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23-2024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美育通过审美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更重视通过审美活动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璀璨明珠,是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桥梁。2023-2024年度,我校以深入推动大学生艺术教育为着力点,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担当铸魂育人的使命,切实将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一、公共艺术教育特色课程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深化高等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我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紧密贴合学生实际,进行科学进行分层分类建设,学校依托自身“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优势,匠心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目前开设有艺术与审美、文化与沟通、社会科学素养、水利特色等模块课程。
艺术与审美模块课程开设有《音乐鉴赏》《社交礼仪与形体艺术》《社交礼仪》《艺术概论》《艺术美学》《中外音乐史》《文学与影视鉴赏》《戏剧鉴赏》《美术鉴赏》《音乐与自我成长》《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艺术导论》《影视鉴赏》《中国色彩美学》《非遗之美与创意》《宋代美学与现代生活》《古诗里的中国节令》《中国古典小说与人生智慧》等。文化与沟通模块课程开设有《中华古代名人创新智慧》《实用写作与沟通艺术》《大学语文与写作》《中国古典小说与人生智慧》《古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六大名著的家国情怀》《中华茶文化》《中国园林水景文化赏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广告文案》《写作》《“艺”眼看黄河》《中国地域文化》《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诗歌创作》等。水利特色模块开设有《中华水文化》《游黄河看大戏》《黄河水利文化遗产》等。社会科学素养模块开设有《创新思维探索》《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
培养方案要求每个学生修满各模块课程共计10个学分方能毕业,以确保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有效满足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艺术教育需求。
课程注重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水文化、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着力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与全局观。教学工作充分结合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不断强化艺术类课程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党培养优秀人才,为国造就未来栋梁。2023-2024年度,《音乐与自我成长》建设成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同时,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已通过验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在这一重要思想的引领下,学校聚焦黄河特色艺术,精心构建出“黄河文化艺术美育课程群”。课程群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将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有机融合,分类别、分层次建设课程体系。同时,课程群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实现从“单向传输”课堂到“单向引导+双向沟通+多方互动”的现代课堂的华丽转身,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欣赏和传承中原地区独具魅力的黄河艺术形式,进一步培养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卓越能力。同时,学校特设“水遗产保护与传播工作坊”、“水诗词诵读与创作工作坊”、“水艺术疗愈与心理工作坊”、“红色经典美育工作坊”、“黄河湿地文化工作坊”、“数字影视创意工作坊”,通过项目化、主题化、长程化、情境化的融创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体验。
此外,学校深刻领悟新文科背景下学科建设的精髓所在,着力凸显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巧妙融合计算机仿真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等前沿科技,以“依托优势、创新实验模式、实现产学结合、培养应用人才”为宗旨,以资源整合与教学服务为双重导向,全力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蓬勃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的完美交融。依托“河南省公共艺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这一平台,精心打造了一系列集视觉、听觉、实践、评价于一体的综合性黄河艺术虚拟仿真实验课程项目,诸如《黄河湿地水鸟特技摄影虚拟仿真项目》《黄河历代河道变迁与治理虚拟仿真项目》《黄河泥埙制作与演奏虚拟仿真项目》《黄河非遗(河南)传承虚拟仿真项目》等。
二、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建设一支以专职艺术教师为主体、以兼职艺术教师为补充的公共艺术教师队伍。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师人数,不低于在校学生总数的0.15%,其中专职教师人数不低于艺术教师总数的50%。我校历来重视艺术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人文艺术教育中心坚持强教必先强师,以人才为生命线,以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高级职称人员为带头人,以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以通识教学为主,科学研究为辅,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2023-2024学年通过引进高端人才、招聘博士师资、人事代理引进实验教师等方式,师资总数不断增加。截至目前,中心共有专职教师28人,其他兼职教师50余人。专职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8人,讲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有13人,硕士学位15人。人员结构合理,为中心教学和各项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人才保障基础。
