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宣传教育>>家长课堂>>正文

成为更好的家长 | 家长如何理解孩子的大学生活(2)

作者:

发布日期:2023-02-24

《成为更好的家长Q&A》以问题为导向,紧密围绕与大学生成长相关的亲子沟通典型问题,答疑解惑,给出建议。四册内容分别包括家长如何理解孩子的大学生活;家长如何面对孩子学业与发展议题;家长如何识别孩子的心理困扰;家长如何支持孩子度过心理困扰时期等。

part2:家庭关系中的转变



07 大学生家长应有哪些角色转变?

孩子上大学后,家长也要注意与孩子 一起成长,要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

(1)从“家长”到“朋友”。学习做孩子的朋友,和孩子平等相处。
(2)从“主导者”到“配合者”。孩子的事情得自己去完成,孩子是“主角”,父母是“配角”。
(3)从“决定者”到“支持者”。孩子的事情得自己做主,家长可以支持和鼓励。
(4)把目光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家长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以前生活总是围绕着孩子转,现在要把目光转向自己身上,做一些自己一直想做又没时间做的事情,也可以培养一些新的兴趣和爱好,和孩子一起学习进步。

08 大学生家长应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孩子来到大学后,开始新的独立生活此时,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培养孩 子的独立性。以下教育理念供家长参考:

(1)多倾听少建议,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家长不着急提出自己的建议,而是让孩子先去思考,比如孩子问“我不知道该不该选……课”时,家长通过提问让孩子思考:“你是怎么想的呢?”、“你有些什么考虑呢?”、“你周围的同学都是怎么做的?”
(2)多尊重少控制,培养孩子为自己负责任的能力。不管是选课,还是选择哪个社团,抑或是将来的就业还是考研,鼓励孩子为自己做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
(3)多支持少干涉,培养孩子解决困难的能力。如果孩子遇到困难,积极地支持孩子去面对困难,而不是替孩子去解决难题。

09 家长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怎么办?

家长和孩子都有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权利,有时候不存在谁的观点更好、更正确,重要的是沟通中体现的尊重和理解对孩子的成长更有意义。交流中出现意
见 不一致时,家长可以这样做:

(1)承认差异。孩子与家长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不同,看待事情的方法角度自然不一样,孩子有自己独立的观点,说明长大了。
(2)耐心倾听。家长把自己的看法放一放,先耐心听听孩子的观点是什么?尝试理解为什么。
(3)平等探讨。即便家长觉得自己的想法特别正确,也不要强迫孩子全听自己的。家长有家长的眼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 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与孩子沟通,允许孩子具有自主权和选择权,对孩子意见要尊重。
(4)表达建议。家长也可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客观中立地反馈给孩子,不要求孩子马上接受,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时间。同时,鼓励孩子寻求外援,听听其他同学、老师的建议。

10 家长应多久与孩子沟通一次?

每个家庭沟通模式不一样,所以没有具体的标准。家长多长时间与孩子沟通,可根据每家情况来定。

(1)讨论商量,留出空间。这个需要跟孩子商量,约定沟通的时间、方式以及频率。
(2)达成约定,定期沟通。与孩子成合约,形成相对固定的沟通习惯,不定期的零碎沟通要有,更应有完整的定期的沟通习惯。
(3)确定周期,双方主动。以一周或两周为一个周期,或家长主动,或孩子主动,合约形成后要执行,一旦出现没严格执行的情况,家长可监督提醒。沟通提醒方式可以多样,电话、视频、微信等均可。

图片

11 家长打电话时孩子表示不耐烦怎么办?

家长给孩子打电话时,明显感觉到孩子不耐烦,应引起家长注意。

(1)家长自我反思。要反思自己和孩 沟通的方式是不是出了问题,沟通内容是不是总是那几句,比如吃饭如何,穿衣如何?让孩子觉得厌烦。家长要反思自己和孩子沟通的语气和态度。有时候孩子反感家长说话的方式,比如态度强硬,爱打断孩子说话等等。
(2)倾听孩子想法。家长要抱着学习的态度,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而不是随意打断孩子讲话或者直接就给予指导。

(3)改善沟通方式。当顾问而不是当孩子的领导。与孩子沟通时,从“你要如何”改成“我建议如何”,建议但不强迫,引导但不控制。

12 家长如何与孩子聊天?

孩子上大学后,有些家长想与孩子聊天,结果发现与孩子聊不深入或聊得不愉快,可试试这样做:

(1)适度沟通。家长和孩子聊天时要注意适度原则,就是不要太频繁,让孩子觉得家长太纠缠。也不要太冷淡,让孩子觉得家长不关心自己。最好和孩子约定好沟通频率和沟通时间,让双方都感到舒服。
(2)丰富内容。沟通内容可从关心衣食住行,发展到关心孩子精神生活,比如: 关心孩子情感生活、休闲娱乐、旅行、自我价值等等。
(3)学习成长。家长要不断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前沿思想潮流,跟上孩子的步伐。保持对大学生情况的了解,培养对青年人问题的敏感。经常浏览学校网站、公众号,浏览有关学生在校生活与学习状况和学校大事记的连续报道等。

13 家长与孩子沟通时哪些话不能说?

