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纷争更加错综复杂。深刻领悟意识形态权力,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22年6月16日,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志丹教授以《论意识形态权力》为题开讲第28期“求实论坛”,论坛采取“线上+线下”方式进行。我院班子成员和全体专职教师、部分兼职教师在学院325报告厅参会。“求实论坛”由我院院长张梅教授主持。报告会由《河南教育(高教版)》杂志、河南教育宣传网提供媒体支持,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600余人在腾讯会议线上收看。

张梅院长对张志丹院长在百忙之中为我院师生作报告表示热烈欢迎。张梅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张志丹院长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兼任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张志丹院长主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和经济伦理学,提出并阐发“马意学”“张力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权力”等概念。在科研方面,张志丹院长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项,出版《意识形态功能提升新论》《道德经营论》等5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160余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40余篇。同时,张志丹院长荣获省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

张志丹教授围绕“意识形态权力的出场语境、意识形态权力的概念、意识形态权力的本质与功能、意识形态权力的理论边界、小结与展望”五个方面,对意识形态权力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刻的解读。张志丹教授认为,意识形态权力的出场语境是主体创新逻辑、客体创新逻辑与回应实践逻辑之必然。张志丹教授指出,严格意义上说,对意识形态权力问题的探讨并非一个新话题,现实主义学派、马恩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其都有过富有创见性的阐述。张志丹教授强调,意识形态权力作为一种“软”国家权力,是指一定社会的阶级或者集团的思想统治权,即谋求和掌握意识形态生产、运行、教育和传播以实现阶级统治的权力。张志丹教授立足于意识形态权力是意识形态的必然诉求,而非“泛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权力是国家权力的内在构件,而非个人权力、意识形态权力是意识形态的必然诉求,也是国家权力的必然拓展或者题中应有之义,而非“泛权力化”三个维度,厘清意识形态权力的合法性边界。在此基础上,张志丹教授总结,当前,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处于“动荡变革期”,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冲击很大,不可小觑。我们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以意识形态权力为统领,抓好意识形态建设,以此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

张梅院长在总结中说,在几千年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影响力从未像近代以来的“意识形态时代”这样显赫,无论是一个国家内部还是在国际关系领域概莫能外。意识形态成为国家内部乃至国家之间权力争夺的重要内容。张志丹教授以深厚的理论功底、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久久为功的探究力,紧紧围绕意识形态权力,从思想史的角度来梳理得出意识形态权力的出场是理论逻辑之必然,是根植于深厚学理基础上的科学概念,是依据实践事实并经得起检验的科学抽象,并非某种主观臆造的本体论的诞妄,从而揭示出意识形态权力的本质和基本内涵,以及意识形态权力之基本特征,即柔软性、渗透性和跨时空性。最后,张志丹教授指出,要正确地对待意识形态权力,需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保持意识形态权力功能发挥的合理边界,掌握好意识形态权力与社会思潮的权利、意识形态权力与其他权力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张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内容翔实,充满激情,让我们享受了一场学术盛宴的同时,也将引发我们对意识形态权力进行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报告会后,师生们纷纷表示张志丹教授的报告会逻辑严密、思路清晰,主题紧跟时代前沿,使我们更加明白深入研究意识形态权力的意义,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有助于推进新时代国际国内有关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中国之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供稿:张晨 图片: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