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媒介的快速更新迭代与社会思潮的纷繁芜杂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一系列机遇和挑战。缘于趣缘行为,聚集着庞大青年社群的抖音蕴藏着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力、孕育力和表达力,由此,为充分挖掘和发挥抖音的最大正能量,需要在弄清抖音为何爆火、透析其群体表现、明确其价值构建的基础上,精准把握抖音镜像中的青年特征,厘定“思政+抖音”耦合的方向原则,注重刚柔相济和情理兼施模式的话语转译,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润物无声”的内化和“铿锵有力”的表达在抖音中有机统一。
当前,以新媒体占据主流的介体形式在话语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因受时间和空间所限遭遇冲击。对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创新和规律把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新媒体为青年思政教育话语创新研究开拓出新领域,提供了新可能。“抖音”是时下新兴且呈现爆发式传播的一个主体自创式新媒体平台,其国内日活跃用户突破6亿,日均视频搜索次数突破4亿,党政机关、主流媒体、高等院校、社会机构、军警单位也纷纷入驻抖音,开通抖音官方账号。对于青年思政教育而言,在遵循自身原则和底线的基础上,如何在以抖音为代表的新兴媒介中有效地转译和表达主流意识形态,如何享用抖音蕴涵的潜在红利,是一项亟待研究的课题。
当然,抖音等新媒体呈现出的互动性本质特征、即时性时空特征、个性化信息特征,也让思政教育话语主体“泛化”、话语空间复杂化、话语内容碎片化、话语载体多样化[1],催转着思政教育话语从“权威式”到“主体式”的平等权寻求。对思政教育话语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概括和解读,使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从“最大变量”转变为“最稳定常量”“最大正能量”,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获得感的最优聚力。
一、抖音系自媒体的趣缘行为
SPRING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使人们对信息的渴求不断得到满足:由文字到图片,由图片到视频,由长视频到短视频。其中,短视频APP发展尤为迅速,这主要得益于便捷的获取渠道、简单易懂的承载形式、多元的信息符号、强大的互动性和情境带入感等,填补着青年群体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在短视频APP的产品格局中,抖音占据领先地位,影响力与日俱增。它秉持着“得年轻人者得天下”的理念,一经问世便抓住了年轻用户的心。[2]根据调查,从年龄分布上看,抖音的主力用户群体多为“95后”“00后”,正是思政教育的主要接受群体;在青年群体持有的移动设备中,抖音APP下载率与使用率逼近70%。鉴于此,研究抖音的创新与扩散、趣缘社群的特征表现、审美与价值的构建在时下颇有意义。
1. 抖音短视频的创新与扩散。
抖音短视频作为一种传媒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兴起经历了文化符号、文化意识、文化图景的嬗变。[3]抖音是于2016年9月上线的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是一个专注于年轻人的15秒音乐短视频社区。短短数年,抖音在行业爆发式增长中脱颖而出,由“音景相称、情境交融”的文化符号升级为“记录瞬间、传递美好”的文化意识,转晋为“自我设计、寻求共鸣”的文化图景,这些都缘于其在“去中心化和中心化间完美的平衡”。
“去中心化”是指过往的传统媒体呈金字塔式,如电视、报刊等内容层层筛选、传播自上向下,占据话语权的制高点,而移动互联网为打破这一“垄断”提供了机遇。马斯洛动机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核心动机不外乎三点: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追求希望,逃避恐惧;追求认同,逃避排斥。这也是抖音为何能一夜爆火、一击即中、持续输出。毕竟,抖音帮助实现了青年亚文化的特殊表达、生活归属感的价值诉求和角色表演的大胆宣泄。[4]“中心化”意在内容的“热度加权”和社区化。纵观“爆火视频”,其综合数据(完播率、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无一例外都以百万计,按照权重“转发量>评论量>点赞量”,这些视频经过大量用户的检验,在层层热度加权后才进入推荐内容池,接受大流量洗礼。此外,社区化使平台上的内容集中趋同,达到效仿、复制、循环性的“病毒式”传播。
在抖音这个创新与扩散程度惊人的新兴媒体中,青年忠诚度和黏性形成趣缘化,给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黄金红利期”。种种迹象证实,抖音的创作生产是完全能将其趣缘社群中潜在的庞大数量扩张力转化为有效的思政教育话语孕育力的。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自媒体与生俱来的用户黏性大、传播影响力深、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语义障碍等特点,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一旦有之,其危害莫此为甚。[5]加之,调查显示,当前短视频文化已经呈现过分沉迷、模仿热衷、现实脱离、价值观趋同等困境。[6]因而,抖音中主流价值的引领任重道远。
2. 抖音趣缘社群的特征表现。
“趣缘”一词在学界中,一般认为是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之上的人际关系联结纽带。“趣缘社群”即以志趣为核心的,在某一语境或平台上,基于行为、情感、精神产生互动的特定群体。本文主要从青年属性、使用行为、关注主题三个方面讨论抖音趣缘社群的特征表现。
