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至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赴洛阳实践研学。本次研修以实地考察与理论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展开,旨在提升学院教师的历史素养、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中华文明传承与思政教学的融合。
11月1日上午,教师们踏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循着“第一王朝”的历史脉络,观摩绿松石龙形器、青铜爵等珍贵文物,聆听讲解员介绍二里头遗址作为“最早中国”都城遗存的考古发现,深入了解夏代礼制、手工业发展及社会结构。在宫殿遗址复原区,大家驻足探讨早期国家都城规划的历史意义,感受先民创造的灿烂文明,更坚定了以历史自信涵养文化自信、以文明自觉凝聚民族认同的使命担当。


当天下午,教师们赴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在行走的课堂中触摸历史脉络、解码地理智慧。老师们结合现场实物,体会佛教沿丝路传入中原的脉络,到石窟雕刻的唐代审美意趣,再到造像背后的时代精神,让知识点在实景中鲜活起来。

11月2日上午,教师们赴洛阳博物馆进行“沉浸式研学”。老师们沿“河洛文明展”“汉唐陶俑展”等核心展区有序参观。从见证夏商礼制的乳钉纹铜爵,到展现盛唐气象的三彩黑釉马,再到记录市井生活的北魏陶俑,一件件珍贵文物串联起千年历史脉络。老师们不时驻足交流,感悟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

此次研学活动为思政课教师搭建了“触摸历史、感悟精神”的立体学习平台。老师们纷纷表示,不同场馆串联起中华文明的“文化厚度”形成了多元互补的教学资源库。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把各场馆蕴含的文明基因、奋斗故事转化为思政课堂的鲜活案例,通过“古今贯通”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历史溯源中坚定文化自信,在精神传承中筑牢理想信念,让思政教育真正扎根历史、贴近现实、面向未来,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更深厚的思想力量。
图文:白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