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数据时代赋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推进并持续创新的良好境遇,但同时其也在各方面遇到了艰巨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认知有限、应用技术普遍欠缺,同时,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以及应用过程中伦理失范风险等问题凸显。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增进思政工作者对大数据技术优势的认知和了解,要打造具有大数据知识背景的高素质思政人才队伍和高校全员共建、共享的思政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完备大数据运用于网络思政教育的信息安全及伦理道德保障制度,助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应对新形势的新挑战,防范化解风险,实现高效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大数据也正催发教育领域的又一次深层次变革,这既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的考验,也是提供的机遇。面对新的形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实现观念的革新,转换思维、转变观念,秉承开放的态度、发展的视角,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是我们工作的根本指针。要进一步把工作做好、做细、做到学生心里,使其产生广泛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就必须把信息技术、媒体技术与大数据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实现传统思政工作的时代化发展。
一、大数据助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涵
全息媒体和大数据共生的时代化浪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鲜的手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推进。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因此改变。面对这样的客观形势,提升时效性和实效性在客观上要求大数据平台和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对接。
(一)大数据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观念的革新
大数据已经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各种各样的变革。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大数据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和价值理念。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理念合力,共同推动高校思政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形成数据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新思维,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育人的观念之中。具体来讲,会让思政工作者更加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更加积极主动地搜集、整理、分析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相关数据,建成系统的学生数据库;会让思政工作者更加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部相关数据,而非随机抽取部分数据来分析学情,从而会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动态;会让思政工作者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掌握学生群体的真实情况。总体来说,大数据的运用能够引发高校思政教育整体的理念转型和行为革新,新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思政工作者多角度、全视角掌握学生的动态发展轨迹,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估,更加准确地进行学情判断与管理决策。
(二)大数据能助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可量化评估
当前,互联网深刻影响了青年的价值选择、思维判断、生活理念甚至是行为模式。越来越多的关注投射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网络思政工作的开展。所以,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网络应用意识和能力逐步提升,各方面的工作正在逐步推进。大数据的优势在于可以将简单的数字、文字、图表等基础信息与社会交往、人民舆情、价值取向等复杂现象高度结合,并形成可视化量表和动态图谱,便于展开可量化评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的兴趣选择、思想变化和相关行为数据进行整合,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较为合理、全面和客观的分析数据和评价指标,也可以根据存储的数据记录去观察、分析并引导学生。
(三)大数据能助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化开展
在大数据的宏观平台上,数据信息的全方位、全过程应用模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信息个体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段形成的碎片化数据,可以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在对信息链的整合中产生了个体的整体性轨迹。思政工作者不仅可以据此全面把握学生整体的思想动态,还可以通过轨迹图的走向判断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判断学生的价值倾向,甚至是职业选择与规划,形成个体的成长性评价报告,从而可以对其开展个体化的定制教育,更加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在大数据平台上,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愈加便利。
(四)大数据能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高校大学生是网络群体的主体力量,在网络的使用中会产生大量的个体偏好数据,这些数据是其本人集中、真实和直接的反映,是思政工作者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宝贵的资源之一。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分析追寻其中的关联性,可以及时、较详尽地勾勒出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轨迹,更准确地掌握时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干预,从而能有效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二、大数据助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大数据时代的全面到来。但对于大数据的认知、掌握、运用和相关保障均在积极的探索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应用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大数据意识和认知相对不足
