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现实发展方面看,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撑的沉浸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从具体实践效果方面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的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属于弱人工智能范畴,由此导致了教学过程中的“人性缺失”问题以及“浅学习”、“泛机器化学习”问题。为全面适应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和澄清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厘清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道”与“器”;要坚持以沉浸传播为发展契机,完善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范”与“式”;要坚持沉浸传播教学内外双修,弥补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与“憾”。
关键词:沉浸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引领
主要内容:
一、直面沉浸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革的现实起点
1. 概念涵摄: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审视
2. 技术赋权: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审视
3. 效果增能: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审视
二、把握掣肘症结: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难题
1. 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仍属弱人工智能范畴
2. 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人性缺失”问题
3. 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存在“浅学习”和“泛机器化学习”问题
三、实现思想引领: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澄明
1.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厘清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道”与“器”
2. 坚持以沉浸传播为发展契机,完善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范”与“式”
3. 坚持沉浸传播教学内外双修,弥补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与“憾”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会整体迈入了以“沉浸”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沉浸传播主要通过技术集成优势,打破时空局限,实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有效融合,是一种让受众可以集中精力、浑然忘我接受外部信息的传播形式。作为新兴的传播形式,沉浸传播逐步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并建构起了沉浸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有研究者将其称为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1]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了迥异于传统思想教育范式的全新教育生态,这必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向智能化空间发展嬗变。面对这一重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必须审慎思考沉浸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然位置和应然价值。
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革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迭代升级。网络技术重塑着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在空间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结构的深度介入,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教育要素的形式转向、教育载体的介质转向以及教育受众的多元转向。而沉浸传播时代所带来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全新塑造,不仅是智能技术融合的产物,更加凸显的是教育对象的体验转向。全息化、可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流程,为教育对象提供了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这是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性转向,其所引发的影响必定是深刻和深远的。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因此,从学科层面思考和把握沉浸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智能技术发展的逻辑必然。二是智能技术的应用,重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从教育层面审视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的应然诉求。三是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把握所面临的现实挑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赋权,不断优化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路径层面检阅和优化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时代发展变化实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为民族复兴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吁求。
在智能技术和社会发展全面勾连的现实基础上,以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国内各级教育机构已开始综合运用VR、AR、MR等技术手段,通过建立虚拟现实实验室开展教育实践。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智能技术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已经敏锐地把握和捕捉到了新技术带来的教育方式革新和效果增能。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和调适智能技术发展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了以“重走长征路”、“体验革命生活”等为主题的沉浸传播教育尝试。毋庸赘言,当前无论是从智能技术角度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角度,皆可看出沉浸传播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境遇,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革的重要现实起点。
沉浸传播打破了现实和虚拟的界限,超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阻隔,能够引导受众实现“具身式沉浸”。[2]这种身心高度沉浸的传播样态能够有效消弭媒介和现实的差异,达到人与环境有机融合的传播效果,是人类社会媒介传播发展的最新趋势。从社会实践发展来看,沉浸广泛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中。依据沉浸程度我们可以将沉浸划分为信息沉浸、感官沉浸和大脑沉浸三个层次。其中,信息沉浸和感官沉浸属于主体自我想象的沉浸,是较浅层次且极容易被外部因素干扰、打断的沉浸样态,而大脑沉浸是智能技术嵌入身体“形塑新的身体实践与知觉经验”的沉浸样态。[3]属于主体的具身性沉浸,这显然属于深层次的强沉浸状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主要通过模拟出足以以假乱真的虚拟世界,让主体置身虚拟世界如若现实日常生活一般,由此生成了主体深度的、不自知的沉浸状态。一言以蔽之,沉浸传播时代能够生成并有效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式,依赖的是智能技术支撑和由此带来的深度沉浸效果。随着虚拟现实、虚拟空间等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广泛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将从传统课堂和新兴网络向智能化空间延伸和拓展。
基于上述论述,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的是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智能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教育范式。这种全新教育范式解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的塑造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等方面都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是智能化技术支撑下建构起的全新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智能化技术向纵深发展,沉浸传播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产生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需要把握沉浸传播时代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直面沉浸传播带来的挑战。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深度介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塑造新业态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就此而言,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智能化技术的赋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和发展创造了全新机遇。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虚拟现实学习平台、虚拟现实学习空间不断被应用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近年来,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充分利用VR、3D等技术建立了虚拟现实教学工作室,加速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沉浸传播时代方向的发展演进。