按照建设“双一流”的发展要求和“十四五”规划中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学校以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授为带头人,以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以本科生艺术类通识课为主线,不断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队伍建设,通过教师培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等多种形式,持续加强美育教师的业务能力,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室活动成为艺术教师培养的重要阵地。本年度教研室活动分别以课堂信息化建设、学科发展、混合式教学、师德师风建设、教学技能竞赛、科研能力提升等为主题,提升教师胜任力。此外,学校高度重视艺术类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青年教师基层技能培训。2023-2024年组织了青年教师试讲系列活动二十余次,并为新任教师分别安排了指导教师,要求试讲教师必须完成每学年5次试讲任务,并跟随指导教师全程听课,加速青年人才成长。
学校多次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警察学院、信阳农林学院、黄河科技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校际公共艺术教育团队建设的交流合作,探讨了新时代美育教育背景下,艺术教师应当如何以创意思维积极推动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讲好“中华美育故事”、传承好“中华美育精神”。
三、艺术教育经费专款专用
在经费安排上,为确保艺术教育与课外艺术活动的蓬勃发展,学校在面临经费压力之时,持续加大公共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坚持每年向校团委、人文艺术教育中心等机构划拨文化艺术表演的专项经费。公共艺术教育的日常经费也被单独列入学校的年度财务预算之中,每一笔用于支持公共艺术教育专项设施及活动的经费,均配有详尽的财务支出凭证,以备随时查询。2023年-2024年,学校公共艺术活动专项经费投入31万元,通识课模块建设投入70万元。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经费使用合理,专款专用,没有截留、挪用、挤占等现象。本年度艺术教育教学公用办公经费和教师观摩经费用于教师教研活动,具体使用范围包括:教研室建设的办公费、资料费、差旅费、实验材料费;教研成果出版资助费;外聘业界人士所发生的费用等。
在场馆方面,学校拥有便于开展艺术活动大型场馆——文体活动中心(老区)、文体会堂(新区)、文体中心(新区)3个,每个场馆可一次容纳座次5000人以上。可进行艺术表演的报告厅共计4个,分别是龙子湖校区第一报告厅、第二报告厅、第四报告厅、综合实验楼多功能报告厅。2023年起,我校大学生艺术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并持续投入使用,内部配有专用灯光、音响设备,为学生艺术展演、社团排练和艺术家的交流表演提供高质量活动场地,服务于全校师生开展公共艺术实践课程、艺术实训活动,成为学校开展艺术实践教学、美育工作坊建设的指定场所,运营效果良好,为学校美育改革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基础。
四、科研内涵式发展
我校秉持教师科研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理念,着重强调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积极鼓励教师打破学科壁垒,组建多元化的科研团队,并将教研与科研深度融合,力求在科研道路上实现创新性的突破。
2023至2024年度,我校公共艺术方面科研工作持续加强。公共艺术方向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1篇,北大核心期刊2篇。出版著作2部,其中《黄河流域非遗衍生品传播》出版自我校认定的国家一级出版社。
我校积极鼓励公共艺术方向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申报。2023至2024年度,公共艺术方向教师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13项。赵爱华老师主持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古小说的乱世书写研究》顺利结项,陈超老师的课题《气候变化对宋元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机制研究》获批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这标志着中心科研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极大地振奋了教师们的科研热情,形成了人人争做“科研型、学术型”教师的浓厚氛围。
我校重视科研团队平台的建设工作,2023年9月,依托人文艺术教育中心人文艺术教育基地为平台申报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黄河艺术文化传播教育基地”获批郑州市第五批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我校公共艺术教师在科研成果获奖上持续斩获佳绩。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市厅级科研成果奖励10项。其中,毕雪燕老师的成果《基于文化“双创”观念的黄河文化传播路径创新》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扈毅娟老师成果《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陈超老师成果《黄河流域水生态文化研究》、舒坤尧老师成果《试论儒家幸福观及其现代价值》荣获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五、公共艺术实践多样多彩
本年度,学校《艺术美学》《音乐鉴赏》《社交礼仪与形体艺术》等课程进一步强化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在课堂学习中加大学生课堂实践内容,引入小乐器进课堂、形体训练、礼仪常识情景演练,以及写作实践练习等环节,让学生积极融入课程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成立水艺术疗愈与心理工作坊、水遗产保护与传播工作坊、红色经典美育工作坊等6个美育工作坊,并定期开展非遗美学研学活动,培养有艺术涵养的科技创新人才,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并设有大学生艺术团、汉艺桥协会、华韵音乐协会、街舞协会等十个艺术社团,第二课堂建设成效显著。在“大学生艺术展演”“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比赛和演出中斩获大奖。此基础上,联动课堂开展小器乐进课堂、结课汇报音乐会、项目式音乐实践教学等,增加学生体验、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组织选拔优秀大学生参加艺术展演与竞赛,为学生开辟践行美育、实现价值塑造的多彩舞台。
2023年9月,我校邀请全国知名美育专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沙家强教授作“高校美育有效实施的核心要素”专题讲座。双方围绕新时代美育顶层设计、美育有效实施的一般要素、美育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美育实施教学革新素养,以及美育实施模式创新路径五个方面进行分享和交流。
