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实验平台
水利学院举办2026年国家基金申报动员会及申报经验分享报告会

为切实推进2026年度国家基金项目的申报和培育工作,有效提升申报质量,我院于1013日下午在水利楼625会议室召开了申报动员及申报经验分享会。会议邀请五位获批2025年国家基金的青年老师做经验分享,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有资格申报人员参加会议。

会上,学院主要领导详细分析了国家基金对学校和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近年来基金获批难度增加等因素,希望申报人在科研积累方面先做起来,以增强申报实力和潜力,特别是要通过持续关注前沿文献、深耕研究领域、积累前期基础工作(如发表高水平论文、申报成果奖励、申请专利等)来提升竞争力;同时要重视团队合作,积极参与学校及学院组织的辅导活动,借鉴成功经验,加强学习交流,持之以恒练好基本功。

会议通报了学院近五年基金获批情况,分析了学院2025年基金立项数和目标任务数之间的差距和近三年面上项目获批困难的现状。会议要求,全体申报人要保持耐心与坚持,不断打磨申报书,尽自己所能增加获批成功率;各系要根据实际需求做好基金辅导计划,学院也将全力支持并做好基金培育和申报工作。

会上,五位获批2025年国家基金的青年老师分别做了申报经验分享。

李孝林老师首先结合自身专业兼具工科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特点,回顾了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到成功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转变历程。他重点分享了几点关键经验:一是积极走出去,通过与不同领域的同行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精准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与定位;二是善于运用新工具、新方法与新理论,以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三是在选题方面,他详细阐述了如何厘清思路、优化流程,并特别强调了提前布局、长期积累基础性研究成果的重要性。

王特老师的经验分享侧重于前期准备与选题规划以及申报书的撰写技巧。在选题方面建议梳理近5年基金立项项目,分析政策导向与研究热点变化,以国家政策为引领,聚焦行业内理论和现实需求,并善于借助AI工具筛选最佳标题。在申报书撰写技巧讲解中,王特老师围绕申报书各部分内容,从逻辑架构搭建到策略设计,从遣词造句的精准性到图文布置的规范性,逐一拆解要点,以“手把手”的方式作了细致分享。

赵丽丽老师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四大关键环节——选题立意、前期准备、申请书撰写与精细打磨,层层解析,将复杂的申报过程梳理得清晰透彻。她以本人成功获批的申报书为例,逐一剖析了各部分的写作技巧与核心要点。基于博士阶段的研究基础,通过持续交流、集思广益获取灵感和新思路,收集并学习成功范例,最终凭借不懈努力打磨出高质量申报书。

魏晓婷老师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申报成功的经验也得益于她的撰写规划和时间管理。她分享的方法是将申报书各部分内容拆解开来,在申报时间轴上做出详细规划:9月文献调研,广泛阅读相关领域文献;10月聚焦问题,明确研究方向;11月搭建故事板,梳理研究思路;12月完成初稿,形成初步申请书,征求同行专家意见;1月自我否定式修改,全面审视申请书;2月请多人审阅,广泛征求意见;3月格式化提交,确保符合要求。魏老师说“早启动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打磨申报书,确保了申报书内容的完善和准确”,魏老师的分享为初写基金申报书的老师提供了宝贵经验。

李东奇老师以“如何在有限时间给评审专家展示申报书质量与科研能力”为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他从图片呈现、科学问题与文字凝练、研究基础三个方面,分享了提升申报书质量的关键点。图片是最直观体现申报书水平的材料,其中,研究背景图、技术路线图、实验手段图和工作条件图较为重要。在科学问题与文字凝练方面,要理清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特色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标题和内容要仔细打磨、突出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研究的科学价值与创新点。研究基础是专家评审中特别看重的环节,代表作要能够展示出申请人的学术水平,较为理想的成果是近五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四篇SCI论文加一篇中文EI论文。科研人员要不断积累成果、完善基础,以扎实的科研实力支撑项目申报。

会议要求,申报人要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从自身实际问题出发,提前谋划、加强学习交流,持续完善申报书,学院也应全力做好支持与保障工作,力争在新一年度基金立项中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