虚拟现实学习旨在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出与真实世界趋同的环境,并通过虚拟教学平台打造“与现实无二的真实沉浸体验”,从而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概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依靠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抓住了沉浸传播带来的新发展机遇,主要通过利用人与虚拟仿真环境互动的实践来提高教学质量。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技术变革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现实影响,拓展了教育对象接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因时因地构建虚拟教学场景、优化教学效果。
沉浸传播时代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个重大的现实发展机遇,一旦驾驭和导控得当即可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增能的目标。就沉浸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来看,至少可以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的教学,优化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素养,深化和拓展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等。[4]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方面来看,受教育者是具有不同个性的差异化主体,要满足家庭背景、知识结构、成长经历不同的个体的思想道德发展需求,需要遵循精准化、个性化的教育原则。而建立在智能化基础上的虚拟现实学习平台,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强大数理逻辑分析实现对受众的立体化把握,进而实现虚拟教育场景的精准化选择。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方面来看,教育者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知识;此外,为了全面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发展需要和实际行为取向,还需要深入调研和了解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借助虚拟现实学习平台的沉浸式教学,教师可以获得极大的解放,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进而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以往范式的最大特点是虚拟仿真语境下大脑(意识)的深度沉浸,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沉浸传播呈现出“人性缺失”、“弱化智能”、“浅学习”等问题,这亦是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症结所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在视觉、触觉等感知基础上,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揭示了这种多感知技术处理系统的深层原理,即视觉和触觉最容易在“空的图式”中构成较为准确的“具体的图式”。[5]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原理和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可以发现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沉浸传播时代发展演进的基础是智能技术,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虚拟现实领域总体仍处于弱人工智能层级。换言之,目前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整体面临着“无人工即无智能”的尴尬境遇。从虚拟现实沉浸式教学实践来看,虚拟现实学习平台、实验室等是建立在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方式,遗憾的是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教学实践并不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主要依靠教育者提前预设的教育目标在特定范围和领域内开展教育,不仅应具有的相对独立意愿和诉求无从谈起,而且缺乏综合反应能力,只能在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内发挥作用,整体沉浸式教育效果是单一的,无法有效匹配当下深度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实。当然我们需要承认,当前虚拟现实教学中的智能技术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部分能力,其中综合部分人工智能的技术能力远超过以往的一般机器。事实上人类发展智能技术的目的是替代和解放人力,弱人工智能主要依靠人工驱动,只具备工具属性,无法具有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社会、情感、心理等属性。人类是具有丰富情感和社会活动的高级社群,虚拟现实学习平台属于弱人工智能范畴,主要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理性化、科技化等基本特征,并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机器概念。换言之,虚拟现实技术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高级情感需要,当受教育者在沉浸式体验教学过程中流露出情感,或者表达出具有深层含义的语言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响应。
现有的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利用虚拟现实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主要使用的是弱人工智能技术,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弱人工智能的“人性缺失”问题。无创造力、无法进行复杂沟通等问题,使既有的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停留在教学工具层面,主要承担知识和技能的单向度的传播功能。真正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为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常态和非常态性的干扰因素。当前在利用虚拟现实学习平台进行沉浸式教学实践时,教育者只能简单获取单维度的统计数据,诸如学生的学习时长、体验场景数量等静态数据,无法掌握受教育者在实际学习体验过程中形成的情感体验、心理波动等动态性因素,关键教学体验数据的缺失可能会影响受教育者对沉浸式教学效果的评估,导致教学方案陷入呆板化状态,最终影响精准化、个性化教育效果的实现。简单线性的教学实践反馈并不能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目前建立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的沉浸式教学实践尚无法触及教育教学的深层机理。沉浸式教学作为新技术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由于“人性缺失”等局限,最终在教育效果层面还造成了“浅学习”、“泛机器化学习”等新问题。
智能技术的发展给学习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知识和信息的实时共享与更新。爆炸式的学习信息与有限的学习时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如何对此进行有效平衡是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在高速运转的网络化时代,伴随着生活场景和体验的快速转换,教育对象的学习生活时间不断被切分为碎片。沉浸式传播教学实践可以打破时间局限,让受教育者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自身需要的知识,然而碎片化的时空境遇使受教育者难以获得系统性知识。知识的无限性和实践的碎片化形成一对明显的矛盾,由此产生“浅学习”现象。“浅学习”在形式上和黑格尔讲的外部反思类似,主要指受教育者跳跃式、有针对性地选取学习内容,学习主要停留在知识点表面,较难深入知识点内部,学习效果不可避免地就陷入了一知半解式的尴尬局面。此外,当前沉浸式教学过程中明显存在扫描式、浏览式“浅学习”取向:一方面,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容易获得心理和自我层面的满足;另一方面,这种表象化的学习并不利于受教育者获取系统的、全面的、逻辑的思想理论知识,即很难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产生实质性影响。
