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还易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波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面对疫情,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有关通知要求,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全省42所高校从2020年2月1日起面向社会公众义务提供心理援助服务。活动开展以来,各高校通过热线电话、网络辅导等形式为求助者提供了专业有效的支持和援助,受到求助者和社会各界好评。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客观理性面对疫情,学习科学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和应对技能,特推送心理援助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及其调试方法。
问题类别:疫情引发的焦虑担忧
案例1
问题描述:求助者家住疫情相对比较严重的城市,偶尔咳嗽,很担心自己是不是感染了病毒,担心疫情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感到非常焦虑,学习和生活都受到影响。
干预过程:针对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先采用行为疗法中的放松技术,引导求助者通过呼吸放松和想像放松稳定她的情绪。其次,使用认知疗法,引导求助者辨识自己存在的“糟糕至极”的不合理认知,引导她通过量体温、询问家人等在现实中检验不合理认知。最后,采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引导她正面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相信国家和政府的能力,加强她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结束时,求助者表示自己的焦虑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案例2
问题描述:求助者是一名身处疫区的学生,和家人一起在家中隔离,现感到特别焦虑、紧张,担心家人有感染风险,家庭成员的情绪也都不太好,烦躁进一步加重。
干预过程:求助者身处疫区,近距离接受大量关于疫情的负面信息,卷入更大,产生了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加之家庭心理支持体系不能有效建立,情绪被叠加放大。咨询师充分倾听、让其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接纳其存在的合理性;从认知层面引导其采用正向思维模式;从行为层面引导其把重心放在生活中的具体事务上,增强自己的控制感。求助者积极尝试,反馈自己尝试和家人加强沟通,互相鼓励,焦虑也得到缓解。
案例3
问题描述:求助者去年有一次梦中惊醒后呼吸困难的体验,近期因疫情感到焦虑,总想发脾气,睡前一想到自己在密闭空间里便呼吸困难、无法入睡。
干预过程:
首先,咨询师运用倾听、共情与具体化技术,了解其目前的身体与情绪状态,明确求助原由及问题;告知其由疫情引发的适当焦虑是正常反应且具有积极功能,进行“正常化”;
然后,帮助其看到自身应对焦虑的积极策略,看到可利用的支持资源,看到即便焦虑,自己依然把家庭照顾的很好,进行支持和赋能;就睡眠问题,引导求助者尝试“478呼吸法”。
最后,求助者计划控制关注疫情的时间,注意情绪调节。
案例4
问题描述:自疫情发生以来,求助者每日均上网查看各种疫情信息、测体温。这两日晚上休息不好,爱人体温每早升至37.1度,晚上恢复正常。虽自觉无事,但难免担心。今早又看到爱人体温37.1时,突然觉得心理崩溃,心率由平日的60升至90,大哭一场,随后来电寻求帮助。
(1)共情理解求助者的焦虑情绪,给与心理支持。
(2)交谈中去判断求助者是否属于急性焦虑发作,是否需要到医院确诊以及使用药物。
(3)在了解到平日求助者属于特别能扛事的人,从未有过如此焦虑的情绪,属于突发情绪事件。进一步为她解释了正常体温心率的变化范畴,体温心率与心情紧张、焦虑的关系。
(4)认知层面的调整,指出求助者非理性思维的存在(爱人体温一高,肯定是得了新型肺炎了,得了新型肺炎全家就完了等)(糟透了的观点),稍后简单指出个性上需要调整的部分(特能抗事儿,就容易积攒压力),请求助者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加注意。
(5)提供几个具体的对策。如心率加快时的静处以及深呼吸;用情绪量化法等待情绪平复;用自己擅长的瑜伽音乐调整身心状态等等。经过交谈,求助者表示自己的心里轻松很多,也知道以后再遇到此类情况如何应对了。
案例5
问题描述:求助者独居生活,没有接触任何外地人员和发烧咳嗽病人,但是心情极度郁闷,从大年三十开始到现在不敢下楼,每天量20多次体温,现在煤气没了,菜也没了,家里能吃的东西都吃完了,不敢出去。每天看着新闻,量着体温,情绪快崩溃了。
首先是认真倾听和紧急处理她的情绪,她的种种恐惧以及她想象出来的各种灾难化认知,认真听过以后和她一起去挖掘她身上积极的力量,
比如以前很多时候遇到事情她也总是把自己保护得很好,现在也可以,不过可以换个角度,比如我们该如何看新闻?该如何科学预防?等等…… 经过一个小时的疏导,她开心的对我说:“谢谢您,我去洗个热水澡,可以美美的睡一觉了。”
