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奋斗的时代,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把民族复兴的重任扛在肩上,举在手上,一代一代华水人传承优良传统,在伟大的时代投入奉献。” 6月18日上午,在2024届毕业生毕业倒计时2天之际,校党委书记王笃波以“永葆家国情怀 坚守华水品格 争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题,为应届毕业生上最后一堂思政课,勉励华水人要主动融入大时代、奉献大时代。龙子湖校区第一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掌声不断。
近2个小时的毕业生思政课堂上,王笃波结合毕业生的现实困惑,以跳出问题看问题的大视野,为毕业生深刻地分析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华水学子应该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才能行稳致远、不负时代。
王笃波指出,家国情怀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之魂,成为中华文明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汇聚成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的不竭力量源泉。新时代华水人要在胸怀“两个大局”下积极融入变动的大时代,把家国情怀融进血液、化为行动,把“个人小我”融入“国之大我”,以“小我姿态”彰显“大我情怀”。要永葆家国情怀。无论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还是实现社会治理,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实还是自下而上的发展,都需要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密切配合。只有国家安稳、发展、繁荣,家庭才能真正平和、幸福、美满,个人才能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奔头,家国情怀是连接个人、社会与国家的重要纽带。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把握发展的本质,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与时代对接,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奋斗的方向。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观,把自己摆进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去,扮演好角色、承担好责任,兼顾好个人理想和发展与家和国的关系。要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努力涵养深沉家国情怀,让家国情怀成为投身强国伟业的动力之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王笃波强调,华水是一所烙印着爱党报国红色基因和精神底色的大学,从北京到岳城、邯郸再到郑州,听党话的红色基因始终镌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水电建设者,凡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都有华水学子扎根大地、奉献人民的身影,用实际行动铸就了“为人朴实,基础扎实,工作务实,作风踏实”的毕业生鲜明品格,得到了行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为人朴实是华水人做人的体现。要把朴实作为立身之本、成事之基,信守不渝、躬身践行,埋头苦干、勤奋务实、朴实为人、踏实干事。基础扎实是华水人专业的体现。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树牢长期打基础的思想,摒弃急功近利思想,学会耐住性子在“慢”节奏中一点一滴打好基础、夯实根基,用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工作务实是华水人作风的体现。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守原则,多干事、多解决问题,把工作“干在手上”,落实在实际行动中。作风踏实是华水人品性的体现。要把踏实作为工作的基本要求,主动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脚踏实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天下难题,唯“实”可解。广大华水学子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四实”这一鲜明品格,同时守牢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走稳人生的每一步。
王笃波强调,在这个变与不变交织、新与更新交替的时代,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世界又一次走到了技术变革、秩序重组的前夜。作为“强国一代”的青年,责无旁贷地站在了时代发展的最前端。生而逢盛世,青年当有为,必须努力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做好自己的事。要加强学习。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以思则有备的自觉主动下好“先手棋”,始终占据事业发展的制高点,在终身学习中继续锤炼技能本领,以终身学习赋能终身进步。要勇于创新。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改变世界,创新改变未来。必须强化创新的意识,善于捕捉新机,勇于尝试,敢于失败,不轻言放弃,让创新成为取得成功的不二法宝。要拼搏奋斗。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与能量,用自身的拼搏奋斗实现对目标的追求、挑战的征服和自我的超越,在拼搏奋斗中实现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课上,王笃波深情表达了对毕业生们的依依不舍和美好祝愿,希望每一位华水人都能成长为一名永葆家国情怀、坚守华水品格,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各自岗位上踏实工作、为国奉献,展示个人风采,荣耀母校,报效国家。祝福大家将来用校友的身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延续华水人的梦想,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焦爱萍在主持思政课时表示,这堂课是老师与毕业生同学们一场温暖的心灵交流,一次关于理想情怀、责任担当的生命探讨。希望同学们始终涵养家国情怀,做到信念如磐初心不改;始终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将青春风采张扬在探究真理、勇攀高峰的追求中;始终追求卓越,以奋进青春建功新时代。
本次思政课在龙子湖校区设线下主课堂,在花园校区和江淮校区分设线上课堂,2024届优秀毕业生代表、毕业生辅导员、各学院和书院党委副书记及思政课教师代表共同聆听了这堂课。