2023年9月,我校美育实践团队赴善水书院开展红色美育共建活动。我校美育实践团队与书院就高质量人才培养、书院美育课程建设、场馆搭建与社团管理等问题进行深度交流。此次交流活动为我校美育实践团队与书院提供一个合作、创新、发展的平台,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美育体系。
2023年10月,为加强师生的校外实践活动,我校艺术教育工作队伍赴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园考察校企合作,就乐器制作、研学、音乐教育及剧场综合基地等音乐非遗实践教育方面进行了考察交流。我校致力于音乐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将充分挖掘河南特色乐器,背靠学校水利特色,组建一支以教学为主、赛教结合的特色乐团。
2023年11月,我校艺术审美模块课程《戏剧鉴赏》结课汇演——暨“非遗大师进课堂”活动在江淮校区精彩呈现。活动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舞台,切身感受到书院制美育教育的强大引力,为校园营造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氛围。“非遗大师进课堂”活动将中华传统民间艺术与美育实践课堂相结合,学生们不仅饱了眼福,也体会到了戏剧表演的魅力。让戏剧实践课堂“走出课堂,走向舞台”,是美育教学的一次极致展现。
2023年11月,我校师生原创歌曲《江淮水谣》精彩亮相。我校艺术教育工作队伍依托“全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与“全省中小学合唱培育工程”,采集罗山县革命老区的自然风光及历史文化积淀,以江淮校区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创作背景,推出原创歌曲《江淮水谣》。通过歌唱的方式为我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入生机,为学校“双一流”创建与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增彩。
2023年12月,我校师生原创民族音乐作品《水润华夏》倾情呈现。我校艺术教育工作队伍依托学校音乐非遗实践教育基地,聚焦水文化、黄河特色艺术与焦裕禄精神,通过复原敦煌壁画的传统古乐器——箜篌,古筝、二胡,推出原创民族音乐作品《水润华夏》,奏响华水学子们赓续红色血脉、坚守文化传承的青春之声。
2023年12月,我校艺术教育工作队伍代表应邀参加北京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美育理论”美育论坛暨高校美育课程案例交流会。在本次论坛中,各高校在美育工作上的深厚积累和创新精神为我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校将吸收优秀美育经验,在美育教育中投入更多思考,共同为推动中国特色美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3年12月,我校师生“黄河湿地水鸟”系列原创音乐作品精彩亮相。我校艺术教育工作队伍以“黄河湿地水鸟”为主题创作出系列原创音乐作品,分别为《在河之洲》《东方白鹳》《云雀》《大河之声》。我校艺术教育工作队伍分别至黄河中下游(河南段)的三门峡、孟津、中牟、兰考的黄河湿地水鸟栖息地开展实地考察,细致观察黄河湿地水鸟的生活习性与基本特征,并开展声音采样。此系列作品展现了黄河之畔水草丰美、水鸟筑巢栖息的自然景象,用自然之声使学生获得身心的放松与遐想,是开展水艺术疗愈与心理建设、水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创新制作,对激发学生水文化学习兴趣与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2023年12月,我校人文艺术教育中心举办教学技能展示元旦汇演暨美育工作坊启动仪式。中心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使命,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品质发展等诸多领域提升美育工作的育人实效,着力让每一名学生能在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2024年1月,我校在河南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斩获佳绩,我校共获奖项19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并荣获优秀组织奖。在获奖层次、获奖数量、项目种类方面均取得新突破。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美育改革发展,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强化美育育人功能,凝练中华美育精神内涵。
2024年4月,我校在江淮校区善水书院举办“体验泥塑文化·手塑黄河故事”主题活动。活动体现了我校在推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为,更为广大师生及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了解与热爱以黄河流域泥玩具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有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的普及与活态传承。
2024年6月,我校艺术教育工作队伍赴郑州市第七十三中学举办“大河之壤——黄河流域泥玩具展”暨主题党日活动。展览全方位展示了黄河流域泥玩具的历史变迁、艺术特色及制作工艺。青年教师孟俊峰亲自策划、现场导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讲解了泥玩具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制作技艺,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黄河流域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2024年6月,我校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结课汇报音乐会。这是我校在“音乐鉴赏”“游黄河看大戏”等通识课程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次探索创新。我校艺术教育工作队伍矢志不渝地秉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在制度设计、内容创新、活动载体、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全方位构建高校美育浸润新格局,积极打造寓教于艺的“美育思政课堂”、以德润心的“美育实践工作坊”。
2024年8月,在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评选中,学校选送学生作品荣获国家级二等奖两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8项,学校分别荣获国家级与省级优秀组织奖。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美育改革发展,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结合水利办学特色,强化美育育人功能,凝练中华美育精神内涵。
2024年8月,我校在河南省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斩获佳绩,我校选送的5件作品全部获奖。其中,大学生组作品《等待》《我的南方和北方》、留学生组作品《颂黄河》《我爱你中国话》均获一等奖,教师组作品《致橡树》获三等奖。同时,留学生组2件作品都入选了下一轮的国赛评选。选送作品不仅展现了华水中外学子朝气蓬勃的青春风采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悟与传承,也展示了我校尚美崇德、以美培元的阶段性育人成果。
六、美育浸润社会服务
