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之间存在目的一致、内容包含、理念共享和意义互涉的关系。在实践层面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存在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运行过程不完善和效能发挥不明显的困境。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在整体层面上,要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领导,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现代化标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在要素层面上,应从观念、主体、内容和环境等要素着手,实现优化重组;在过程层面上,应优化制度运行的领导、管理、协商、监督和评价等机制,有效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关键词:
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基本内容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目的一致
(二)内容包含
(三)理念共享
(四)意义互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制度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二)制度运行过程不完善
(三)制度效能发挥不明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整体建设
(二)加强要素建设
(三)加强过程建设
伴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成为前沿性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设置的用以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其构成要素之间关系、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具体涉及领导关系的确定、相关机构的设置、制度规范的设计和运行方式的选择等诸多方面。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这不仅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一、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这一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可以看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积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又是根本手段,旨在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能,推进国家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从而在根本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的“特殊性在于其所关注和强调的是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政治觉悟等问题,引导人们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和认同。”[1]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其重要任务就是紧紧围绕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参与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去,为国家和社会的有序发展,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可见,两者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
国家治理现代化可以结构化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主要方面。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协调的、动态的和整体的制度运行系统。”[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国家治理的全过程,根本上要以制度化的方式融入国家的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建设之中,深刻体现自身“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及其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与此同时,国家治理能力又具体表现为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力,涉及到治理主体的素质、治理的方式和水平、治理过程的监管和最终的治理效果等诸多方面。在实践层面上,国家治理内在地包含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包含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根本标准,在教育目标的确立、内容及其结构的完善、实践方式方法的创新、制度机制的优化、教育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实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在整体上建构起现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一言以蔽之,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内容上逻辑地包含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治理现代化来源于西方治理理论的应用和实践,主要内含了“政府分权和社会自治”[3],旨在弱化政府(即公共权力)权威,改变国家与社会对立状态,建立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这体现了西方国家面对传统而低效的统治和管理方式,为提升实际管理效能而作出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模式创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质上是关于权力的再分配,是让社会、市场、公民等主体发挥出更多的治理作用,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主体,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基于中西在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根本差异,在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上,既要把握其普遍性,又要把握其特殊性,而不是照搬照抄西方的治理、善治理论。我们所使用的“治理”,不是强调治理的多中心化,更不是强调社会中心主义,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基于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规定性,遵循人民的意志要求,科学、民主、依法、有效地治国理政,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协同和谐。”[4]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国家治理实践的过程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同样要遵循现代治理理念,强调治理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和民主化,以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水平。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互作用、相互支撑。一方面,治理的权威来自共识的达成及其彰显的认同力量。在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价值引导和凝聚作用。具体而言,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首先取决于治理观念的转变,树立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治理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不仅能够建构起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而且能够发挥思想宣传、组织动员和凝聚人心的作用。与此同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会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水平,继而以特有的方式不断反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身也具有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正如有学者指出:“一定的制度文化不仅具有显性的价值导向,而且往往隐性地渗入到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当中。”[5]国家治理现代化所彰显的现代化理念及其形成的制度,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稳定社会秩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均具有重要价值。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进入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序推进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和条件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依然呈现出诸多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自成系统,可以分为学术制度、学科制度和工作制度[6]三种基本类型。
1.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制度用来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生产、传播与运用,具体涉及相关的研究规范、学术建制、学术资源分配以及知识的转化与运用等。整体来看,社会和学界的一些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性”认可度不高,错误地把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对立起来,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制度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忽视其中哪一个方面都会失之偏颇,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制度建设取得积极效果,但学术资源分配不均、学术空间相对狭小、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建构、研究范式的提炼、研究方法的创新、学术空间的拓展等。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制度主要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完善而建立的制度规范,具体涉及学科的归属和定位、学科管理和评估、学科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教学与管理等方面。长期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到跨越式发展。然而,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学科建设上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严峻。个别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问题比较突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制度,在学科资源分配、学科平台设置、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与考核评价等方面相对薄弱,没有完全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缘化”的实际状态。
