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席恒教授来我院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8日 来源:

11月6日上午,由社科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学术报告会在9117教室举行,报告会主讲专家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保障教学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大学席恒教授,报告题目是“养老金机制与中国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教师学生代表1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饶明奇主持了报告会。

席恒教授的报告分四部分:一、养老金机制及其意义。主要阐述了养老保险金缴费的费基、费率、缴费年限、工作年限、退休年龄等关键因素及相互关系,认为养老金形成机制取决于这五个方面的整体良性互动,不能单看一个方面。二、中国养老金机制的发展脉络。主要从2005年开始实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009年实行农民养老保险试点、2015年实行全民养老保险制等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回顾我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脉络。三、中国养老金机制优化的空间。主要阐述了在养老金积累增加、养老金待遇提高这一目标约束条件下,可以通过调整参量,优化养老金机制关键要素之间的平衡机制。四、现阶段我国养老金改革的选择。主要阐述了通过全国统筹,做稳第一支柱(国家),做强第三支柱(企业),做活第三支柱(个人),再加上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等措施,实现基本养老保障托底、地方附加、职业年金、持珠人群附加等为补充的养老金形成机制的理想状态。

席教授的报告,引发了师生们的浓厚兴趣,报告结束后,大家踊跃发言提问交流,席教授一一做了回答。

饶院长在总结中高度评价了席教授的报告并代表师生致谢。他指出,社会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它发端于改革,又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保障,是深化改革的稳定器和保障民生的安全阀,社会保障的铁轨铺到哪里,深化改革的列车才能开到哪里。作为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关注这些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勇于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点上积极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希望师生认真学习消化报告内容,进一步做好教学科研等工作。

席恒,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专家,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成员,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应急管理专家组副组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公共管理与应急管理。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岸劳动力流动和劳动权益保障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经济效应研究》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公与私:公共事业运行机制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两岸四地养老保险制度比较与可携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等学术著作8部。发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实现路径》等科研论文12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完成的研究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多项被政府采纳应用。多项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陕西省等科研奖励。(王晓岗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