数据媒体所带来的社会性变革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与此匹配的数据媒体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不可否认,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数据意识和信息理念与大数据时代迅速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具体来讲,首先,大数据意识强调全面、完整的数据,但高校思政工作者还普遍缺少对大数据系统的认知,还不明确大数据思维与以往数据意识的区别。其次,大数据意识注重数据间的关联性,但高校思政工作者很少能重视更谈不上对于数据间潜在关联的分析和把握。再者,大数据意识注重数据中的预判性。大数据意识不单是对现有信息进行分析,更重视在数据的粘合度中发现潜在问题,预判事态发展的可能性,从而提供事态预警和情况预控。所以,高校思政工作者运用大数据进行科学预判的意识和能力还普遍有待提升。
(二)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大数据水平和能力普遍欠缺
大数据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思政工作者数据水平和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客观来看,由于投入经费和配套保障不足的客观实际,许多地方高校尚不能对高校思政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基础性的大数据技术培训,思政工作者运用大数据技术的水平和能力还普遍较低。首先,高校思政工作者对于大数据的专业知识和运用能力尚待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是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应掌握必要的数据采集、分析、存储和共享的知识和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对大数据的运用能力还有待提升。一部分教师基本不具备适用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一部分教师仅仅停留在少量的数据表格整理水平上,总体上欠缺进行数据分析所必备的相应能力。
其次,高校网络和信息服务部门尚不能提供较完备的设备和技术支持。数据的搜集、整理,信息的分析、评价,后期的储存、保密,都需要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实操支持。这都需要经过比较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一般的思政工作者的业务水平难以达到,需要学校网络技术部门的协助和支持。但高校受限于编制和薪资等问题,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十分有限,不能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力的支撑和保障,会影响大数据技术运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再次,高校思政工作者尚不能将传统思政理论与大数据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大数据技术是近些年才兴起的新技术,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好有目共睹。但传统思政理论和模式也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积累下来的,其应用于教育实践的效果也是良好的。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教育者将传统思政教育理论与大数据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既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积累,也能掌握一定的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但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当中,这样的人才还比较匮乏。
(三)大数据运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将大数据技术运用于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各部门通力合作的运行保障机制。但就目前高校应用大数据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
首先,高校关于大数据的应用及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深刻变革,以及大数据视野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急速铺开,高校在这一方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架构还未成熟,从而导致不能集中、有效地协调教育资源,大数据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其次,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的统一性不强。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有部分高校成立了大数据服务部门,但部门设置基本采用与网络服务中心合署办公的方法,组成人员多以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为主,当然大数据的使用必须具备专业的算法技能和知识,但是高校思政工作者才应该是其中的主体力量。所以,大数据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实效,需要全校一盘棋,实现技术力量、教育力量、教辅力量和后勤保障力量的通力合作,特别是需要建立在党委统一部署下的综合推进。
再次,高校普遍还没有形成大数据运用的科学程序。大数据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涉及数据使用和管理的完整环节,这些环节形成了大数据运行闭环和使用流程。只有保证每一环节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才能准确、及时地反馈出真实数据,思政工作者也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数据分析,挖掘相关数据的关联性,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发展态势。缺乏统筹的管理理念、规范的管理制度、严格的管理程序、有效的进程监管和技术跟踪服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大数据的价值优势将会受到极大限制。
(四)大数据介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存在一定风险
大数据的使用过程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数据的搜集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个人信息的搜集,数据的分析同样也代表了个人的选择偏好和行为导向。其中的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同样,思政工作者在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相关信息和数据的管理也会面对相应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
