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迈出坚定步伐
— —《公共管理学》课程改革纪实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培养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掌握行政管理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推进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促进行政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创新,让同学们对专业知识更深入地融会贯通,校级线下一流课程《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于2021年4月29日下午在学院7211会议室进行了课程改革实践,本次课程实践选取教学模块为《无领导小组讨论》,2020级行政管理专业全体学生参加。
《 无领导小组讨论》 课堂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相比较,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了课堂中成为课堂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了自主学习,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实现了创新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水平。本次课程教学将同学们分为6组,各个小组分别围绕不同的题目展示,课程进行中,同学们踊跃发言、临场不惧,侃侃而谈。
第一组围绕“省直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展开讨论。小组成员首先分别围绕政治敏感度、自身能力素质、廉洁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达成一致,最后由一名成员总结讨论结果。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自由发挥,彼此处于平等的地位。
第二组围绕“如何落实公勺公筷“最后一公里””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关于公筷公勺解决措施落实的讨论十分激烈,大家各抒己见,分别阐述了制约落实公勺公筷“最后一公里”的因素,如家庭习惯、不利于餐桌的和谐以及缺乏意识等,并提出了解决建议和方法,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
第三组围绕“推进垃圾分类的四个措施中,讨论出一个你认为最为迫切的一个措施”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成员认为没有知识宣讲就无法提升公民垃圾分类意识,这是解决垃圾分类的根本措施。而有的成员则认为最为迫切的措施应该为奖惩机制,只有与公民自身的利益相关,才能够更好的推进垃圾分类……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小组成员达成一致意见,完美完成讨论。
第四组围绕“针对党性不强、政绩观缺失、考核过多、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提三条对策”展开讨论。小组成员的建议有相同之处,更存在分歧,如到底是制度建设更重要还是思想教育更重要。最终,经过激烈的讨论,组员们讨论出了三条十分中肯的建议,将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第五组围绕“人大代表如何更好履职”展开讨论。组员们首先概括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而这些都和人大代表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由讨论环节,组员们认为对于人大代表如何更好的履职的问题更加有现实意义,将重点放在了人大代表如何更好的履职上,讨论有序进行,成员们最终一致认同要加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可以加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双向联系,提高人大代表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第六组围绕“提出引进人才的合理建议”展开讨论。组员们着重讨论了房子、编制、户口、创业政策、奖励补助对于引进人才的作用,组员们激烈讨论,最终认为对于人才的引进要针对高层次人才、中层次人才、基础性人才制定不同的引进政策,才能更好的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课程最后,老师对同学们在讨论中的表现做了点评,充分肯定了同学们资料准备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能较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热点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展现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良好素质和优秀风采。同时,老师们也客观地指出了同学们的有待提高之处,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拓展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深度,要进一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积极总结课程过程的得与失,不断积累,使自己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本次《公共管理学》课程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各教学环节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实现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全面发展的目标。同时,有利于提升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开拓精神,因材施教,从而不断地增强行政管理专业的活力和生命力。本次课程实践的成功开展,为行政管理向一流专业建设迈出了更加坚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