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美育最典型的方式——艺术教育成为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重要路径。2022-2023年度,我校以深入推动大学生艺术教育为着力点,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专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经典,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全校师生立德树人守初心、铸魂育人担使命,切实将艺术教育成效转化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的强大动力,全力做好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学校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高等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我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充分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分层分类建设,学校结合自身“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优势,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目前中心开设有艺术与审美、文化与沟通、社会科学素养、水利特色等模块课程。
艺术与审美模块课程开设有《音乐鉴赏》《社交礼仪与形体艺术》《社交礼仪》《艺术概论》《艺术美学》《中外音乐史》《文学与影视鉴赏》《戏剧鉴赏》《美术鉴赏》《音乐与自我成长》《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艺术导论》《影视鉴赏》《中国色彩美学》《非遗之美与创意》《宋代美学与现代生活》《古诗里的中国节令》《中国古典小说与人生智慧》等。文化与沟通模块课程开设有《中华古代名人创新智慧》《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实用写作与沟通艺术》《大学语文与写作》《中国古典小说与人生智慧》《古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六大名著的家国情怀》《中华茶文化》《中国园林水景文化赏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广告文案》《写作》《“艺”眼看黄河》《中国地域文化》《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诗歌创作》等。水利特色模块开设有《中华水文化》《游黄河看大戏》《黄河水利文化遗产》等。社会科学素养模块开设有《创新思维探索》《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
培养方案要求每个学生修满各模块课程课程共计10个学分方能毕业,以确保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有效满足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艺术教育需求。
课程注重弘扬中华水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教学工作充分结合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不断推动艺术类课程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聚焦“课程思政”,切实讲好中国故事、赓续红色血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022-2023年度,中心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高度重视,并取得多项成果。如《音乐鉴赏》迄今已建设成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音乐与自我成长》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立项。传统文化与非遗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在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项目立项;“水文化与艺术”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在校级课程思政特色化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立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项目——人文艺术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验收通过。在各类课程思政主题大赛中,中心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2023年“中原文化”主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中,《艺术美学》荣获一等奖,《音乐鉴赏》荣获三等奖。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比赛中,《黄河坝孕华夏音》《礼仪中的“左”与“右”》均荣获二等奖;校级网络思政育人优秀案例征集中《以艺铸魂 以美润心——探索互联网+赋能艺术美学课程思政新模式》、《音乐、社会与人生》:开拓“大爱大德大情怀”网络思政育人实践路径均荣获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在此基础上,学校聚焦黄河特色艺术,构建出“黄河文化艺术美育课程群”。课程群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将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有机融合,分类、分层次建设课程体系,利用互联网科技实现从“单向传输”课堂到“单向引导+双向沟通+多方互动”课堂的改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欣赏和传承中原特色的黄河艺术形式,进一步培养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学校特设“水遗产保护与传播工作坊”、“水诗词诵读与创作工作坊”、“水艺术疗愈与心理工作坊”、“红色经典美育工作坊”、“黄河湿地文化工作坊”、“数字影视创意工作坊”,通过项目化、主题化、长程化、情境化的融创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体验。
此外,学校紧紧把握新文科背景下学科建设的核心要义,聚焦黄河特色,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等,以“依托优势、创新实验模式、实现产学结合、培养应用人才”为宗旨,以整合资源、服务教学为目标,大力推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实现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依托“河南省公共艺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构建出一批综合视、听、练、评为一体的综合性黄河艺术虚拟仿真实验课程项目,如《黄河湿地水鸟特技摄影虚拟仿真项目》《黄河历代河道变迁与治理虚拟仿真项目》《黄河泥埙制作与演奏虚拟仿真项目》《黄河非遗(河南)传承虚拟仿真项目》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建设一支以专职艺术教师为主体、以兼职艺术教师为补充的公共艺术教师队伍。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师人数,不低于在校学生总数的0.15%,其中专职教师人数不低于艺术教师总数的50%。我校历来重视艺术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2022-2023学年人文艺术教育中心通过引进高端人才、招聘博士师资、人事代理引进实验教师等方式,师资总数不断增加。截至目前,中心共有专职教师28人,其他兼职教师50余人。专职教师中副教授9人,讲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有12人,硕士学位16人。人员结构合理,为中心教学和各项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人才保障基础。