当然还必须承认的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沉浸式教学实践,还容易导致“泛机器化学习”问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能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在具体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对象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青少年正处于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引导他们独立自主地把零碎的知识提炼和升华为理论,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认识和解决思维问题的能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尽管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超越受教育者的知识架构和学习偏好,建立起不断优化的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但这极容易束缚教育对象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新生代受教育者善于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但难以抵抗智能技术的“思维绑架”。而且网络信息的获取和检索建立在智能算法基础上,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不断从平台上检索知识和信息,实际上从沉浸式教学实践到信息检索都是智能算法、智能机器参与的信息供给和内容推送,整个学习过程存在着严重的“泛机器化学习”现象。在智能技术的参与下,受教育者高度依赖智能机器的参与,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趋于弱化,知识创新和技术创造严重受制于智能技术。
由于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受制于整体的弱人工智能层级,由此带来教育过程的“人性缺失”问题,出现“浅学习”和“泛机器化学习”的问题。从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果来看,受教育者主要实现的是意识沉浸,并不能从意识沉浸实现思想政治素质的塑造和提升。为此,必须全面优化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而全面实现从意识沉浸到思想引领、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
沉浸传播是社会媒介传播的最新发展趋势,如何利用好沉浸传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意识沉浸和思想引领的双向破壁,是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同时也是其重要价值所在。面对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要直面沉浸传播带来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优化策略,进而全面澄明沉浸传播时代利用智能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所在。
技术发展的目的在于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一旦技术运用失范乃至偏离主体,技术就会陷入“异化”陷阱。当前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沉浸式教学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全面提升智能技术发展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和实效。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会诸多领域将发生广泛和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态亦可能由于虚拟现实技术而发生颠覆性变革。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沉浸式教学实践,全面促进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这项工作的首要前提是正确认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沉浸式教学实践之间“道”与“器”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一,立德树人为道,沉浸传播为器。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是为了创设新的学科或新的事物,不需要也不可能将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节都搬运到沉浸式教学方式中,而是要在坚持育人目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虚拟现实技术对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沉浸传播时代实现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教育过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沉浸式教学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服务,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要承担技术手段和媒介角色,但绝不可在具体实践中偏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表现出技术主义倾向。
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加强和改进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在于提升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利用虚拟现实开展沉浸式教学实践的前提基础是有效保障人的主体地位,为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技术越是进步,越要防范技术对主体的僭越。当前沉浸传播尽管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但已呈现出技术异化现象。要高度警惕智能技术深入发展对受教育者学习生活的影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及时消除技术主义的威胁。
虚拟现实技术不单单是一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工具,从深层本质角度理解推进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从理念、本质、方法等多方面协同优化和完善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范”与“式”,即沉浸传播打破了现实和虚拟空间的二元对立,日益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的智能化教育空间,这种全新的教育范式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
第一,要全面理解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空间。智能空间是由沉浸传播营造的全新空间,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智能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生活学习空间,人们的空间感实现了从现实向虚拟的转向,而沉浸传播融合了虚拟和现实,营造出主体喜闻乐见的泛在媒介空间。这种媒介空间趋于融合虚拟和现实,在消解了虚实界限后日渐形成了一种泛在的智能化空间。智能化空间融合虚拟和现实、消解主体和客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双方皆处在去中心化的状态中,渐次发展成为“深度沉浸”的主体。智能化空间是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独有的“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理解传统现实空间、虚拟网络空间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和把握智能化空间的内涵和表征。
第二,要正确把握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尽管智能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手段等与以往的教育实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没有发生变化,导向性依然是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要通过平台、载体、内容等方面的优化,保证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促进受教育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坚持的方向。
技术的工具性和偏向性为沉浸传播教学敲响了警钟,如果不能对沉浸传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干预和解决,虚拟现实技术将成为威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工具,甚至会被某些势力利用造成意识形态危局。[6]为此,必须坚持从虚拟现实技术内外两方面,矫正和弥补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与“憾”。
第一,要从虚拟现实技术内部不断优化和改进沉浸式教学实践。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域中凝聚共识,并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毋庸置疑,技术内部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技术进行优化:首先,要从技术发展角度提升沉浸式教学实践的人工智能水平,从而有效提升沉浸教学效果。其次,要开发沉浸教学过程的评估技术,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中的无意识偏离。再次,要探索打通沉浸式教学与常规教学之间的技术壁垒,全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贯通。
第二,要从虚拟现实技术外部通过人文精神弥补技术的工具性缺陷。技术发展演进的实际驱动力来自作为主体的人,换言之,尽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沉浸式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但显然可以通过“人为自然立法”,即通过人文智慧来弥补沉浸式教学存在的不足。首先,当前的沉浸教学远达不到价值识别判断的程度,更遑论价值引导,因此教育者必须切实履行内容的审核、过程的监督的职责。其次,虚拟现实技术的设计研发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只有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角度开发技术,才能实现技术的稳步良性发展。再次,要重视受教育者在沉浸学习体验过程中的人文情感关怀,凸显沉浸式教学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价值。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是人类的独有感受,如果沉浸式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受教育者的情感关怀,可能会削弱教学效果,甚至会导致技术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