首先,关于数据信息安全的问题。在数字化校园里,数据的收集通过相关电子设备进行自动记录,信息的采集往往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获取的这些信息中不乏包含青年学生的隐私信息。信息管理部门对这些信息会进行加密和保护,但网络信息库可能存在安全漏洞。近年来,网络媒体上会经常出现一些考生信息泄露以及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购买学生个人信息的报道,如果涉密的学生信息遭到泄露,将会严重侵犯这些学生的合法权益,会给其带来不良影响。
其次,关于数据使用方式的问题。大数据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也造成了对信息数据过度依赖的问题。一部分教育者单凭数据做出判断,没有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数据虽然是客观的,但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状况是受教育大环境、朋友圈小环境、家庭氛围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教育者应综合学生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对个体学生的学情进行全面的、细致的分析,切忌“唯数据化”,切忌仅仅依靠“冰冷”的数据就做出简单的判断。
三、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
作为人才集中和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自然应该成为大数据应用的重要领域,并借此实现有关工作的创新性发展和高效度推进。大数据以其独特优势和显著特点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载体,所以,实现大数据技术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新时代的积极尝试,是符合教育发展趋势和文化建设新理念的有益探索。
(一)进一步增进思政工作者对大数据技术优势的认知和了解
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全媒体信息时代来临的重要标志。面对新机遇,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否顺利推进工作并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与其理念的更新和意识的对接直接相关。与时俱进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的新期待,我们应该顺应规律和要求,把握机遇,积极尝试新的教育方式。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大数据技术的积极影响和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思政工作者意识到大数据的普遍使用已经深刻改变了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结构和进程。
在大数据技术具体应用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思政工作者进一步培育自己的大数据意识和思维。首先,思政工作者要形成数据收集意识。思政工作者应当明确学生的个体数据和简单的样本信息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而对数据广泛性和全面性的要求日益迫切。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提供的便捷,在合理范围内主动收集学生的学习记录和信息获取记录,为数据分析提供材料和支撑。其次,思政工作者要形成数据分析意识。面对海量信息共存的大数据平台,思政工作者需要在杂糅的信息中进行数据的整理、整合,寻求并挖掘数据表象和共性价值之间的关联性,实现表里共进。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接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和教育需求,才能更准确地预判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和解决对策。再者,思政工作者要形成数据存储意识。海量的数据永远处于变化和波动中。过往数据是现实数据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可能的行为走向和思想变化。这在客观上就需要思政工作者实现信息思维和工作思维的现代化变革。要对工作实际、学生实际和信息实际进行统一的综合评价,在客观的基础上研判工作形势和走向。
(二)打造具有大数据知识背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数据介入需要相关专业技能和人才的支持。原有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大数据和融媒体的需求,教育形态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为了能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作用,高校应该选派、调整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进行队伍补充,也应该对具有相关技术基础的思政工作者进行重点培养,还应该对现有思想政治工作团队进行整体技能培训,着力塑造普遍具有相关知识储备和较高数据应用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
具体来讲,在普遍提高大数据意识的基础上,在运用思想政治教书育人规律中掌握一定的相关数据存储和运用技术。一方面,需要掌握数据运用和信息统筹本领,理解大数据技术的具体运用形式,不断提高数据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积累有关数据的建构和分析模型,在基本结构中不断添加新的内容,在数据的融通中更好地把握工作方法。
针对这一需要,高校应该搭建专门平台,推进相关教育工作的开展,督促、鼓励并指导思政工作者在不断学习中寻找数据整合方法,培育数据运用理念,形成数据工作体制,最终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推进思想教育的全新工作格局。可以通过诸如专题讲座、实操培训、案例分析、业务演示、模拟竞赛,甚至是师生互动、问策于生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提升思政工作者对于数据的筛选、整理、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打造高校全员共建、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