在青年属性上,根据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暂且归论为“外化多元,内质趋同”。第一,身份元素有所差异。在年龄和性别分布上,年轻化、女性化特点突出,但非固化;就学历水平看,中专(含高中)以上乃至硕博层次人群占据大多数;关于职业分布,青年新就职者和中高收入水平者占据较大比例,职业“网红”不在少数。
第二,地域分布以城市为主。与其他同类平台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不同,抖音的目标受众定位于城市“青年精英群体”,城市用户占比明显大于农村,不可忽视的是城市与农村的交互渗透正呈平分秋色之势。
第三,价值选择斜杠化。调查中,大部分青年排斥以一种上位者的姿态针砭时弊,主张脱离既定思维的绑缚和枷锁,去亲身体验和接纳新事物。总之,外化多元的表象,难掩担当社会主力的青年边缘化、空巢化、剥夺化的集体焦虑,而抖音正中下怀。
在使用行为上,其忠诚度和黏性导致“瘾化”。在使用频率调查中,参照网红型用户、追随型用户、浏览型用户维度,抖音日活跃度和月活跃度状态皆良好,一度出现“十人九抖”现象,更有相当数量的用户存在卸载后又再次下载的“洄游”行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心理诱导:在新媒体技术的铺垫下,抖音的垂直特性为广大用户接连带来惊喜感,伴随着虚拟空间内身体共在和情绪共感的实现,自主化堆积的表达、宣泄、创作和互动需求得以释放,“快餐化”的信息消费深受喜爱。
除此之外,亚当·奥尔特在《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中列举了六项行为上瘾的构成要素,即“诱人的目标”“无法抵挡且无法预知的积极反馈”“渐进改善的感觉”“越来越困难的任务”“需要解决却暂未解决的紧张感”“强大的社会联系”。与之对应,抖音满足的是对一夜成名、变现暴富的异想天开,对推荐界面不可预测内容的动机感知,对话题挑战中的付诸艰辛、寻求认同的耿耿于怀,对附着“地位”的粉丝量、点赞量、评论量朝思暮想。
在关注主题上,幽默搞笑类占据榜首,创意原创类次之,游戏直播类垫底。另外,青春校园类、世俗风情类、帅男靓女类、名人明星类均占比过半,人物讲坛类、爱心公益类、心灵鸡汤类、艺术文化类缺乏吸引力。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时政新闻类占比大于游戏直播类。主题模块的占比划分向思政教育话语建构传递一个信号:一是青年的趣味性、易用性、创造性要求长期存在,二是青年的高雅化、青春化、逐美化正在转轨,三是思政教育话语在抖音的阵地亟待占领、大有可为。
3. 抖音中审美与价值的构建。
抖音的迅猛发展为青年的兴趣爱好、思想观念、实践方式提供了独特的表达渠道和表达空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虚拟共同体,即青年文化社区。[7]以小题材、小主题为切入点,小众化、细微化的情景叙述,使宏大的叙事结构转而进入一种接地气、平民化的零散性趣缘认知。然而,与之俱来的是廉价型、调侃型、形象型、媚俗型的文化产品依靠高强度的审美包装,过度消费青年的审美价值,低品位、消极化的产品频现。据统计,在2018年3月短短的30天中,抖音平台累计清理27231条视频、8921个音频,永久封禁15234个账号。[8]如此严峻的形势,“何以为美?价值何在?”亟待回答。
关于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为审美价值作了时代注解:审美思想与所在的社会现实和阶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将美学思想和社会理想进行连接和整合,就是理想在实践方面的具体体现。[9]社会实践活动中,审美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和理论意义的象征,也是一种真切的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的辩证统一。此外,厚重的历史使命感也是马克思主义审美思想的另一个突出特征。“价值”在当代中国语境中往往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表里相依:融入理想、信念、智慧、情感等因素,体现出生动的形象性与深厚的感染性,其产生与发展实际上既是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也是一个在比较与鉴别中有效灌输思想观念、确立道德规范、评价是非美丑的过程。
具体来讲,在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上,在思政教育话语创新的语境中,抖音中审美价值的内涵和构建应有以下遵循:首先,意识形态功能提升摆在首位。聚焦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顺应和适应主流意识形态的当代转型是应对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引领全球化语境中多样化思潮、回应西方文化渗透和和平演变、巩固党执政基础的应有之义。[10](P9)
其次,在话语由单一转向多元融合的格局中,在人际传播的趋势下,要谋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价值观教育、以中国梦为指引的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内容的文化教育、以提升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目标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等与抖音的“最大公约数”,形成精致化、生活化、具象化、通俗化的语言表达。
二、“思政+抖音”耦合的引导策论
“耦合”的要义在于思政教育话语输入与抖音输出之间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以维持能量的交互传递,“思政+抖音”是一种交互式的言说模式。因而,在思政教育话语功能提升面临的现实际遇中,需要深刻透析抖音中的趣缘行为,最大化挖掘和使用抖音的潜在能量,把握青年特征、明确耦合原则、注重话语转译,力求“时、度、效”的有机统一,达成有态度、有温度、有力度的话语表达。
