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4至9月25日,第七届河南省大学生建筑模型大赛决赛以线上评审的形式召开。本次大赛由河南省土木建筑协会主办,河南理工大学承办,邀请了省内各大高校相关专业领导及专家作为评委会成员。
本次大赛全程线上直播,以视频汇报、图纸展示以及现场问答的方式进行评审。通过四个小时的激烈角逐,建筑学院谢珂老师和张文剑老师指导,由谢亚静、何世博、王梵宜、贾昊、焦歌、张俊轲、马欣、姬皓文同学组成的天人合一小队,所做竞赛作品《山水一程,不负遇见》获得三等奖。
侯珏玭老师和张忆萌老师指导,由孙家攀、范冰冰、杨博、李彬、刘祖坚、罗意满、周军艳、闫冰同学组成的数字重构·东方灵韵小队,所做竞赛作品《重塑传统,因水而生》获得入围奖。


本次建筑模型大赛以“融合”为主题,用建筑语言表达“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构以参赛小组为单元,自行从“融合”中提炼立意,在规定的有限空间和时间内完成。通过实体搭建的空间呈现,表达作品立意构思、空间体验,表达对材料、结构、建造的理解和应用。
《山水一程,不负遇见》作品简介
1.设计理念
源于山水,赋予立意。设计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诗词文化、自然景观等多重思维角度出发,结合大赛要求材料性质,决定以山水为题。小队作品名为“山水一程·不负遇见”,以 “山”为实,以“水”为虚,山水相依,共生共存;一路走来,不负遇见。
“山”的搭建单体是正立的三角形,类似小草,众多小草根部相连,向上生长,在顶部汇聚,融合为山,形成“草附于山”的效果,亦有“聚沙成塔,积石成山”的寓意。
“水”的搭建单体是倒立的三角形,寓意以水为镜,水映成山,此山依水,形为倒立。二者共生,相互依存,也意为山养水育,水附于山。俯视模型,两个体块都是圆弧形,口对口,类似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鱼,模型的底盘是棋盘式,中国有句古话,“天地为棋盘,众生为棋子”。人处于天地之间,山水之中,阴阳之心,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
2.结构造型
结构方面,模型主体采用统一尺寸形状单体(等腰三角形对折,上下开槽)进行建造,通过改变卡槽的切割角度来调整模型的空间及造型。三角形单体对折后形成的类似三棱锥的结构,自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较为坚固。单体环环相扣,相互之间通过摩擦力等的作用紧密连接,稳定且足够坚固。造型上来讲,通过同等大小的单体排列叠加,从外形上塑造出一种富有韵律的结构之美。单体之间错位形成的漏空效果,使整体造型密而通透,伴随光影更显生动。
这种单体组合方式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可以根据设计灵活调整整体形态,且单体较为简洁,容易操作。建造过程依下至上,逻辑关系清晰明了,可实施度也较高。




《重塑传统,因水而生》作品简介
1.设计理念
在中国哲学中,“阴阳”是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其融合可谓之“道”,其分列又可表达一种对应与感应的关系。所以,当我们谈论自然时“山”必与“水”同时出现,中式庭院中常以太湖石搭配池塘水系来表达山水并以此体现刚柔并济的阴阳调和之意,许多太湖石通过堆砌形成了复杂多变的空间,这些空间高低宽窄不同,影响了身在其中人们的行为。而我们的设计正希望能结合传统的中国哲学元素对中国传统太湖石进行重塑,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来重塑这一中国经典传统意向,带给观者具有中国传统美学和现代数字艺术相结合的空间体验。最后生成的设计可供人们观赏、穿行、阅读、俯身、眺望,尽享自然之美。
2.设计方法
首先界定了空间大小,在一个3m*3m*3m的盒子内堆积适当大小的维尔费伦结构,同时通过数学中的极小曲面算法生成具有现代美感的曲面造型,然后通过距离干扰删减维尔费伦结构,生成围合空间,之后结合人的行为对于整体造型与空间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并通过算法赋予其表皮确定最终的模型成果。在模型确定下后,我们选择了5毫米厚的塑料中空板进行处理,通过激光雕刻和手工切割得到展开后的平面,之后通过打孔和编织将单元制作出来,在单元体完成后我们便开始了正式的拼接与搭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