信息的融通性客观上要求全员的参与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员工作、全面工作,不是单兵突进,所以,构建高校全员共建、共享、共益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平台是大数据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共有的题中之义。高校必须形成整体意识,要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全媒体大数据技术运用的双向互动中,实现学科融合、人员整合和资源结合的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当地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需要高校党委的充分重视和统筹规划。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委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的必然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遇和渠道。所以,高校党委运用大数据平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和时效性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站在党的政治建设宏观高度上认识并推进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工作,并将其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之中,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各单位部门相互协调的整体性工程。教务管理、学生管理部门提供学生学习背景、能力等信息,提供教师、辅导员的教学能力、管理水平等信息,拓宽师生学习渠道,创新学习形式;信息技术服务部门负责建设全校的数据平台并予以维护,不断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供全校师生的数据动态图谱。在这样的大数据平台上,才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生思想、心理及行为变化的整体趋势和细节,思想政治工作也才能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真正实现效能最优。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要富有时代感、吸引力和鲜明特色。思政大数据平台与其他数据平台的建设相比应该突出政治性和教育性。第一,从数据的内容上看,思政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应该以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本立足点,以多样化、丰富性和接受性为基本特征,内容应涵盖时事政治、社会新闻、民生热点、就业升学、课程思政和理论课程等多种类元素,并保持好所发布信息的新鲜度。第二,从数据的分析上看,思政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应该呈现浏览数据的图谱分解信息。思政数据平台的建设不仅要为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人兴趣服务,也需要通过浏览量等数据的综合分析为思政工作者提供大学生关于社会舆情关注点、个人成长和心理变化的可视化动态轨迹图谱。思政工作者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评估个体学生的成长点和兴趣点,为制定更加贴近学生个体价值、满足个体需求的独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提供信息支撑,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化推进和个体化帮扶的统一。第三,从数据的管理上看,思政大数据应该纳入省级教育教学和网络安全主管部门工作的统筹视野中。同时,也应该并入高校党建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规划中,要特别重视和加强信息管理、技术咨询和服务,构建校内、省内共建共防的数据平台安全防火墙,以保证平台的健康、有序发展。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要完善评价体系建设。与数据平台的服务对象相一致,评价体系的建设角度也应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出发。对于思政工作者来说,其运用数据平台的意识、能力和实际效果要在思政工作实践中得到检验,对于综合表现特别突出的要树立典型,给予奖励,反之亦然。并且可以将其形成代表性经验向全校推广。对于大学生来说,其运用数据融入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也应该得到相应的考核和评价,通过不同的奖惩办法和指标体现,激发学生融入思政教育的自觉性,达到寓教于心、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健全大数据运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安全及伦理道德保障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不可能脱离大数据的基本建设逻辑和过程,所以,其中的盲点和缺陷应该也是可以予以重视和避免的。面对数据时代的隐私安全、信息安全,及由此带来的道德问题、法律问题和伦理问题,高校应特别加强对于数据平台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实现数据治理过程中的规范化。
从大数据平台工具理性的角度出发,应该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开展数据使用基本素养的教育。思政工作者是数据接触、使用的第一受益人,同时,也应该是数据维护、保护的第一责任人。高校有责任开展相关的数据安全隐私、知识产权、身份隐私等的教育培训,引导思政工作者从根本上建立起良好的使用意识,在确保信息有益使用的范围内,为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价值。其次,完善数据管理的合理制度化安排。数据与身份同在,使用与风险共担。思政教育大数据平台在整合、使用、保存和管理学生信息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高校有责任制定严格的工作流程,建立一套严格的数据库闭环管理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规避可能出现的漏洞和风险。再次,进行大数据平台的安全监管和风险预测。高校有责任就大数据平台进行专业的安全性评估,在评估结论的基础上,制定事前风险预案和事后化解机制。
从大数据平台价值理性的角度出发,应该做到两个不要。首先,不要过分依赖数据信息而形成唯数据主义。大数据技术确实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极大助力,帮助思政工作者有效分析和把握受教育群体的个体特征和总体趋势。但是,数据是在个体行为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选择的出发点可能是自主性的,也可能是非自主性的。建立在非自主性行为上的数据是失真的,分析结论是虚假的、无效的。所以,思政工作者应该建立数据中立的意识,将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数据分析相统一,形成符合学生真实需求和真实情况的教育方式。其次,不要过分纠结于历史信息而形成价值误判。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的目的是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服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的思政工作者的基本价值追求。青年人的成长是历史性和过程性的统一,是前进性和曲折行的统一。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综合平衡学生的成长数据和现实表现信息,不能故步自封、形而上地认为学生的历史数据就是当下的结果,这是不负责任的。应该有效利用这些数据作为其成长的激励因素,而不是否定学生。
面对大数据的新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要萌发新思维、体现新变化,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代的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