3.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制度是根据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和要求,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进入新时代,基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网络育人等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许多职能部门和群体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越来越多。但各个部门及有关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有高有低,工作力度有大有小,实际效果有好有坏,从而导致不同部门之间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上存在较大差异,且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调,表现出较弱的交往互动性。其根本缘由,就是没有在整体层面上建构起一套高效运行、有序合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制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运行在具体环节上还存在一些障碍。
1. 认同环节
主要表现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认同度不高,一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规范自身不能积极认同,二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作用不能积极认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运行过程中,在制度制定与设计的合理性、制度解读与宣传的科学性、制度与实践发展的契合性等问题上存在薄弱环节,致使人们不能有效认同制度自身。与此同时,国家治理向社会及其成员提出一系列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并没有把这种要求转化为人们可以接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不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治理作用。
2. 参与、协商环节
现代治理理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制定和运行依赖于多元主体的平等参与。但在实践中,由于其他参与主体对公共权力的依附性过强,致使其自身的主体性不能有效发挥。甚至个别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或部门由于赋权不足,趋向于形式化的设置,不能有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过程。同时,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协商机制也不够完善,协同性较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制定和运行过程中,多元化主体如果不能超越彼此之间存在的现实利益冲突和价值观念差异,不能实现广泛参与、平等协商,就很难达成共识。
3. 监督、评价环节
一是监督无力,没有充分发挥多元化主体的监督作用,监督机制的内在矛盾也致使个别部门或人员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显得无所适从;二是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起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甚至还存在主观化的问题,即不能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发挥的实际效能出发,而是从主观意志出发,对制度自身作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顺畅运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实际效能与制度设定的目标诉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1.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形式化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一旦流于形式,就容易导致“稻草人”现象的出现。一是表现为在高校治理实践中,因为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边缘化、形式化问题;二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治理实践中,一些部门、组织和管理者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业务工作之下,而不是贯穿于业务工作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只求其“有”,不求其“用”,使之无法发挥有效功用。可以说,形式主义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效能发挥的首要障碍。
2.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执行力不到位
一是执行力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实效的发挥贵在落实,但在落实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不深刻、态度不认真、责任不明确、监督不到位等原因致使制度执行不力,甚至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制度效能的发挥;二是执行力度过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核心目标还是在于管理人、服务人和教育人,如果一些制度在操作和实施过程中,过于僵化、简单粗暴,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3.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性不足
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不能快速而全面地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全面而精准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进而不能实现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甚至在个别领域还存在制度盲区;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制度重叠、重复的问题,不能有效结合高校自身以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针对特定的棘手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导致浪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遏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上体现了国家治理方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此语境下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问题,首先要在系统层面上推进其整体建设。
1. 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直接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学者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党的领导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发展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有序发展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政治基石。”[7]这既体现了中国国家治理方式与西方国家的根本区别,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提供了根本性的政治保障。具体而言,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能够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展开。高校党委要明确政治责任,把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抓手,把顶层设计、组织领导与科学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种现实困难和障碍。
2. 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现代化的标准
一是规范化。主要强调在主体资质、制定程序、基本内容、实际运行等环节和方面做到规范、有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二是民主化。“现代国家治理的本质是民主治理”[8]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也要贯彻民主化原则,做到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保障各类主体平等参与;三是法治化。要深刻体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不仅程序要合理、合法,制度内容和具体实施等也要以遵守法律法规为底线,全程贯彻法治思维和观念,保证在法治框架内运行;四是坚持制度正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要体现正义精神,其意义不是简单地树规矩、立规范,而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保障不同主体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使其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五是实现高效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要做到执行有力,高效运行,产生积极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效果,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实际工作效能。
3.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
