处于停滞状态。“强制式”提升作为一种外部督导、促进式提升,是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的弥补、完善式的提升模式,须借助培训、实践、竞赛等外力的强力植入,使其在“考核”的驱动下被动提升。
一是建制度、明要求,健全“微”能力标准体系。高校要针对居安型微思政群体的特点,根据智能时代微思政创新创优要求,制定工作目标责任制,出台微思政考核、奖惩条例,完善网络媒体使用、监管等相关规定,使他们知规则,明底线;高校要按照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协同提升的原则,制定队伍能力标准和职业规范,让队伍知标准,明差距,有方向;要制定职业能力短期规划和能力达标培训计划,确保思政队伍能力提升有目标、有计划、有抓手;要强化实战模拟、角色换位等体验式培训,营造队伍“微”能力提升的良好氛围。
二是多层次、多途径实施“微”能力强制提升。要依托各级培训基地,对队伍进行思政理论和媒介素养专题轮训。发挥专业院校作用,开展跨学科联合培养,分期分批组织培训,提高队伍数字技术、媒介素养及信息处理能力;要结合个体实际,制定能力提升目标责任制,量身定做培训“套餐”,采用脱岗培训或顶岗实践、锻炼等方式,推进目标落地;要搭建微理论提升和宣讲实践平台,搭建门户网站、主题网站、主题APP及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协同的微思政教育阵地,为他们提供实训阵地;要加强团队主题教育和专业学术网站、互动社区以及“三微一端”学习平台建设[9],整合校内外学习资源,建立线上联盟,营造学习氛围,促进自主学习习惯养成。
智能时代,高校思政队伍“微”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微思政队伍要创新思维,树立居安思危意识,以融合、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移动通信和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主动拥抱微媒体和人工智能,适时反思和检视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对微媒体运行、人工智能发展、网络思政和学生成长等规律的把握能力,增强微空间网络舆论、舆情把握和引导能力,提升对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驾驭能力和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以全新的姿态畅游微空间,把微空间打造成有温度、有深度、有效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更好服务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