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2022年上半年“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推进暨集体备课会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3日 来源:

5月12日下午,我校召开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推进暨集体备课线上会议,副校长苏喜军、刘雪梅、刘盘根、校纪委书记王如厂出席会议,党委宣传部、教务处负责同志,各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形势与政策”课全体专兼职授课教师等100余人参加会议。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心记主持会议。

副校长苏喜军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推进暨集体备课会上讲话

副校长苏喜军首先强调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要意义,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主渠道。党中央对形势与政策课建设高度重视,多次出台重要文件加强思政课建设。苏校长还总结回顾了学校近几年扎实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即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打造成第一课堂。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精心组织,教学秩序井然。领导带头,以上率下,示范效应发挥较好,全体校领导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带头上“形势与政策”课。同时,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择优遴选教师队伍等重要举措并施,学校近几年“形势与政策”及其他思政课程取得良好成效,学生反响较好。最后,苏校长就进一步提升全校思政课程质量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把牢政治方向。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二是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加强管理。按照党委文件的要求,各部门联动配合把课安排好。三是全体授课教师要认真备课,不断增强教学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四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方法手段。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饶明奇就“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和总体设置做了说明:明确全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应严格按照教育部“四年不断线”规范化建设要求和教务处最新制定的《培养方案》执行,每学期不低于8学时,共计2学分。本科生一、二年级全部采用课堂教学形式,排入课程表。本科生三、四年级每学期4学时课堂教学、4学时其他形式学习,其中课堂教学内容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确定并提供教学材料,各学院党委负责组织实施,每学期初将具体安排报马克思主义学院审定、教务处备案,学期末将执行情况、考核成绩和教学工作量核算情况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审定。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饶明奇在集体备课会上发言

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王湘云就“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工作做出具体安排,结合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下发的《2022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明确本学期课程讲授四个专题的教学内容,并对老师们教学准备、课堂管理和课程考试等提出具体要求。

本学期“形势与政策”专题小组安排

集体备课环节由四位专题组长就专题内容结构、授课思路、重难点把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李心记结合具体事例从一个根本任务、两个《历史决议》、三个为什么、四个讲清楚和五个着力点分别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性质,以及“百年奋斗谋复兴 勇毅前行兴伟业”专题的教学导入、教学目的、教学框架和教学要求进行了详细阐释。王湘云从分析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和认清共同富裕的未来征程等四个方面解读“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专题。霍贺从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遗留问题的性质,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外部势力干扰和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四个方面进行讲解“站在历史正确一边 共创祖国统一伟业”专题。耿进昂围绕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有哪些困难、阻碍世界经济复苏的因素有哪些以及中国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措施等内容对“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专题进行了诠释。随后,与会老师围绕如何讲好专题、如何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等,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意见建议。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心记在集体备课会上发言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心记作总结发言,指出此次会议内容丰富,安排合理;备课充分,各具特色;富有成效,形成激励。他充分肯定了几位专题组组长的教学展示与分享,强调所有专兼职教师要严格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要”“八统一”要求以及校党委书记王清义提出的“三个第一”要求为基本遵循,以实干的态度备好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讲好课,促进我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推进暨集体备课线上议现场

(供稿:吴俐娟 王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