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具有民族性格、红色品格以及理想人格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应从课程设置、课程主体、课程运行、课程方法等层面明确其逻辑理路,循序渐进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使其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思政课; 大学生; 文化自信;
OOO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目标指引。文化自信是以主体自由为依据、以完整人格为表现形式的自我文化认同和坚定信念,大学生需要将文化理论内生成为自身人格形态才能充分彰显其文化自信。从理论层面来说,高校思政课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性、革命性、社会主义先进性教育。从现实层面来说,民族复兴的时代诉求,党治国理政的现实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需要具有民族性、革命性、社会主义先进性的时代新人为之努力奋斗。文化自信与时代新人的互助生成性,理论与现实逻辑的高度契合性决定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以培养具有民族性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红色品格(忠诚于党、勤劳勇敢)、理想人格(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导向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以此为目标,需要从课程设置、课程主体、课程运行、课程方法等四个层面明确其逻辑理路,发挥其在增强文化自信和培育时代新人中的关键作用。
一、课程逻辑:“三大文化教育”与“五大课程教学”融通共进
“一般而言,学生的精神世界主要是由学校的课程体系决定的。课程体系是学生精神世界的主要源头活水,建构课程体系就是在为学生做‘精神配餐’。”[1]高校思政课正是着眼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问题,通过自身课程设置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做“精神配餐”,而其做到“配餐合理与饮食顺畅”,就不能仅停留在宏观层面论述自身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内在关联,必须深入到微观层面从课程体系的构成与文化自信的生成维度对其进行思考和探索,这就涉及文化自信的“三大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革命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与思政课的“五大课程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之间的关联性与融通性问题,构成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课程逻辑。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五大课程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的横向教育形态,是以明线的方式贯穿教育过程,“三大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纵向教育形态,是以隐线的方式贯穿教育过程。如果高校思政课只重视“五大课程教学”,而忽视“三大文化教育”,或只将文化自信作为其个别课程的基本内容,而忽视以文化自信为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的融通组合,容易造成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困难与自信生成的障碍。基于此,高校思政课应以坚定文化自信为目标,探索建构以“三大文化教育”与“五大课程教学”融合贯通、运行顺畅、效果最佳为基本特征的组合方式。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应坚持“融入论”思维方式,以“五大课程教学”为主体,将“三大文化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之中,深度挖掘各门课程独特的文化自信属性、基因、意蕴和涵育功能,使大学生形成对文化自信的知识性建构与逻辑性反思,增强其文化理论的接受力与文化自信的生成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应树立“课程群”教学理念,以“三大文化教育”为主脉,统筹“五大课程教学”的组合方式,立体布局课程体系,全景呈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显著优越性、时代指引性,为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历史依据、理论支撑与现实感召。这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以文化自信为导向改革创新的重要尝试,也是讲好、讲透、讲全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能够使其把握课程内容精髓,厘清文化演进历程,从而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课程保障。
二、主体逻辑:“教师文化疏导”与“学生文化自觉”协调支撑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即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从坚定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讲,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是教师文化疏导与学生文化自觉的有机统一,这构成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体逻辑。
教师文化疏导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文化自信理论内容和生成方向的统领者、文化自信理论向学生文化素养体系循序传输的组织者、学生文化他律向学生文化自觉隐性转换的引导者的有机统一。面对新时代多元文化环境和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文化疏导,不仅是在知识领域填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理论不足,更为根本的是将文化知识教育上升为价值观教育,在价值领域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与精神追求,强化其对中华文化的尊崇认同与渴求向往;不仅是在学理层面说服大学生增进文化自信,更为关键的是以学理直面各种错误思潮,在批判比较中坚定其正确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不仅是在交往环节鼓舞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更为重要的是以强大人格魅力和学识涵养形成榜样示范,引导其渐进生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同时,大学生文化自信归根结底需要通过学生文化自觉起作用,而其充分表现为大学生是文化自信的认知主体、目标主体与责任主体的有机统一。从认知主体来说,大学生是在知识层面塑造文化自信的至真自我,达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系统、深刻获取,使其成为自身真心服膺的知识体系;从目标主体来说,大学生是在价值层面塑造文化自信的至善自我,达成文化自信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矫正、改善与重塑,使其成为独具自身气质的价值体系;从责任主体来说,大学生是在发展层面塑造文化自信的至美自我,达成对文化自信的战略定位、时代价值、现实任务的觉悟和践行,使其成为自身的文化使命担当。可以说,教师文化疏导是在学生文化自觉基础上的疏导,学生文化自觉是在教师文化疏导基础上的自觉,只有充分尊重和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实现教师文化疏导与学生文化自觉的协调支撑,高校思政课才能使文化自信真正形塑和熏陶大学生的心灵与言行。