按照建设“双一流”的发展要求和“十四五”规划中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学校以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授为带头人,以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以本科生艺术类通识课为主线,不断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教学队伍建设,通过教师培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等多种形式,持续加强美育教师的业务能力,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室活动成为艺术教师培养的重要阵地。本年度教研室活动分别以课堂信息化建设、学科发展、混合式教学、师德师风建设、教学技能竞赛、科研能力提升等为主题,提升教师胜任力。此外,学校高度重视艺术类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青年教师基层技能培训。2022-2023年组织了青年教师试讲系列活动三十余次,并为新任教师分别安排了指导教师,要求试讲教师必须完成每学年5次试讲任务,并跟随指导教师全程听课,加速青年人才成长。
学校积极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学术研讨及公共艺术课程调研,对教育教学工作有较大促进作用。学校美育团队结合学科建设、艺术实践开展调研,形成了《高校特色艺术实践教学工作坊调研》《美育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调研》《黄河特色文化遗址调研》《大中小学合唱教学实践调研》等多份调研报告,进一步夯实了中心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基础。
2023年8月,学校美育团队赴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学院调研通识课课程建设,就如何提升艺术通识课程建设、加强科研管理机制、提升团队凝聚力以及增强人才联合培养方案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为今后的互学互鉴、优势互补、深入合作、携手并进、共同促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学校多次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警察学院、信阳农林学院、黄河科技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校际公共艺术教育团队建设的交流合作,探讨了新时代美育教育背景下,艺术教师应当如何以创意思维积极推动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讲好“中华美育故事”、传承好“中华美育精神”。
三、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配备
在经费方面,为了保证艺术教育和课外艺术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持续加大公共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坚持每年将文化艺术表演专项经费划拨至校团委、人文艺术教育中心等单位,艺术教育日常经费单独列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根据学校2022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关于印发《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2年度教育事业经费预算编制方案》的通知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研室(系)设置与管理办法》的文件要求,本年度艺术教育教学公用办公经费和教师观摩经费用于教师教研活动,具体使用范围包括:教研室建设的办公费、资料费、差旅费、实验材料费;教研成果出版资助费;外聘业界人士所发生的费用等。
在场馆方面,学校拥有便于开展艺术活动大型场馆——文体活动中心(老区)、文体会堂(新区)、文体中心(新区)3个,每个场馆可一次容纳座次5000人以上。可进行艺术表演的报告厅共计4个,分别是龙子湖校区第一报告厅、第二报告厅、第四报告厅、综合实验楼多功能报告厅。2022年末至2023年初,学校对文体中心四楼重点场所进行改造,投入40万元专项经费,成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实训基地。实训基地配有专用灯光、音响设备,能够为学生艺术展演、社团排练和艺术家的交流表演提供高质量活动场地,从而服务于全校师生开展公共艺术实践课程、艺术实训活动。
四、科研成果及队伍建设
2022至2023年度,我校公共艺术方面科研工作持续加强。公共艺术方向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9篇,较以往在数量上稳步增长,质量上持续攀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4篇,CSSCI来源期刊2篇,北大核心期刊3篇。出版著作4部,其中《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黄河流域水生态文化研究》出版自我校认定的国家一级出版社。
我校积极鼓励公共艺术方向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申报。2022至2023年度,公共艺术方向教师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市厅级项目9项。赵爱华老师的成果《古小说的乱世书写研究》获批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陈超老师的课题《气候变化对宋元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机制研究》获批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这标志着中心科研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极大地振奋了教师们的科研热情,形成了人人争做“科研型、学术型”教师的良好氛围。
我校重视科研团队平台的建设工作,2023年9月,依托人文艺术教育中心人文艺术教育基地为平台申报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黄河艺术文化传播教育基地”获批郑州市第五批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我校公共艺术教师在科研成果获奖上持续斩获佳绩。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市厅级科研成果奖励10项。其中,毕雪燕老师的成果《基于文化“双创”观念的黄河文化传播路径创新》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扈毅娟老师成果《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陈超老师成果《黄河流域水生态文化研究》、舒坤尧老师成果《试论儒家幸福观及其现代价值》荣获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
五、公共艺术实践活动
本年度,学校《艺术美学》《音乐鉴赏》《社交礼仪与形体艺术》等课程进一步强化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在课堂学习中加大学生课堂实践内容,开展小乐器进课堂、形体训练、礼仪常识情景演练,写作实践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中心积极组织开展了社团艺术实践活动,指导大学生艺术团、HS CREW街舞协会、华水模特队等十余个学生社团,在“挑战杯”“大学生艺术展演”“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比赛和演出中斩获大奖。此基础上,联动课堂开展小器乐进课堂、结课汇报音乐会、项目式音乐实践教学等,增加学生体验、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组织选拔优秀大学生参加艺术展演与竞赛;还打造“五四”合唱、华水之声、校园歌手大赛及丰富多彩的院系学生节,为学生开辟践行美育、实现价值塑造的多彩舞台。
