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学校中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良好的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高校学风建设是通过高校团学工作,让大学生养成主动自觉学习、勤奋刻苦学习、自主创新学习的习惯。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的个体体现,更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体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目标,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学风建设,树立理想信念,激发学习动力,能够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增强学习主动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学风建设工作过程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者通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养成严谨务实的学习习惯和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这是学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发挥渠道。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通过系列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并普及大学生涯规划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养成可以终生受益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实现学习动力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学习目标从模糊到清晰的转变、学习态度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学习角色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通过班会、党团活动等帮助学生确定长期短期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通过不定期组织本专业的专题讲座、论坛沙龙等,使学生把握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通过“优秀学生案例集”、“成长故事会”等典型示范的方法,以优秀学生的典型事例或者现身说法来激励学生;通过大学生诚信教育和廉洁教育,使学生摒弃考试作弊、“贿选”党员、“贿选”学生干部、“贿评”各种奖学金等行为,从而真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上来;量化学生评奖评优的考评指标,把学习情况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另一方面,强化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的爱岗敬业观念,使其担负起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履行职责,在日常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把学风作为最重要的中心工作之一来抓;强化诚信廉洁意识,对各种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的处理严格把握政策尺度,既要坚持原则、严肃认真,又要科学公正、实事求是;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权益。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导向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科学、严谨、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中,除了人的因素以外,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能够发挥坚实的保障作用。高校及其二级学院(系)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风建设相关规章制度。高校层面要形成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设置科学合理、考核过程以人为本的考核评估办法。比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将“就业率”、“考研率”、“四级通过率”、“科技创新”、“还贷率”等作为学风建设的“五项指标”来考量,着力打造求真务实的学风,培育团队意识,引导激励学生积极上进,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加强学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他们分解指标制定评奖评优政策提供了依据,学风建设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二级学院(系)层面要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制定更为微观具体的管理制度和评奖评优制度。管理制度如自习制度、晨读制度、查课查寝制度、电脑使用制度等,使学生有章可循,防止大量自由时间的虚度。评奖评优制度除了可将校级考核指标分解细化至本院(系),还应结合自身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特点,将专业人才所需“德”、“才”两方面素质体现于综合素质测评制度中,鼓励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和科研项目申报,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