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习

建筑类2023级《空间认知实习》实践环节课程展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18:06 来源:教学办

《穿云破雾赴山城,锦官城下又一程 ——建筑学院2023级师生赴重庆成都进行空间认知实习》

1.实习目的

    空间认知实习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类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亲身体验,使学生了解城市建筑风貌、历史文化背景、空间布局特点以及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建筑审美能力和专业素养,拓宽视野,为未来的建筑学习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习组织

    本次空间认知实习由郑聪、谢珂、郑智峰、原璐、王旭东、王森等六位老师带领建筑学院2023级建筑类专业112名学生于2024年7月18日至7月24日在重庆、成都两地进行。

    实习过程采取集中组织,统一行动的方式。实习前期组织全体师生召开实习动员会,详细讲解实习注意事项,安全须知,考察内容等情况。

    实行期间实行“教师--班长--组长”三级联络和负责制度,全程安全有序,无意外及特殊情况发生。全体教师与学生同车同行,在路途及各个考察点积极与学生互动,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建筑类专业的兴趣。

3.实习内容

第一站:重庆

重庆市是中国山地城市典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巴渝文化发祥地,有3000余年建城史,自古被称为“天生重庆”。清末重庆开埠及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使重庆成为近代中国大后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红岩精神起源地,拥有厚重的人文历史以及迷人的空间奇幻。

1.1 山地城市特色

    重庆是中国典型的山地城市,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建筑形态,是一座公认的自带特效的 8D 魔幻城市。学生通过参观洪崖洞、长江索道、李子坝地铁站等标志性建筑,感受重庆“吊脚楼”与“爬坡楼”的独特魅力,了解山地城市利用地形优势进行空间布局,以及通过建筑形态反映地域文化的设计特色。

1.2 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磁器口古镇、解放碑步行街、朝天门来福士广场等商圈,学生深度体验了传统历史街区、现代商业街区与现代商业中心等不同形态的商业空间,了解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

    在重庆人民大礼堂,大家切实感受了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中心礼堂作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主体建筑,参照了北京天坛的“祈年殿”设计,是一座由大红廊柱支撑三层绿色琉璃瓦攒尖顶建筑。中间的半圆形球壳顶架为双层钢架结构,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西方建筑设计融为一体。

    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与重庆人民大礼堂和人民广场的西端共同形成重庆市中心“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

    此外,大家还参观了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美术馆,了解当代设计教育与研究的前沿动态。



第二站:成都

不同于重庆,成都考察点既有现代都市的快节奏,又有文化都市的慢生活;既有传统文化的优雅从容,又有现代文化的前卫时尚。行走在成都的每个角落里,都能深刻体会到日常生活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创意,这种气息既深深植根于生活之中,又超脱于日常之外,赋予了成都独特的风貌,使其在众多城市中显得尤为出众。

2.1 历史文化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街,宽窄巷子是了解成都古代建筑风貌与市井生活的重要窗口。学生们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感受了古建筑的韵味,同时也关注了现代商业元素如何巧妙地融入传统街区,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发展的双赢。

    东郊记忆是在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以“时尚设计与音乐艺术双柱求发展”为定位的国际时尚产业园区。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显示出单一、粗糙的城市空间生产方式的失败,城市需要重塑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健康生态的复合型城市空间。作为创意城市及其街道的东郊记忆是后工业文明的产物,新型空间生产与工业文明的认知性、工具理性、功能主义观念解绑,与当代文化的非深度认知、关注流动、开放的意义,注重身体体验的倾向相契合。

2.2 现代建筑典范

    成都的现代建筑同样令人瞩目。学生参观了知美术馆、太古里、成都博物馆、三星堆遗址博物馆、西村大院等现代建筑典范,学习了其设计理念、空间布局、材料运用等方面的创新之处。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成都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风采,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建筑设计灵感。

    以西村大院为例,作为一个植根于本土人文精神和集体记忆的城市级建筑设计作品,为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打开了崭新的想象维度。超级体量和超级院落的大尺度恢宏写意,与多样化城市内容、多层次公共场域、多线程社会生活的细致经营形成复杂的对比、交织,创造出“围合中包含开放性、统一中蕴藏丰富性、规整中伴随灵动性”的新型城市空间秩序。

2.3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认知实习

    本次实习我们以建川博物馆聚落为载体,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学习。建川博物馆聚落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主题,建成开放中国共产党史、抗日战争、红军长征、抗震救灾、改革开放等33个主题陈列馆、广场和展览,成为“四史”教育,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建川博物馆聚落25个博物馆2个主题广场分别由矶崎新、切斯特·怀东、邢同和、张永和、彭一刚、马国馨等国内国际知名建筑大师、雕塑大师担纲设计,创造国家级建筑、雕塑精品。在考察过程中大家重点讨论了建筑的空间尺度与场所氛围在展览主题的塑造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建川博物馆聚落匠心独具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博物馆”的概念,不仅超乎想象地在国内第一次将多达20余个博物馆汇集在一起,而且还进一步将各种业态的配套如酒店、客栈、茶馆、文物商店等各种商业等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闲、收藏交流、艺术博览、影视拍摄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新概念博物馆。

4.实习总结

    经过七天的精心安排与严格实施,重庆至成都的空间认知实习活动已圆满落幕。在此期间,所有参与的师生均展现出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与团队协作精神,大家不畏炎炎夏日的酷暑挑战,每日不辞辛劳地穿梭于各个考察点之间,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实习任务。

    此次实习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专业素养的提升。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小组讨论、撰写报告等方式,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这些能力对于未来的建筑学习与实践至关重要。同时,学院也将继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机会和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