2022年11月,经专家评审,我校艺术作品《少年》荣获河南省教育厅“舞动青春”视频接力活动高校组一等奖。该作品展现了我校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进取团结的青春热情,也激励着全校师生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斗志。
2023年5月,我校选送节目《智领未来》《花开春常在》亮相第十六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闭幕式,并获得现场师生观众的一致好评。
2023年6月,为丰富校园文化,凝聚青春力量,《音乐鉴赏》结课汇报音乐会在艺术教学实训基地成功举办。结课音乐会将音乐课堂中的理论指导与育人实践相结合,课程思政与思想价值引领相结合,切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水利水电大学贡献力量。
2023年5月至8月,我校积极响应省教育厅号召,落实《关于举办全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教办体卫艺〔2023〕71号)要求,顺利举办学校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通过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
2023年9月,学校艺术教育团队走进江淮校区,共建红色美育基地,进一步赋能书院美育教育,为师生搭建高品质的艺术实践平台,不遗余力地推进美学视角下高校书院制人才培养策略的实践和研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努力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书院红色美育工作“华水模式”,谱写出新时代高校美育发展新篇章。
六、美育社会服务
我校艺术教育工作队伍积极发挥“省级样板支部”和“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变为美育教学的资源,就地取材、挖掘本土优秀文化,开展乡村美育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推动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5月,我校举行河南省乡村中小学合唱培育工程启动仪式。河南省乡村中小学合唱培育工程对标省委“乡村振兴”战略,以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美育优质均衡为目标,以缩短城乡差距、振兴乡村中小学美育工作为宗旨,提升美育教学质量、丰富校园实践活动,依托高校合唱师资,打造面向人人、全覆盖、高质量的乡村学校美育新体系,努力让每一名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美育。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我校美育团队在师资力量培训、美育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团建设方面与对口乡村学校达成全方位交流合作,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依托高校合唱师资,努力打造面向人人、全覆盖、高质量的乡村学校美育新体系。
2023年9月,我校入选第二批全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我校以罗山县莽张镇中心学校、博爱县孝敬镇留村小学、济源市王屋镇大路小学等为帮扶对象,帮助其开展美育课程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培训等,让每位乡村学生享有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激发我校美育教师队伍的创新活力、教育教学能力与社会服务担当。
2023年10月,我校美育实践团队赴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园考察校企合作,就乐器制作、研学、音乐教育及剧场综合基地等音乐非遗实践教育方面进行了深度交流,积极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持续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音乐教育服务,为乡村振兴、民族特色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2023年11月,为加强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我校艺术教育工作队伍赴焦作武陟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考察校外教学实践活动基地。我校同焦作市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合作建设大学生校外教学实践活动基地(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基地成立以来,我校结合美育开设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治理内容的通识类课程,深度挖掘艺术作品中的黄河精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强有力突出了我校水利特色,传承保护文化根脉,弘扬文化自信。
七、公共艺术教育成绩斐然
2022至2023年度,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再创佳绩。线上课程《实用写作与沟通艺术》与社会实践课程《音乐鉴赏》在2023年水利工程类国家级一流课程培育项目中立项;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艺术美学》《中华古代名人创新智慧》《实用写作与沟通艺术》顺利结项;《音乐鉴赏》被认定为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河南省第二十六届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中《音乐的色彩》获高等教育组-微课一等奖、《音乐与自我成长》获高等教育组-微课二等奖,《文舞相和 大美河南》获高等教育组-微课二等奖,《张骞:千秋功在史书间》获高等教育组-微课二等奖,《戊成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获高等教育组-微课二等奖,《清风启程》获优秀教育电视节目三等奖;在河南省第二十七届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中,《卓越的技巧:器乐旋律》《灌溉工程文化》《音乐的形象》分别荣获省级一等奖、二等奖与三等奖;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河南红色文化虚拟仿真项目在高校美育课程的应用研究成功立项;《基于文化“双创”理念的黄河文化传播路径创新》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本科高校美育课程智慧化教学模式研究》获河南省本科高校智慧教学专项研究项目第二期立项;河南省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系列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新文科通识课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研究》获得省级推荐;2023本科教育教学“汪胡桢奖”荣获教师教学奖、优秀教学单位;《舞动青春之少年》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获得新媒体作品优秀奖;《艺术美学》和《音乐鉴赏》分别获2023年“中原文化”主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艺及艺术教育发展寄予厚望,他强调“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将矢志不渝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主动肩负起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职责,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拿出真正的好课、好作品、好文章、好成果,让艺术教育“活”起来。
下阶段,我校将持续深耕美育课程、艺术实践、美育品牌的建设,推动艺术教育呈现跨越式的发展,为我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与“双一流”创建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