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三育一体” 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0日 来源:

为补齐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基于经验或直觉的推断短板,实现“全样本”数据分析和整体性“精准描述”,增加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和实证性支撑,2019年以来,我们通过探究大数据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客体及其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将大数据优势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服务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性地构建了高校思政课“三育一体”教学新模式即育数于师、育数于生和育数于辅以及三者之间的协同教育方式整体。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一)项目主题

项目主题“三育一体”主要包括:育数于师,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学大数据技术、分析和教学综合团队,构建开放性、前瞻性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综合系统;育数于生,开发思政课教学的“华水公式”,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开展个性化思政课教学;育数于,建立系统性思政课教学数据库,打造高校思政课教学链。“三育一体”教学模式旨在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使大数据优势更加切合地深入到思政课教学团队、学生群体以及思政课教学体系之中,从而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二)项目思路

围绕问题,项目按照三个步骤逐渐展开:首先,根据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不同需要,以数据化方式汇集整合学生在不同空间的活动轨迹,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化处理,最终以可视的形式展现为图形、图表、曲线等,实现思政课教学对象的思想行为的可视化;其次,迅速把握学生学习关切、思想困惑和学生课堂评价、教学反馈,并能迅速生成从形式到效果、从隐性到显性的直观图式,根据最新的数据分析结论,实现对其思想行为发展趋势预判的精准化;最后,依据数据分析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从而对学生个体或群体进行精准画像,并由此展开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育数于师,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学大数据技术、分析和教学综合团队,构建开放性、前瞻性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综合系统。

大数据技术队伍,主要承担思政课教学数据平台的设计和动态搜集任务,同时以数据分析排行社会热点和学生关切,并形象地以课件形式呈现;大数据分析队伍主要通过算法、公式等获取信息以及不同信息间的相关性,一般由计算机专业背景教师负责;教学应用反馈队伍应及时反馈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和问题情况,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负责。这三支队伍作为大数据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力量,以开放性方式获取网络资源,以前瞻性视域分析学生关切和学习问题,以综合性能力开展课堂教学,从而形成“三育一体”的思政课教学新形态。

(二)育数于生,开发思政课教学的“华水公式”,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开展个性化思政课教学。

高校思政课教学应遵循学生思想特点的教育规律。相对来说,各高校学生的数量、年龄、专业比较稳定,根据这些较稳定的数据和不同的定制需求,可以创建与高校特点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项目团队运用问题需求为导向,在语义挖掘和数据可视化基础上创建分析学生思维行为的“思政课大数据公式”,之后只需将前期创建的数据库信息导入“思政课大数据公式”,学生个体或群体的系统性评估即会呈现,包括学生的生活表现、学习展现、近学期待等,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精准画像”。思政课教师根据数据分析出的问题及问题发展趋势,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并针对某一学生群体或个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分众化思政课教学或个体访谈、主题研讨、专题讲座等。

(三)育数于辅,建立系统性思政课教学数据库,打造高校思政课教学链。

1.建立系统性思政课教学数据库

一方面建立系统性的在线数据搜集平台,此平台的建立需要与教务处、图书馆、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后勤管理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职能部门合作,在法律许可和个人授权范围内采集各类网络开放数据。另一方面建立线下定向的数据采集渠道,如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组织的主题性问卷调查以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网络学习和交流等,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对象思想和行为表达的数据化。

2.打造高校思政课教学链

项目组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同学工部、信息化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协作,组建包含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三个不同的团队,形成“平台构建-职能部门-辅导员-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教学对策”的“思政课教学链”,从而开展科学有效的思政课教学。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主要成效

本项目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现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始,经历了实践、总结、完善、提升,逐步扩展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其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先后应用于我校、省内兄弟院校、省外高职院校,从理论提出、单科试验、四门扩展、校外应用,经由约15000名本科生实践检验,思政课抬头率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受到师生好评。

1.教研成果丰硕

项目负责人主持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主要成员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2019),被评为河南省思政课教学能手,主持省级教改成果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2022);依托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获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优秀课程2019)、省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2021)。项目团队共立项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1项,发表教改论文共10篇,其中5篇被CSSCI收录,出版相关学术专著3部,教材1部,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1人次;团队所在教研室荣获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19)。

2.育人效果显著

项目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中国大学慕课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每学年约7000人参加学习,学生互动活跃度强,学习完成率高,课程受到学生好评、同行称赞和专家肯定,被学习强国、河南教育宣传网等平台宣传推送。成果应用有效地推动了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我校“孟之舟”“河小青”“小水滴”“聚沙公益”“益目公益”等志愿团队和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每年约有上万人次主动参加校园志愿活动、社会公益等各类志愿活动,参军学生人数显著增加,涌现出了如陈笑笑(“出彩河南人”第二届最美大学生)、柯旺(中国大学自强之星)、任和(中国大学自强之星)、陈国衡(感动华水人物)等一大批模范学生。


1 学生数字视频制作作品

2 学生线上线下演讲比赛现场

3.成果的推广应用

项目团队积极推广试点经验,与兄弟院校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项目成果先后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和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推广应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应用院校思政课程的吸引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兄弟院校的认可。

与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许昌学院等省内7所高校开发运行了“师话学语自铿锵”微信公众号平台(主要推送8校思政课教师和受课学生的原创作品,目前运行4年,粉丝4839人),并同时开展了思政课“多堂联动教学活动”,实现了大数据技术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推广效果被光明日报、河南教育宣传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二)工作经验

1.突出可视化,以图形、图表、曲线等表达思政课教学对象思想行为,将大数据特点与思政课教学要素有机结合。

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不同需求分析,将学生的思维行为以图形、图表、曲线等可视化方式表现出来。根据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不同需要,图书馆、宿舍、教室、食堂等不同空间的活动轨迹,并将这些潜在价值信息通过数据化处理,以可视的形式展现为图形、图表、曲线等,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精确描述,以便教师更全面了解学情,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好地指导学生,组织教学。

2.凸显精准性,用思政大数据为学生精确画像,将大数据优势与思政课教学特点有机结合。

项目团队问题需求为导向,在语义挖掘和数据可视化基础上创建“思政课大数据公式”,然后将前期创建的数据库信息导入团队创设的“思政课大数据公式”,学生个体或群体的系统性评估即会呈现,包括学生的生活表现、学习展现、近学期待等,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精准画像”。思政课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精准施教,即对学生群体或个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教学。

3.立足实效性,构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教学应用,师生“三育一体”思政课教学新形态。

根植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结合大数据特点,发挥大数据优势,根据数据分析呈现的问题和表现规律,育数于,探索建立系统性思政课教学数据库,打造高校思政课教学链;育数于生,尝试开发思政课教学“华水公式”,将学生“精准画像”,开展个性化思政课教学;育数于师,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学大数据技术、分析和教学综合团队,构建开放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辅助系统,形成思政课“三育一体”教学新形态。

四、改进思路与措施

为拓宽大数据应用路径,将大数据思想和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思政课教学,本项目将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一是进一步加强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据”素养。对建立的由思政课教师负责的教学应用反馈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并积极参与数据收集、分析等相关培训,学会从海量数据中辨识出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价值取向等方面有价值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存储、有效利用,以帮助自身强化数据意识,提升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教学应用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二是要进一步优化“思政课大数据公式”。由于学生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习经历不同,其在知识积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甚至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性别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有较大区别。在一些比较稳定的数据之外,要不断更新个性化的数据信息,优化“思政课大数据公式”,因材施教,精准分类分层,以此对学生的兴趣偏好、知识背景、学习习惯、思想状况、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评估,按需推送学生需要的教学资源,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杨建坡  卢保娣  刘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