家长都想与孩子建立和谐的关系,然而在实际沟通中却往往事与愿违。和孩子沟通时,建议家长避免以下的说话方式:

(1)命令、控制或威胁。命令孩子听从, 威胁如果不听会产生不良后果。这会让孩子处于抵抗状态,与父母产生冲突。
(2)说教、唠叨或争辩。讲大道理, 反复劝说孩子听从父母的建议。这会让孩 子不耐烦,甚至堵住耳朵屏蔽父母。
(3)评判、批评或羞辱。家长只从自 己的视角和需求岀发对孩子品头论足,或拿孩子跟其他孩子作比较,指责孩子做得不好。会让孩子感到委屈、自卑、愤怒, 甚至对抗和隔绝父母。
(4)调査、盘问或质疑。运用多种途 径调查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怀疑孩子的行 为。会让孩子感到沮丧、不被信任甚至愤怒, 怀疑自己的能力,易与父母发生冲突。
(5)回避、开玩笑、转移话题。面对 孩子的负性情绪时打岔,转移话题,把问 题推到一旁。会让孩子感觉不被理解,父母不在乎自己的感受。

14 家长发现孩子缺少消费规划时该怎么办?

一般而言,孩子每个月的消费应该大致持平,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如果孩子某个月花得很快,说明最近生活有较大变化,家长要通过这样的变化来判断孩子的动态,主动关心询问,以免孩子误入歧途,走“校园贷”等不良路径。有几个大原则与家长分享:

(1)先少后多原则。这是给孩子大学生活费最重要的一个原则。等到孩子自己发现目前的生活费不够正常开销后,孩子会主动提出,这时候家长可适当慢慢增加。
(2)近少远多原则。如果孩子的学校离家比较近,经常可以回家的,建议先少给一些。如果孩子是去比较远的城市上学,可以多给一些以备不时之需。
(3)分批次给原则。建议按照发月薪、周薪的方式来发给孩子。对于刚成年不久的年轻人,在理财和规划能力上还有所欠缺,一次性给多了,可能会花得很快。分批次给还有一个好处是,孩子会被动的与家长电话或网络联系,这样也可以适时与孩子多多交流。

15 家长现在还来得及补救与孩子的关系吗?

如果家长以前与孩子关系不好,现在修复与孩子的关系,仍然来得及。

(1)永远不晚。要相信血浓于水的亲情感是人的本能,人的可塑性是很强,改变永远会发生。
(2)反思改变。家长可自我反省,导致以前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是什么?如过去经常指责孩子,那现在就开始多给孩子些鼓励与欣赏。如对孩子束缚、控制太多,可选择适度放手,给孩子更多的信任和自由。如对孩子漠不关心,关系疏离,可以更多地表达爱。如经常讲大道理,让孩子烦不胜烦,可从“家长说,孩子听”转变为“孩子说,家长听”等
(3)尊重信任。无论孩子说什么或做了什么,家长需要冷静,接纳发生的事实,以尊重的态度与孩子一起面对,探索解决的办法,并信任孩子有能力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16 家长被孩子的朋友圈屏蔽了怎么办?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与孩子渐行渐远是自然的。孩子要有自己的生活和规划,这些规划未必都想让家长在第一时间了解。所以,家长可这样做:

(1)了解原因。孩子的朋友圈屏蔽家长是一种正常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孩子为了满足内心独立的需要,也可能是亲子关系有待改善。
(2)接纳允许。接纳现实,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空间。
(3)改善关系。有意识地和孩子改善关系,多鼓励少批评,避免给孩子讲大道理, 或居高临下进行教育和指点。
(4)平等和尊重。孩子表达意见时家长要多倾听少评判,让孩子主动表达他们的想法,尊重其选择。和孩子沟通就像和朋友谈心一样,可以有建议但不是命令,有邀请但不是要求,塑造和孩子亦师亦友的家庭氛围。

17 家长如何向孩子表达关心与爱?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孩子喜欢哪一种语言,并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表达关爱。

(1)欣赏鼓励的语言。关注孩子的成长和进步,相信孩子的能力,经常肯定孩子, 不与别人家孩子攀比等,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有价值。
(2)精心准备的时刻。相处时要将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一边看手机,一边漫不经心地听孩子说话。花时间陪伴孩子做TA喜欢做的事,如聊天,倾听孩子的快乐和烦恼。
(3)礼物。礼物可以是买来的,也可以是制作或找到的。赠送孩子礼物是表达爱,开心地接受孩子的礼物也是表达爱。要避免接到孩子的礼物,就抱怨孩子乱花钱。
(4)服务的行为。关注孩子的需求,帮孩子做一些事情。如给孩子做饭、陪孩子购物等。运用服务的行为表达爱时,要做到心甘情愿,避免抱怨和唠叨。
(5)身体接触。如母女俩牵手散步、父子之间的相互击掌等,都是表达爱的方式。

18 家长对特别依赖自己的孩子该怎么办?

非理性的过度保护使大学生的能力发展滞后于年龄发展,在其面对不适应环境时极易寻求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要想打破这种依赖性行为模式,家长可这样做:

(1)变“做”为“教”。家长不要事事亲力亲为,而要把生活必备技能传授给孩子,和孩子交流为什么生活技能很重要,教会孩子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以及如何把细节的工作做好。
(2)把决策权归还孩子。当孩子遇到挫折困惑时,家长可与其分享自身的经验,但要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并让他们为自己的决定担起责任。
(3)逐渐放手。孩子总要自己成长,所以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尝试,在学习中成长,在失败中总结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