具体而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制度建设既要遵循一般性的学术制度规范,又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把学术性与政治性相结合,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制度建设,需要以知识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基础,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生产、分类、创新与应用,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的目标、对象、内容和过程,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领导、组织和决策,以及对学科发展、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管理[9];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建设则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局和具体目标,善于从政策、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等环节抓住工作中的矛盾,弥补制度漏洞,从而发挥制度的规范和引导功能,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共同体。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高校与其他行业和领域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方面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互学互鉴,补足自身制度建设的短板,提高整体水平。只有把全行业和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好,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现代化发展根本上就是实现自身结构的转型,这又取决于构成要素的优化和新要素的融入,以优化其整体系统。
1. 观念要素
从“统治”“管理”到“治理”,话语叙事形式变化的背后实质上是理念的根本改变。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由此推动和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这一命题天然地关涉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命题,这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实践特点和本质所决定的。因此,在新时代加强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不仅要把现代治理理念广泛传播给师生员工和其他社会成员,通过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来规范和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发挥其积极的价值引导和行为规范作用,也要秉持现代“治理”理念,把主体多元、协商共治、高效管理等理念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之中,提高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2. 主体要素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现代化要充分培育和调动多元化主体的主体性,在民主和法治框架下保障其参与制度建设的平等权利和义务,通过集体性参与,促进多元主体之间的充分协商,达成共识进而采取一致的行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而言,正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党员和群众、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等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积极争取校外其他社会主体力量的参与和支持,从而获得更加广泛的民意和社会基础。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主体要素就呈现出更加合理的扁平化结构,形成良好的多元主体交往关系的互动形式和模式。当然,这种参与的有效性,还依赖于参与主体的综合素质,体现出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务、维护公共利益的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并能够对主体行为和结果负责。
3. 内容要素
规范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核心要素,正如有学者所强调:“制度既是人们社会关系的体现,又是一种社会行动规范体系,也是社会基本要素的联结方式。”[10]330由此,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内容建设,需要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体系,通过规范、规则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整合起来。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内容要反映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基本规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展开具体制度内容的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执行力,促使人们形成强烈的规范、规则意识。同时,积极发挥制度规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用制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运作。
4. 环境要素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组织领导、部门机构、规则规范、运行机制等方面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关系模式、运作载体和作用对象等,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一定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加强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把党和国家的意志、政策、主张以及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等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由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环境建设,能够激发制度创新的动力,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新的制度安排,推进制度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过程表现为制度的制定、运行、反馈和调整等环节,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1. 优化制度运行机制
一是领导和管理机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构的设置和赋权,理顺各种领导和组织关系,做到机构设置合理,领导分工明确,责任承担清晰,把党的领导和组织优势以及职能部门的管理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优势;二是协商和协同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要坚持民主原则,充分发挥平等协商在其运行过程中的作用,为实现有效协同合作奠定基础。协同是由多主体、多要素、多层面共同协作完成的一种组织行为和方式[11],当不同主体自觉地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过程,就能突破协同合作的现实障碍,发挥出群体优势;三是监督和评价机制。既要加强主管部门及相关同级部门的监督与考核,又要充分发挥其他参与主体的民主监督与社会评价作用。通过有效的监督、考核、评价、反馈等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四是支持和保障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过程的顺利推进需要相关部门在人才、经费、物资、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在制度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不同社会主体力量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只有建构起一套完整的支持系统,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 整合制度资源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显著的政治优势,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宝贵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需要把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进行再审视、再总结、再提升,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还要善于从丰富的国家治理实践中汲取制度资源。事实上,整个国家治理制度的完善不仅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提供外在条件和保障,而且其制度本身也包含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仅能够增强人们对国家和制度的认同,还能培育人们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意识。国家治理的规范体系和运行方式等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我们需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把国家治理实践所形成的制度及其彰显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等,吸收转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内容。
3.强化制度效能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实际的治理效能。一方面,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困境,加强其制度建设可以调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制度的管理、规范作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一种特殊方式,发挥着思想建设、价值引领的重要功能。因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不仅要树立和传播先进的治理理念,而且要统一思想和行动,这都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制度化的方式融入国家治理实践。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也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国家治理实践,对于调整思想关系、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自身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由此,无论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是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现代化,都要把衡量和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效能作为重要关节,把制度建设过程最终落实到实际效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