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模型制作》课程成果展示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模型制作
课程性质:实践环节
学分:1学分
学时:1周
授课对象:2023级建筑类学生
二、课程介绍
模型制作是建筑类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实践类课。通过对各种类型建筑的认知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于空间、材料、结构的理解;熟练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加强空间建构及造型能力的训练。
三、教学设计
1.通过集中讲授的方式,对建筑模型的类型与作用、不同表现模型的重点及制作方法进行讲解。
2.讲解模型试验室及木工实验室的设备操作流程,并进行安全教育。
4.针对不同专业,各组老师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各学生小组确定模型选题。
5.在制作过程中,老师全程介入,及时跟进各环节过程,有针对性的对内容进行指导,纠正学生不安全、错误的操作。
6.模型结课,全年级作品于五楼教学空间集中展示,院领导及课程组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
四、成果展示
01 模型题目:《建川博物馆·战俘馆》
小组成员:张帅朴,孙鹏程,朱飞扬,张文扬
指导老师:郑聪
模型简介:建川博物馆·战俘馆由程泰宁院士主持设计,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战俘为主题的博物馆,用来纪念抗日战争中被俘虏的坚贞不屈的烈士们。设计借鉴自然山石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皱褶、绽裂,却仍然保持方正锋锐的形态,以隐喻战俘不屈的坚贞品格。模型制作以PVC板片为主,通过对板片的弯折、切割、拼接来表现博物馆表皮的褶皱,并运用不同颜色的马克笔反复上色来还原博物馆混凝土墙体的肌理与色彩。同时,屋面做成可开合的形式,清晰的表达了内部的空间形态与展览流线。
教师评语:该组学生从选题上结合了模型制作与空间认知实习两门课程,对建筑作品理解深刻,模型制作能忠于原作,材料选择与制作方式能准确表达建筑的形式特点、空间氛围与场地环境,整体效果较好。但对现代化工具运用不足,模型精细度上需要进一步提升。
02 模型题目:《客家土楼》
小组成员:聂天杭 张益菲 刘湘
指导老师:谢珂
模型简介:此建筑为传统民居风格,客家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焙烧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模型采用粘土石膏布木棍和PVC板搭建楼房主体结构,后续以黄土石子做外立面装饰,屋顶采用瓦楞纸板上色的方式制作青瓦的质感。半剖面的模型可以更好展示房体内部结构,展现传统民居的美感。
教师评语:该组同学的作品选取剖面作为土楼民居的表现形式,较直观的展示了土楼的结构特点。模型的比例把握准确,细节呈现丰富,材料质感还原逼真。
03 模型名称:《徽派民居》
小组成员:朱俊雅、王硕、王家齐
指导老师:王妍博
模型简介:徽派建筑源于古徽州,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特点鲜明,如马头墙、小青瓦,讲究装饰艺术,融合砖雕、木雕、石雕于一体。建筑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布局灵活多变,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徽派建筑不仅结构严谨,雕镂精湛,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师评语:材料质感表达很棒,将江南水乡的整体感觉表达的不错,对联、盆栽的细节处理也极好地凸显出一种古朴雅静的感觉。
五、课程总结
模型制作是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在本次课程结课环节,建筑学院高长征院长、设计基础教研室王桂秀主任亲临现场,对整体建筑模型作品进行了认真点评,对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成果表示肯定,同时对教学组织、作业形式、展示方式等提出建议,为未来课程的持续改进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