我校艺术教育工作队伍积极发挥“省级样板支部”和“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变为美育教学的资源,就地取材、挖掘本土优秀文化,开展乡村美育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推动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9月,我校持续推进省教育厅乡村中小学合唱培育工程。我校作为河南省乡村中小学合唱培育工程的牵头高校,校党委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并扎实推进省教育厅各项部署要求,努力以更加务实的行动践行社会责任,打造全省乡村中小学合唱培育工程华水品牌。此次活动是我校美育团队坚定不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的具体实践。
2023年10月,我校扎实推进“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艺术教育工作队伍赴博爱县孝敬镇留村小学,对“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开展情况进行考察交流。五育并举,美育为要,我校以此次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为契机,组建专业化乡村美育服务队伍,协助博爱县孝敬镇留村小学开展美育课程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培训等工作,以美育强大的精神力量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优质的美育教育资源“动起来”,让美育的“浸润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2024年4月,第二批全省乡村中小学“以美育人 向美而歌”合唱培育工程试点学校和帮扶高校遴选会再度启动。我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部署,依托水文化、黄河文化、非遗美学等特色办学资源,积极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共同推动全省乡村学校美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5月,我校“以美育人,向美而歌”合唱培育工程帮扶成果在莽张镇中心学校展出。此次展演呈现了我校帮扶成果,是对2023年全省乡村中小学“以美育人,向美而歌”合唱培育工程的积极响应,也是一次别有意义的阶段性成果展示。作为首届河南省乡村中小学合唱培育工程的承办单位,学校积极响应河南省教育厅各项工作部署,以音乐为力量,为莽张镇中心学校传递温暖、点亮希望,在教学设备、师资援助、文化实践等各个方面开展全面帮扶。
2024年8月,我校开展“黄河非遗”主题美育浸润活动。艺术教育工作队伍团队赴经开区肖庄小学,开展“黄河非遗”主题美育活动,并对“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开展情况进行考察交流。我校积极探索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推进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落地落实,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教师队伍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力,着力打造“黄河非遗”美育课程和“华水特色”实践品牌。
七、公共艺术教育硕果累累
2023至2024年度,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再创佳绩。《音乐与自我成长》被认定为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通识课示范课程;河南省第二十七届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中《卓越的技巧:器乐旋律》获高等教育组微课一等奖、《灌溉工程文化》获高等教育组微课二等奖、《音乐的形象》获高等教育组微课三等奖;河南省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系列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新文科通识课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研究》省级立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创新精神培养的新文科课程群建设探索研究》省级立项。
在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荣获国家级、省级优秀组织奖;朗诵《我们的青春》荣获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地方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戏剧鉴赏>课程为例》荣获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舞蹈《我的祖国》荣获省级一等奖;戏剧《吾辈当歌》荣获省级二等奖;器乐节目《战台风》荣获省级三等奖;器乐节目《扬鞭催马送粮忙》荣获省级三等奖;舞蹈《不想说再见》荣获省级三等奖;舞蹈《茉莉花开》荣获省级三等奖;摄影《黄河协奏曲——郑州黄河公路 大桥》荣获省级三等奖;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数字赋能下的高校美育课程创新与实践——以黄河特色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为例》荣获省级二等奖;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助力学生创新成长性思维培养:普通高校音乐素养课程的新使命》荣获省级三等奖。
在河南省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作品《等待》《我的南方和北方》荣获大学生组一等奖;作品《颂黄河》《我爱你中国话》荣获留学生组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艺及艺术教育发展寄予厚望,他强调“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人文艺术教育中心作为全校承担全校通识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单位,立足学校改革发展大局,继续围绕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通识课建设的中心任务,强化责任担当,推进美育改革纵深发展,切实将美育综合改革成效转化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的强大动力。作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将矢志不渝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主动肩负起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职责,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拿出真正的好课、好作品、好文章、好成果,让艺术教育“活”起来。
下阶段,我校将矢志不渝地深耕美育课程、艺术实践以及美育品牌的建设,致力于推动艺术教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为我校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与“双一流”创建目标作出更为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