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刘俊国应邀参加第二届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科学大会、第二十一届中国水论坛并作大会主旨报告

发布时间:2024-11-12

11月7日-9日,第二届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校长刘俊国应邀出席并作大会主旨报告。本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局主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军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英国皇家学会院士Roy Harrison、密云区副区长米羲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肖建军、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朝林等出席开幕式。

118号上午,刘俊国作为特邀嘉宾作了题为“气候变化下洪涝数值模拟与雨洪资源利用”大会主旨报告。从极端水文事件、气候变化与水、气候变化背景下洪涝数值模拟、城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四个方面介绍了洪涝数值模拟与雨洪资源利用的一系列研究进展。团队自主研发的水与生态系统模拟器WAYS,突破了传统模型只能研究固定土壤层深度水文过程的限制将水文模型与CamaFlood模型耦合,解决了洪水风险分析中水文要素与水动力过程模拟相分离的难题。基于“无悔”理论的沿海风险稳健决策,针对极端事件可预见的临界值来设计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应对城市洪涝灾害。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模拟与决策系统建立了覆盖“源头收集—过程控制—末端处理”全过程的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方案集,形成了城市雨洪资源利用新模式。报告指出,人为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河川径流季节性演变、水文循环和地下水动态变化,要加强科技创新助力水灾害监测与应急防控关键技术,城市雨洪资源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将水文和洪涝模拟融入到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对于洪涝灾害防控至关重要。

本次会议联合各个领域科研、工程技术及应用开发人员,重点探讨我国大气环境与计算气象研究的最新进展,探索地球系统数值模拟与应用科学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促进我国地球系统科学整体向国际一流水平跨越提供智慧和力量。会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发布了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排放与大气过程集成耦合社区模式(Emission and atmospheric Processes Integrated and Coupled Community Model, EPICC-Model),并宣布开放其源代码。

118-10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水论坛在武汉顺利召开。校长刘俊国应邀参加并作大会主旨报告。作为水资源领域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本届中国水论坛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河海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200家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150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春宏、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李建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郑袁明处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封志明研究员等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王力哲主持。

119号上午,刘俊国应邀作了题为“‘量-质-生’三维水资源短缺评价与节约集约利用关键技术”的大会主旨报告。报告指出,水资源危机是当今最大的社会风险,已成为国际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正常年份缺水量高达500亿m3。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路径。长期以来,国际水资源短缺评价过于侧重水量,忽视了水质和生态因素;同时,节水与减污协同性不强、非常规水利用程度不高、水资源集成调配技术不精也是制约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瓶颈问题。针对水资源短缺评价不全、节水与减污协同性不够、水资源集成调配不精等问题,发展了“量--生”水资源平衡理论,创新了三维水资源短缺与节水型社会评价方法,研发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构建了“量--生”三维水资源智慧管理技术体系,并在不同类型缺水区开展了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最终提出了适用于缺水区的“量--生”三维协同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为国家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辟了新方向。

本届中国水论坛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等主办,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承办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协办,来自全国地表水、地下水、生态、环境等相关学科领域的1500余名专家学者、学生齐聚一堂,以水科学与宜居地球为主题,围绕水环境监测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水文过程与水资源评估、水互馈与水资源预测、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及效应评估、气候变化与干旱演变特征及过程、地下水资源开发与模拟、地表水-地下水关系监测与评估、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数值模拟及预测20议题开展深入研讨。论坛共安排主旨报告10,专家从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再到微观尺度,针对水科学与宜居地球领域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新方法和新技术,从地表水到地下水,从水量、水质、水环境和水生态等方面了精彩且专业的报告,与会代表在会上充分碰撞思想、深入沟通交流面向水科学前沿,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新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等提供水安全保障方面的科技支撑。


上一篇:我校校长刘俊国再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下一篇:2024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河南)——双碳背景下水利与能源优化利用分会场会议在我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