三、运行逻辑:“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文化自信生成规律”贯穿始终
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一个整体系统过程,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文化自信生成规律,并将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2],这内在地规定了思政课教学运行必须遵循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其中,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针对课程整体运行而言的,具体包括政治导向的社会适应、思想理论的科学疏导、教育要素的协同作用等方面,要求思政课必须在姓“马”、姓“党”、姓“社”这个根本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从国家建设、文化传承和新人培养的战略高度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做到“双主体”和“四要素”等正向同行,文化自信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和大学生文化素养体系转化循序贯通。教书育人规律是从教师角度来讲的,具体包括教书与育人结合、言传与身教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等,要求教师在信仰坚定中以文化人,在自律严格中以德育人,在科研转化中以学导人,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讲好文化自信,推进教学过程的有序运行和文化育人的效果提升。学生成长规律是从大学生角度来讲的,具体包括身心发展、思想接受、群体需求、环境适应等方面,要求思政课应以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特征和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为着眼点,聚焦其真正关心的深层次文化理论问题和生存价值问题,做到理论话语转化与叙事逻辑优化相结合,澄清思想困惑与现实人文关怀相结合,满足多样文化需求与凝聚文化价值共识相结合,有力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自信生成感与效能获得感。
文化自信生成规律,是指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形成认同心理与肯定态度,生成自身理想精神境界与文化行为表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其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在规定性与逻辑性。从生成过程来看,文化自信源起于主体精神生活的文化需要,萌生于主体思想理论的文化认知,渐进于主体实践经验的文化体悟,建基于主体历史现实的文化认同,形塑于主体独立完整的文化人格,升华于主体时代使命的文化担当。文化自信正是大学生意识到自身的文化自信需要,经由文化认知、文化体悟、文化认同、文化人格、文化担当而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精神合体与肯定践行。高校思政课坚持文化自信生成规律,应以坚定文化自信为指引,以塑造大学生的文化人格与文化担当为目标,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在文化认知、文化体悟和文化认同上着力,实现其理论支撑与实践效验、情感认同与理性选择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文化自信生成规律,从思政课、教师、学生、文化自信四个维度对高校思政课运行进行方向明晰、要素融合与程序规范,使其切实提升自身的科学合理性、现实针对性与亲和导引力,循序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四、方法逻辑:“理论教学方法群”“实践教学方法群”“网络教学方法群”互补兼容
罗素指出:“比课程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精神。”[3](P185)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在坚持“内容为王”原则的基础上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将文化自信培育融入大学生的三种文化生活之中,并实现彼此之间的有效贯通与支撑,这成为其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论课题。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已经形成课堂教学方法群、实践教学方法群和网络教学方法群,有效提升文化育人水平和质量。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其教学方法群有序兼容和互补发力。首先,高校思政课应推进教学方法群各自内部方法之间的互补兼容。理论教学方法群需要秉持“用文化自信理论照亮现实”的理念,将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方法整合互融,充实文化学习生活,在阐释理论与观照现实的支撑下运用彻底讲理的方式启发学生认知文化自信;实践教学方法群需要秉持“用现实活化文化自信理论”的观念,将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志愿服务、文化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等方法串联起来,丰富文化实践生活,在确证理论与“在场”感悟的基础上运用生活体验的方式增进学生认同文化自信;网络教学方法群需要秉持“用科技传播文化自信理论”观念,将网络示范课、慕课、微媒体互动等方法有机融合,引领文化网络生活,在唱响主旋律与思想情感沟通的融合中运用虚拟交往的方式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其次,高校思政课应树立系统论的思维观念,明确教学方法群之间是相互兼容、相互支撑的“共同体”关系,建构以课堂教学方法群为主体、以实践教学方法群为辅助、以网络教学方法群为拓展的文化育人方法格局,呈现目标一致、同向同行的聚合状态,将文化自信理论以高校思政课为内核圆周辐射到学生的文化学习生活、文化实践生活、文化网络生活。再次,高校思政课应坚持“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的发展原则,推进教学方法群的改革创新,特别是要挖掘其文化意蕴,激发其文化活力,增进其科技含量,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方法、网络教学方法与实体教学方法的文化涵育与融合创新,形成契合文化自信战略举措、满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迎合学生群体文化特质的教学方法体系。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方法群、实践教学方法群、网络教学方法群的优势互补与兼容贯通,成为其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逻辑,引导和保障学生在教学方法群综合应用中发现课程魅力,感受文化力量,享受教育乐趣,实现精神形塑,生成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