问题类别:对身体健康的过度关注
案例6
问题描述:在校大学生,因为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经过医院检查,排除感染可能。但回家后,反而更加害怕了,害怕自己可能被感染。因为医院里有确诊和疑似病例。情绪开始波动不安,晚上睡不好觉,也不能投入学习。
首先倾听求助者的倾诉,判断求助者属于一般的情绪焦虑,正常的生活功能有所损害;
其次对求助者的具体困扰进行针对性的共情,让求助者感受到理解和被支持,使求助者对咨询师感到信任,为一起探讨问题做好铺垫;
最后和求助者一起设计行动方案,主要三部分:如何接纳情绪,如何投入学习以及如何改善睡眠。
案例7
问题描述:求助者因发烧、咳嗽去医院就诊,通过检查医生确认为普通肺炎。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其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1)耐心倾听。通过耐心倾听求助者的倾诉,帮助其宣泄压力和消极情绪。
(2)调整认知。询问其关于新冠肺炎的了解情况,发现求助者通过网络学习到了很多知识,焦虑情绪的根源在于自己的“不放心”。引导其不过度联想,不过度解读,不过度关注。
(3)调节情绪。引导其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在疫情严峻情况下,普通人也都有紧张焦虑情绪,其产生情绪是正常的。共同商定了每日的放松训练,如肌肉放松、听音乐、进行居家运动等。
(4)转移注意力。引导学生充实生活,制定每日的学习、生活计划,通过“有事可做”增强内心的富足感。
案例8
问题描述:求助者生活中容易焦虑、心慌,去医院检查没有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感到没有安全感,情绪更加紧张焦虑。
(1)倾听共情陪伴。认真倾听求助者诉说她的心慌、害怕、焦虑等情绪,理解其感受,并正常化这些情绪。
(2)接纳消极情绪。引导其面对、接纳紧张焦虑情绪,使其内心平静下来,更加理性、冷静地思考问题,从而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3)挖掘积极资源。和求助者一起讨论生活中可以缓解情绪的做法,如放下手机去收拾房间,寻找生活中的美好,每天做“三件好事”练习,主动打电话与家人朋友交流,做能让自己投入其中的事,读书、听音乐、冥想、锻炼身体等。
(4)落实具体行动。把讨论的方法落实到行动中,立即去行动,转移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提升幸福感。
问题类别:隔离在家出现家庭人际矛盾
案例9
问题描述:求助者是家中长女,大学生,家在农村,其亲戚在疫情爆发前不久从武汉返乡,同其一家住在一起。求助者父亲在病毒肆虐最严重的时期,经常不戴口罩外出串门,求助者和母亲劝说父亲,但是无效。求助者担心父亲出去被别人感染,同时担心别人议论他们,遂引发一般心理问题。
咨询师首先给予支持,正常化求助者的担心、焦虑情绪;
其次展开讨论,帮助求助者分析目前现状,通过资源取向的解释让其看到自己已经做出的努力和母亲对她的支持,增强其自信心;
最后形成策略,鼓励求助者积极探索其他可能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并提供一些见解和建议。
案例10
问题描述:自寒假开始到疫情发生的一个多月,求助者一直与父母姐弟同住,期间发生了一些较为激烈的冲突,如姐姐不准用家里的WiFi,说是自己花钱买的,对自己言语讽刺;母亲和弟弟偏袒姐姐,共同对抗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父亲不顾自己劝阻,执意出去打牌,自己跟他吵,被打了几个耳光,自己非常伤心,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有意思。
(1)通过交谈,基本判断求助者虽然情绪糟糕,但属较为激烈家庭人际关系冲突,与自身心理不够成熟有关,经过调整可以改善。
(2)首先给与共情和理解,同时自我暴露自己在求助者这个年纪也会遇到相关的一些问题和局面,让求助者接受目前自己的人际能力,在充分得到心理支持之后心理有所放松。
(3)求助者在交谈过程中提到初中时期,自己曾经遭受过校园冷暴力,并欲详细描述,咨询师礼貌打断,告知对方知道了这个情况,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展开讨论,目前最重要的是解决求助者愤怒、郁闷的情绪,让她能够在家宅居期间与亲人的关系相对好转,让自己的情绪基本平复,求助者表示同意。
(4)与求助者讨论了最近遇到了两个与父亲和姐姐的冲突事件,启发分析了事件发生过程中来电者的认知偏差;同时肯定求助者对家人的爱心和责任心;通过他人的事例让求助者懂得人性有多个侧面,即便是血缘之亲,也有互相攻击和互相伤害的可能。
(5)通过交谈,询问求助者处理情绪的方式,及时肯定求助者的积极有效做法,帮助求助者寻求自己及身边的资源。
(6)在具体应对策略上,告知求助者对冲突一定程度的回避,对家人的力所能及的关爱都能够改善关系;其次,烦躁和郁闷的时候,增加有可能的运动,来改善情绪;充分肯定求助者之前郁闷时打电话给自己好友的宣泄行为,希望她继续保持。
(7)总结。请求助者总结此次谈话的要点,并予以补充,尤其是对情绪对策部分重复强调以加深印象。鉴于求助者情绪发作时状态较糟,建议她有需要时再打电话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