1. 把握青年特征,精准定位。
马克思主义主张“人始终是主体”,反对将人看作“手段”。形色各异的社会思潮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裹挟下为青年提供了新的时代大背景和空间参照系,精准定位青年特征则是摸清当今价值多元化时代在青年群体身上的多元化镜像投射的基础。[11]
其一,基于文化繁荣和文化危机的双重效应,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青年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12]其二,单纯的由血缘、业缘、学缘、地缘等因素决定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价值取向、文化圈子、身份认同不复存在,趣缘化明显。
其三,强烈的本位意识让青年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由话语接受者变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结合体,沿用传统的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无法取信于青年,“经验传喻”转变为平等的、交互式的“辩护性体验”。[13]必须指出的是,不变的是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质特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特征的论述中,浓郁的民族情怀、鲜明的伦理精神、高远的理想追求、强烈的时代特色、敏锐的世界眼光和突出的实践品格始终如一且有升发之势。
2. 明确耦合原则,求同存异。
明确“思政+抖音”耦合的原则,其核心在于求同存异:“同”是致力于思政教育话语“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一致目标;“异”是政治行为、社会行为、文化行为与市场行为、逐利行为、竞争行为的差别。创新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思政教育话语也不例外。综合而言,思政教育话语要坚持政治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时代化原则。
一是政治性原则,即思政教育话语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方向上,承担起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职责。
二是价值性原则,思政教育话语一方面要体现话语要素的有用性和传播过程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承担起议题设置、内容选择、方法设定、情景融合等责任;另一方面要具备是非曲直、真假黑白的辨别能力和应对手段。
三是开放性原则,思政教育话语的开放是有所取舍的,要谦虚谨慎、包容差异、取长补短。四是时代性原则,时代性与新媒体的信息化难以割离,要求抖音等新兴媒介不能无底线、无节操地醉心于技术开发,需要有所规制;也要求思政教育话语的内容与时俱进,形式推陈出新,其间抖音所扮演的辅助角色不可或缺。要巧妙运用抖音的技术优势与传播特性,着力提升抖音文化的政治引领力、价值影响力、思想渗透力与知识传播力。[14]
3. 注重话语转译,软硬兼施。
话语转译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一般而言,表达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刚性表达,即以理服人,以据服人,用“干货”来说服人、取得受众认同;二是柔性表达,即以情感人,以文化人,用温婉的话语方式滋润人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15]
思政教育话语的本质是承载着理论思想、政治主张、道德观念的,这是其“刚性”所在,然而实践中的短板和问题并不少见,如教条主义、形而上学、主观主义的盛行,话语表达陷入为人所诟病的“假、大、空”的窠臼,生搬硬套、粗糙说理,公式化、概念化的这种单兵突进方式已难敷其用。[16](P127)基于此,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克服传统话语表达的弊端,可借助“摆事讲理”“数据说话”“逻辑严谨”的科学化表达[17],利用图片、视频、虚拟情境等形式的可视化表达,并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拨开云雾见天日”的论辩式和“敢于发声亮剑”的批判式表达。
如今,显性的话语“硬灌”力有未逮,只有用隐性的“润物无声”方式加以补益、虚实结合、整体谋划,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18](P127)顺应“以人为本”“柔性管理”的时代趋势,真正“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贴近青年实际的生活化、故事化和生动化的表达,以协商讨论的方式使思政教育话语被接受和认可是关键所在。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树立了榜样示范,如用“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表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性;通过讲述3位中国华侨冒险救出12名刚果邻居的故事引发共情;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等。[19]在抖音中,思政教育话语的表达需要刚性和柔性的转译,两者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割裂的,而是相对的,经常糅合在一起。[20]在实践中,要刚柔相济,情理兼施,既不失之于软,又不失之于偏,更不失之于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