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缘水而生、因水而存、籍水而兴,坐落于河南省会郑州市,是水利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是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具有海外留学生招生资格高校、“金砖国家网络大学”中方成员牵头高校、河南省唯一一所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拥有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专业博士点及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水利工程、农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工程管理(MEM)专业学位授权点。土木与交通学院设有“智能防灾与应急管理”交叉学科博士学位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和工程力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和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市政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2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环境工程、市政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MEM)的培养主要依托于“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省级重点学科及“土木水利”“水利工程”“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
一、培养目标
为我国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又具备现代管理素质与能力,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工程领域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能够有效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程实践及技术开发等活动的高层次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二、特色方向
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以行业重点难点问题为导向,开展工程建设管理、工程信息管理、水利工程移民管理、水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水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智慧水利、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和河湖生态保护与管理等理论和应用研究,形成了具有鲜明水利特色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工程管理领域方向。
01工程建设管理
本研究方向以管理、经济和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工科教育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勘察设计、建设实施、竣工验收等的全过程管理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工程项目融资、造价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等相关管理内容;“新基建”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碳中和与碳达峰”理论研究。
02工程信息管理
本研究方向以信息、管理与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包括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实施、工程运维管理、河湖整治信息化等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数字底板构建(BIM+GIS技术理论与应用)、数字孪生等;物联网平台与信息系统开发研究(如智慧水利、智能建造、智慧港区、智慧交通等方面)。
03水利工程移民管理
本研究方向以工程经济、工程管理、社会管理等理论和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移民政策,农村移民规划、乡村振兴战略等规划,移民搬迁安置、档案管理、验收移交、社会重建等移民实施管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监测评估等内容。
04水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
本研究方向以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理论和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包括水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工程、物理、化学、生物、管理等措施;水体自净能力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研究;水生态环境评价研究;河湖健康评价研究;水生态修复工程管理与维护研究等。
05水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
本研究方向以应急管理学、自然灾害学、防洪工程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理论和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包括江河湖泊及水库的雨情、水情、泥沙、汛情的预测预报;城市内涝问题研究;水灾害应急预案;应急响应与救援;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06智慧水利
本研究方向以水利工程、信息管理、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利工程的数字化场景构建、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研究;水利工程的算据、算法、算力研究;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一体化智慧水利体系构建;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工程、网络安全体系构建等内容。
07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本研究方向与“土木与交通学院”合作培养,以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土木类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勘察设计、建造施工、项目验收、设施运维等全过程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以及工程项目融资、造价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和合同管理等内容。
08河湖生态保护与管理
本研究方向与“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合作培养,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培养从事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健康评价、水环境系统规划评价、河湖富营养化机理、水环境数学模型、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人才。
三、师资力量
目前,专业点共有学术骨干170余人,其中,教授68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90人、讲师(年青博士)近2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50以人。该团队成员有欧洲科学院院士、瑞士工程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本学科学术队伍年龄构成合理,学术带头人年富力强,学术骨干年轻有为。团队成员参加了全国100多项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科研与工程咨询等重大项目并获得奖励26项,其中包括南水北调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等20多项国家或省级重点工程项目;代表性项目获奖如下:“200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2004年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2005年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2021年水利工程优质奖(大禹奖)”和“中国建国60周年百名经典工程”。
专业点教师科研与教学成果丰硕, 2018年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2023年获得“世界科学院(TWAS)奖”,2015年获得河南软科学研究基地,2020年获得河南省第二批“新工科”建设立项。近5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0多项,省发展研究二等奖10余项;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200篇;出版著作和教材50余部。
四、招生信息
我校MEM硕士招生类别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考试科目为管理类综合能力(满分200分,含数学、逻辑与写作)、外国语(满分100分)。全日制收费与在校工程类全日制专业硕士相同;非全日制标准学制为3年,弹性学制为2-6年,年学费16000元,共计48000元。
五、招生对象和报考条件
1、招生对象:MEM专业学位主要招收从事工程管理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包括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业人员,政府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及其他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
2、报考条件
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的学历:
本科毕业后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者(2022年9月1日前获得毕业证书);
专科毕业后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验者(2020年9月1日前获得毕业证书);
或已获硕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③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注:报名流程请及时关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六、相关说明
1、MEM非全日制教育采取在职学习,集中授课的学习方式,不影响工作。
2、学生在规定年限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硕士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硕士学位,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学信网可查。
3、复试时间(国家下达录取控制分数线后,由学校组织复试)
①面试内容:英语自我介绍及对话、专业知识基础及应用、综合素质等(满分100分)。
②笔试内容:科目1:《政治》,科目2:《工程经济学》,各100分。
七、招生咨询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MEM教育中心
地址:郑州市金水东路136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楼二楼2015室
邮编:450046
电话:0371- 69127398
邮箱:ncwumem@163.com
联系人:孙老师17319772040、董老师13838180463
2.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36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综合实验楼北栋四楼研究生院研招科411、412A室
邮编:450046
电话:0371-65790989、69127478
邮箱:yanzb@ncwu.edu.cn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s://www5.ncwu.edu.cn/yz/
招生单位代码:10078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5 年全国统考工程管理硕士(MEM)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
招生人数 (统招) |
初试考试科目 |
备注 |
001水利学院 (MEM教育中心) |
57(48/9) |
|
|
125600工程管理(专业学位) 01工程建设管理 02工程信息管理 03水利工程移民管理 04水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 05水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 06智慧水利 |
全日制 9人 |
①199管理类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限本科毕业满3年(即从毕业到录取当年9月1日满三年)或专科毕业满5年(即从毕业到录取当年9月1日满五年)的考生报考 |
复试科目: 558工程经济学 |
125600工程管理(专业学位) 01工程建设管理 02工程信息管理 03水利工程移民管理 04水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 05水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 06智慧水利 07河湖生态保护与管理(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和水利学院合作培养) 08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土木与交通学院和水利学院合作培养) |
非全日制 48人 |
①199管理类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限本科毕业满3年(即从毕业到录取当年9月1日满三年)或专科毕业满5年(即从毕业到录取当年9月1日满五年)的考生报考 |
复试科目: 558工程经济学 |
注: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具体以上级下达的最终招生指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